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极教育”思想是卢梭在要求教育遵循自然的天性下提出的,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自然教育最重要,最实用的法则。本文对“消极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提出的依据,以及特点做了简要的阐述,同时也探讨了“消极教育”思想的局限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消极教育”对促进我国教育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极教育” 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
一、“消极教育”思想的提出
1.“消极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洗礼,18世纪法国的教育,虽然已经从神学的禁锢之下解放出来,开始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但由于对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与年龄特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教育弊病却普遍存在。[1] 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成人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首次提出“消极教育”这一概念。在本书的第二卷论述爱弥儿的童年期(2~12岁)中提出:“在这里,我将最重要的、最实用的教育法则提出来: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要浪费时间。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这是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也是种种错误和恶习逐步滋生的时期,如不及时纠正,他们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永远无法根除。所以,在儿童期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是“消极的”,重点在于防止他的心灵沾染罪恶的思想。”这一思想被概括为“消极教育”思想。
2.“消极教育”思想提出的依据
“消极教育”思想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主义要求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或限制儿童自由发展。“消极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的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因为它只涉及自我保存,所以它本身并不邪恶。[2] 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与受苦者共鸣的一种情感”,“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卢梭提出的自爱心与怜悯心,为教育顺从天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消极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消极教育”思想的特点
1.“消极教育”的阶段没有道德教育
由于“消极教育”是针对爱弥儿的童年期(2-12岁)提出的,在这一个阶段卢梭主张不进行道德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把道德教育安排在16-20岁之间的青年期。因为他认为在青年期之前爱弥儿关注的只限于自己,因此,他的行为就不具有道德性。“为了防止邪恶的产生,不可急于为善,因为只有在理性开启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善恶。如果推迟到明天教也没有什么关系,今天最好不要教。”“先让他的基本性格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对他的整体人格有更好的了解”。“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该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
2.“消极教育”的阶段没有知识教育
卢梭认为:如果学生能健康而富有活力地长至12岁,即使他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也没有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儿童期不对其进行知识教育。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似乎也很快,但是他们仅仅是记住了知识,但记忆和理性的思考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孩子的理性得到真正的发展,知识才能真正的掌握,而在此之前进行知识教育是徒劳的。孩子记住了你的话,记住了你教给他的内容,但是却把观念给反射掉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成人明白孩子所说的话的意思,然而孩子自己却并不明白[3]。
三、“消极教育”中蕴含“积极因素”
1.“消极教育”要求把儿童当作儿童看
在论述儿童的地位时,卢梭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有其应有的地位,而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儿童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地位,切不可以成人的职责去教育孩子,造就孩子的思想。卢梭认为:不能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年人的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是最愚蠢的事情,是把教育引入歧途的重要原因。[4]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2.“消极教育”中的“不教而教”
“消极教育”强调用生活和实践教育儿童,通过个人的感觉经验去认识外界事物,而不是进行口头上的讲道理。“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这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消极教育”中最显著的体现。让自然来教育儿童,让生活来教育儿童,让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即“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当的行为,而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者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这样就可以制止他不当的行为。虽然在“消极教育”实行中,没有道德教育,没有知识教育,但是自然,生活和实践已经启发了孩子的道德和理性。
3.“消极教育”对“无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消极教育”的思想认为成人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卢梭在《爱弥儿》第二卷中所讲的,要对儿童周围的事物加以选择,要十分慎重地使他继续不断地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他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我们要尽可能用这个办法使他获得各种各样有用于他青年时期的教育和他一生的行为的知识。这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老师更需培养自身的判断力,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勤”,更需“巧”。
四、“消极教育”思想的局限
1.“自然后果法”的实施受到质疑
“自然后果法”,又称“自然惩罚法”,虽然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并不是孩子的每一个不当的行为都会造成惩罚性的后果。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会导致不可弥补性的后果,成人也很难预料孩子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一些后果,孩子的不当行为靠自然来惩罚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2.在“消极教育”阶段,没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不恰当的
“最初的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⑤卢梭认为“消极教育”阶段不实行道德教育,不实行理性教育,然而他又认为一个长到12岁的小孩是不可能没有道德的观念的。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智的睡眠期,青春期以前是爱弥儿从物理关系认知世界的阶段,以后是他从社会关系理解世界的阶段。这时的教育只有自然在说话,理性是睡眠的状态,这些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人在幼年期已经有理性活动的萌芽,同样也是其善良行为的开端,今天的小学生学习《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消极教育”阶段只锻炼身体,发展感官是过于片面和绝对的
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将个体发展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卢梭将爱弥儿的发展过程严格分成了四个发展阶段。同时他也把爱弥儿的四个发展阶段严格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把德育,体育,感官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截然分开,这是不科学的。个体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不是将每种教育截然分开。
五、“消极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1.“消极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简单而言就是教育者施行教育时应帮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以成人的经验和认识去塑造和改变学生。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念。“消极教育”的实质是“无为而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率性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也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学生处在“被逼”的状态下学习,成人企图用成人的责任去要求他们,并且认为这是在为孩子的将来做准备。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严厉反对以上的做法,在今天,我们要积极借鉴“消极教育”思想,让教育眼中有“学生”,老师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诉求,才能真正让人看到教育的希望。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治能力
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自我教育是卢梭强调的一个中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或者说是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极教育”的目的之一。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在学生中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也称自治教育。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缺少创造性,缺少动手能力和主动精神,这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看,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固守规范。我们应该借鉴“消极教育”的一些做法,让儿童自己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儿童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走向自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让儿童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目的[5]。
参考文献:
[1]但柳松. 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9:263
