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诸多读者的心中,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他的杂文语言犀利,笔法多变;他的散文含蓄隽永,有着丰富的艺术美。我读鲁迅的《社戏》,这种感觉犹为强烈:《社戏》不仅仅是一曲自然的颂歌,它还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一首真情的诗章。
关键词:鲁迅 社戏 艺术 自然 人性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22-01
读鲁迅的文章,每每有一种朝拜的感觉。在诸多读者的心中,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他的杂文语言犀利,笔法多变;他的散文含蓄隽永,有着丰富的艺术美。我读鲁迅的《社戏》,这种感觉犹为强烈:《社戏》不仅仅是一曲自然的颂歌,它还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一首真情的诗章。
翻开《社戏》,我们能够领略一种如诗如画的自然之美。鲁迅先生用优美灵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月夜图。在这幅图景中,视觉上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有“两岸碧绿的豆麦田地”,有“朦胧的月色”,有“几点渔火”;听到的有“潺潺的流水”,有“宛转、悠扬的笛声”“夜渔的老渔夫的喝彩声”,闻到的有“微风送来的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受到的“拂面吹来的夜风”……
阅读这诗意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文中那些小伙伴的中间,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月夜的江南!那里洋溢着农家少年的笑声,洒满水乡社戏的诱惑,充满迷离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熏陶和感染,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作者写道“我的心有些自失起来,好像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和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其实作为读者,我同样被这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深深吸引,希望有一天能够乘着那“大白船”穿行在鲁迅先生所描写的水面之上,感受那迷人的自然风光。
翻开《社戏》,我们触摸到一种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我”的“乐土”平桥村,那儿的人们淳朴、热情、好客,甚至连孩子也是憨厚无私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大家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小朋友在一起玩乐,虽然其中有“叔子”和“太公”,但都不论行辈,平等友爱,没有“犯上”之类的伦理观念。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团结和睦的气氛,构成了一种淳朴的社会风尚。这种社会风尚是经过作者加工的,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作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也表现了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以双喜、阿发为代表的农家少年,他们聪明开朗、热情活泼、纯朴善良。在“我”得知不能去看戏而情绪低落时,是聪明、富有同情心的双喜最先看出来;在外祖母担心时,是反应灵敏、办事果断的双喜“写保票”帮“我”解了围;驾船去赵庄时,是能干的双喜“拔前篙”;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因为没有同家人一起看戏而耿耿于怀的“我”,才得以在夜里坐着八公公的大船去看那年的社戏。更令人感动的场景是在小伙伴们饥饿的时候,在偷罗汉豆吃时,是心地善良的双喜征得意见,“各偷了一大捧”。阿发竟然主张偷自家的豆给小伙伴们吃,那是一种多么让人感动的淳朴无私。这种行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多么单纯可笑,我们被世俗遮住的眼睛是无法理解阿发的行为的。有着一肚子怨气的六一公公质问双喜偷豆,却因一句“请客”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请客?应该的!”并且在“我”夸赞豆好吃时,感激我,送豆给我吃,这难道不是一种纯朴善良的人性美的体现吗?读《社戏》,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也令人陷入深思,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精神世界却异常清贫的社会里,我们是不是该把淳朴自然的人性上升到新的高度呢?
翻开《社戏》,我们会感动于字里行间那深挚的情感之美。我们仿佛看到中年的鲁迅,在饱经生活的沧桑之后,在看透社会的污浊之后,用手中的笔蘸着自己的真情写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怀念,他怀念那些可爱的农家少年,单纯真挚的心灵不染世俗的尘埃;他怀念那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远离沉重压抑的辛劳奔波;他怀念慈爱的老祖母,热情的六一公公,在尖酸刻薄、冷酷自私的社会中,他们的微笑如阳光照亮一颗心灵……如果没有这种真情,我无法读出诗画般的自然美与质朴的人性美。鲁迅写《社戏》,其实他也是在写自己的心灵深处的一个情感家园——真实而美丽。缺失情感的人们,生活必然是单调乏味,对生活没有热情,对他人心怀冷漠,对世界抱有怀疑。《社戏》中这种至真至纯的情感启迪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去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坦然面对生活,真诚面对世界,热情对待他人;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艺术美使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鲁迅先生运用各种技巧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的意味,蕴含了他的思想感情,凝聚了他的美学要求和人生体验,使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小说的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的构思独具匠心。小说名为“社戏”,可是“社戏”只是故事的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主旨却在“社戏”外。特别是小说的结尾部分,“我”认为那一夜的戏好、豆好,巧妙地点明了主题,而“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一夜的好戏和好豆,更是平桥村那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鲁迅认为这些应该是新一代的农民“应该有的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他艺术地歌颂了这片“乐土”上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启示人们为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传达出人们的共同心声,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小说的艺术美还表现在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通过白描的艺术手法,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的感受。
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细致的动作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以及用生动、简练、幽默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乐土”世界。
有人说,读鲁迅的文章,不读到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标点,就无法真正领略文章的深意,我颇有同感,鲁迅的文章实在是太深奥了。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心灵启迪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文章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之路,使我们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沧桑!