[3]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版:53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9
[5]梁明伟.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积极蕴意[J].中国教师,2009,(8)
关键词:“消极教育” 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
一、“消极教育”思想的提出
1.“消极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洗礼,18世纪法国的教育,虽然已经从神学的禁锢之下解放出来,开始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但由于对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与年龄特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教育弊病却普遍存在。[1] 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成人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首次提出“消极教育”这一概念。在本书的第二卷论述爱弥儿的童年期(2~12岁)中提出:“在这里,我将最重要的、最实用的教育法则提出来: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要浪费时间。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这是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也是种种错误和恶习逐步滋生的时期,如不及时纠正,他们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永远无法根除。所以,在儿童期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是“消极的”,重点在于防止他的心灵沾染罪恶的思想。”这一思想被概括为“消极教育”思想。
2.“消极教育”思想提出的依据
“消极教育”思想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主义要求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或限制儿童自由发展。“消极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的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因为它只涉及自我保存,所以它本身并不邪恶。[2] 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与受苦者共鸣的一种情感”,“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卢梭提出的自爱心与怜悯心,为教育顺从天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消极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消极教育”思想的特点
1.“消极教育”的阶段没有道德教育
由于“消极教育”是针对爱弥儿的童年期(2-12岁)提出的,在这一个阶段卢梭主张不进行道德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把道德教育安排在16-20岁之间的青年期。因为他认为在青年期之前爱弥儿关注的只限于自己,因此,他的行为就不具有道德性。“为了防止邪恶的产生,不可急于为善,因为只有在理性开启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善恶。如果推迟到明天教也没有什么关系,今天最好不要教。”“先让他的基本性格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对他的整体人格有更好的了解”。“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该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
2.“消极教育”的阶段没有知识教育
卢梭认为:如果学生能健康而富有活力地长至12岁,即使他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也没有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儿童期不对其进行知识教育。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似乎也很快,但是他们仅仅是记住了知识,但记忆和理性的思考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孩子的理性得到真正的发展,知识才能真正的掌握,而在此之前进行知识教育是徒劳的。孩子记住了你的话,记住了你教给他的内容,但是却把观念给反射掉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成人明白孩子所说的话的意思,然而孩子自己却并不明白[3]。
三、“消极教育”中蕴含“积极因素”
1.“消极教育”要求把儿童当作儿童看
在论述儿童的地位时,卢梭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有其应有的地位,而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儿童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地位,切不可以成人的职责去教育孩子,造就孩子的思想。卢梭认为:不能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年人的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是最愚蠢的事情,是把教育引入歧途的重要原因。[4]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2.“消极教育”中的“不教而教”
“消极教育”强调用生活和实践教育儿童,通过个人的感觉经验去认识外界事物,而不是进行口头上的讲道理。“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这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消极教育”中最显著的体现。让自然来教育儿童,让生活来教育儿童,让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即“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当的行为,而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者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这样就可以制止他不当的行为。虽然在“消极教育”实行中,没有道德教育,没有知识教育,但是自然,生活和实践已经启发了孩子的道德和理性。
3.“消极教育”对“无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消极教育”的思想认为成人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卢梭在《爱弥儿》第二卷中所讲的,要对儿童周围的事物加以选择,要十分慎重地使他继续不断地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他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我们要尽可能用这个办法使他获得各种各样有用于他青年时期的教育和他一生的行为的知识。这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老师更需培养自身的判断力,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勤”,更需“巧”。
四、“消极教育”思想的局限
1.“自然后果法”的实施受到质疑
“自然后果法”,又称“自然惩罚法”,虽然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并不是孩子的每一个不当的行为都会造成惩罚性的后果。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会导致不可弥补性的后果,成人也很难预料孩子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一些后果,孩子的不当行为靠自然来惩罚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2.在“消极教育”阶段,没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不恰当的
“最初的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⑤卢梭认为“消极教育”阶段不实行道德教育,不实行理性教育,然而他又认为一个长到12岁的小孩是不可能没有道德的观念的。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智的睡眠期,青春期以前是爱弥儿从物理关系认知世界的阶段,以后是他从社会关系理解世界的阶段。这时的教育只有自然在说话,理性是睡眠的状态,这些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人在幼年期已经有理性活动的萌芽,同样也是其善良行为的开端,今天的小学生学习《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消极教育”阶段只锻炼身体,发展感官是过于片面和绝对的
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将个体发展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卢梭将爱弥儿的发展过程严格分成了四个发展阶段。同时他也把爱弥儿的四个发展阶段严格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把德育,体育,感官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截然分开,这是不科学的。个体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不是将每种教育截然分开。
五、“消极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1.“消极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简单而言就是教育者施行教育时应帮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以成人的经验和认识去塑造和改变学生。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念。“消极教育”的实质是“无为而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率性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也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学生处在“被逼”的状态下学习,成人企图用成人的责任去要求他们,并且认为这是在为孩子的将来做准备。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严厉反对以上的做法,在今天,我们要积极借鉴“消极教育”思想,让教育眼中有“学生”,老师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诉求,才能真正让人看到教育的希望。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治能力
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自我教育是卢梭强调的一个中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或者说是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极教育”的目的之一。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在学生中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也称自治教育。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缺少创造性,缺少动手能力和主动精神,这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看,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固守规范。我们应该借鉴“消极教育”的一些做法,让儿童自己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儿童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走向自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让儿童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目的[5]。
参考文献:
[1]但柳松. 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9:263
[3]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版:53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9
[5]梁明伟.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积极蕴意[J].中国教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