关键词:鲁迅 社戏 艺术 自然 人性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22-01
读鲁迅的文章,每每有一种朝拜的感觉。在诸多读者的心中,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他的杂文语言犀利,笔法多变;他的散文含蓄隽永,有着丰富的艺术美。我读鲁迅的《社戏》,这种感觉犹为强烈:《社戏》不仅仅是一曲自然的颂歌,它还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一首真情的诗章。
翻开《社戏》,我们能够领略一种如诗如画的自然之美。鲁迅先生用优美灵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月夜图。在这幅图景中,视觉上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有“两岸碧绿的豆麦田地”,有“朦胧的月色”,有“几点渔火”;听到的有“潺潺的流水”,有“宛转、悠扬的笛声”“夜渔的老渔夫的喝彩声”,闻到的有“微风送来的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受到的“拂面吹来的夜风”……
阅读这诗意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文中那些小伙伴的中间,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月夜的江南!那里洋溢着农家少年的笑声,洒满水乡社戏的诱惑,充满迷离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熏陶和感染,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作者写道“我的心有些自失起来,好像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和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其实作为读者,我同样被这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深深吸引,希望有一天能够乘着那“大白船”穿行在鲁迅先生所描写的水面之上,感受那迷人的自然风光。
翻开《社戏》,我们触摸到一种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我”的“乐土”平桥村,那儿的人们淳朴、热情、好客,甚至连孩子也是憨厚无私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大家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小朋友在一起玩乐,虽然其中有“叔子”和“太公”,但都不论行辈,平等友爱,没有“犯上”之类的伦理观念。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团结和睦的气氛,构成了一种淳朴的社会风尚。这种社会风尚是经过作者加工的,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作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也表现了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以双喜、阿发为代表的农家少年,他们聪明开朗、热情活泼、纯朴善良。在“我”得知不能去看戏而情绪低落时,是聪明、富有同情心的双喜最先看出来;在外祖母担心时,是反应灵敏、办事果断的双喜“写保票”帮“我”解了围;驾船去赵庄时,是能干的双喜“拔前篙”;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因为没有同家人一起看戏而耿耿于怀的“我”,才得以在夜里坐着八公公的大船去看那年的社戏。更令人感动的场景是在小伙伴们饥饿的时候,在偷罗汉豆吃时,是心地善良的双喜征得意见,“各偷了一大捧”。阿发竟然主张偷自家的豆给小伙伴们吃,那是一种多么让人感动的淳朴无私。这种行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多么单纯可笑,我们被世俗遮住的眼睛是无法理解阿发的行为的。有着一肚子怨气的六一公公质问双喜偷豆,却因一句“请客”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请客?应该的!”并且在“我”夸赞豆好吃时,感激我,送豆给我吃,这难道不是一种纯朴善良的人性美的体现吗?读《社戏》,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也令人陷入深思,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精神世界却异常清贫的社会里,我们是不是该把淳朴自然的人性上升到新的高度呢?
翻开《社戏》,我们会感动于字里行间那深挚的情感之美。我们仿佛看到中年的鲁迅,在饱经生活的沧桑之后,在看透社会的污浊之后,用手中的笔蘸着自己的真情写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怀念,他怀念那些可爱的农家少年,单纯真挚的心灵不染世俗的尘埃;他怀念那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远离沉重压抑的辛劳奔波;他怀念慈爱的老祖母,热情的六一公公,在尖酸刻薄、冷酷自私的社会中,他们的微笑如阳光照亮一颗心灵……如果没有这种真情,我无法读出诗画般的自然美与质朴的人性美。鲁迅写《社戏》,其实他也是在写自己的心灵深处的一个情感家园——真实而美丽。缺失情感的人们,生活必然是单调乏味,对生活没有热情,对他人心怀冷漠,对世界抱有怀疑。《社戏》中这种至真至纯的情感启迪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去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坦然面对生活,真诚面对世界,热情对待他人;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艺术美使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鲁迅先生运用各种技巧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的意味,蕴含了他的思想感情,凝聚了他的美学要求和人生体验,使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小说的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的构思独具匠心。小说名为“社戏”,可是“社戏”只是故事的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主旨却在“社戏”外。特别是小说的结尾部分,“我”认为那一夜的戏好、豆好,巧妙地点明了主题,而“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一夜的好戏和好豆,更是平桥村那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鲁迅认为这些应该是新一代的农民“应该有的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他艺术地歌颂了这片“乐土”上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启示人们为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传达出人们的共同心声,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小说的艺术美还表现在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通过白描的艺术手法,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的感受。
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细致的动作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以及用生动、简练、幽默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乐土”世界。
有人说,读鲁迅的文章,不读到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标点,就无法真正领略文章的深意,我颇有同感,鲁迅的文章实在是太深奥了。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心灵启迪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文章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之路,使我们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