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交付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angli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人:孙磊贾秋玉
  对话时间:2014年
  孙磊(以下简称“孙”):你理想中的当代水墨是什么怎样的?
  贾秋玉(以下简称“贾”):首先,水墨似乎类似于我的本体,我对本体的理想总伴随着不断上涨的期待,因此,我的理想不是固死的,而是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每种期待都有所不同。我也希望它是变化的、难以把握的,不可企及的,以便于我能够不断的期待。目前我有种束缚感,一种被水墨包围的束缚感,同时我也看到、体验到了水墨当中多层面、多方位、多感受的细节力量。
  孙:是市场对你的束缚吗?
  贾:不是市场,是作为观者的感受,无形但确实的感受。
  孙:这是怎样造成的?
  贾:我想可能与某种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认识。换个角度讲,我知道怎样画人们会喜欢。我似乎被这种喜欢束缚了。
  孙:实际上这是艺术家个体表达必然的阶段。
  贾:我也这样认为,我的喜好也在不断地变化。目前针对水墨表达,我能够认识和接受的范围变宽了,我会将这些绘画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技法型的,我会注意到这类画家在每个阶段是怎样认识和思考的,语言是怎样往前深入的,另一类型是精神性强的,这类画家是追求语言的破碎感而不是追求完美的画面效果,我偏爱这类作品,精神性强的作品更吸引我。但两者都很重要。
  孙:你认同的这两个方面在你的绘画当中是怎样体现的?
  贾:我在工作中渐渐认识到,我没有能力做到水墨语言的完美,并且这样不能够让我满足。我会更注意绘画中的精神性表达,更强调它带给我的愉悦、力量甚至迷惑。我需要自我建构出我的逻辑,我的精神逻辑。可现在我处于一个可悲的阶段,每天想着怎样画完画而不是如何通过那个精神逻辑来获取我最想要的东西。举个例子,就像今早看过的赛伊·通布利的作品,他是我期待看到的作品,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他一直在追问中,我可以从中反观自己。
  孙:当你在一个单一的方向上努力时,思考和认识问题都会有种同构力。
  贾: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让自己的独特性呈现出来,方式不同,独特性是不太容易被表现的,同构力有时候会让这种独特性变成偏执、固执的盲力。所以,我需要宽泛的眼光。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的才华往往和独特性有关系,如果过于依赖才华,就会进入同构力的轨道,让人越来越盲目。
  孙:我看到在绘画中你很注重对图像的反应,你是怎样理解图像的?
  贾:直观地理解。从直观中我能感受到我所选择的图像背后我所需要的内容,这个内容是虚无的不具体的,我会选择和我的气息相关的图像。
  孙:我能感受到那种图像的力量,是你自身存在的力量吗?
  贾:可能是被图像引出来的,在自我存在的不断认识变化中图像也会发生变化,会不断地更新,但它有个共同的气质——神秘气质。我现在越来越喜欢那些简单具体的图像,没有太多矫饰,我用另一种观看解读,就会出现很多未知的神秘感受,是图像之外的一种表述。就像一个街道,一组静物,我可以解读出我要的神秘信息。越平淡的“物”,越可以引导我的想象。
  孙:但是我看到你的作品最后呈现的和你先前的图像大多有很大的差异?绘画的主观能力和你原有认识到的图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贾:必须有差异,一方面是主观的,另一方面是不自觉的。在一幅画的过程中,有很多时间是在迷失,这种状态让我很担心,这和我体验的人生是样的,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命存在的过程,中间很长时间是迷失,不知道怎么走,自然的或是被迫的前进,很难受,觉得无意义。我很宿命,跟着这种感受徒步,不论画大画还是小画都是这样的。每幅画都是有生命的,从开始的设想酝酿到它诞生,整个的过程构成了我的绘画,也许它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人生,但是它真实的存在。
  孙:不完美实际上是你的某个标尺之一?
  贾:是的,过程中我会思考很基础的画面问题,这让我非常困扰,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别人很容易就解决的问题我解决不了,这是我最不愿面对的。
  孙:你认为这是你個人的问题还是所有人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绘画问题?
  贾:我不知道。最终可能不是绘画问题,也不是水墨问题,是如何建构生命的问题。在宗教当中是一个被交付的问题,所谓的健康来自于被交付,阴郁来自于无法交付出去的状态,这时候绘画会成为一个替代品,让我有所交付,尽管不是全部,但还是会有慰藉。也许这些慰藉也无意义。
  孙:你会不会放弃绘画,或者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你所想的生命问题?
  贾:不知道,也许会的,最后总是放弃,生命不得不放弃,什么都不选择,无用的存在。
  孙:回到具体的绘画,你画中常会看到造型上的不同之处,你关注的特质化的场景或是你创造出的场景,而你刚才说你越来越喜欢简单的图像,这之间好像有些不同,是你的两个阶段吗?
  贾:我现在画面给你的感受其实是我无力达到某种程度的选择,就像我刚讲的画画的过程一样,我到达不了,只能往前走,也许有一天我能力到达了就会清晰了。
  孙:你的画面有明显的西画的感受,你怎样看这一点的?
  贾:常有人这样问,但我是这样想的,西画和中国画最终都是人的感受,我为什么要强迫自己纠结在这个问题中呢。我对造型的选择不拒绝任何一种与心灵精神有关的形式,感受更是这样,这不是我应该过多考虑的问题。
  孙:关于形式语言方式,你用的更多是积墨的方法,你为什么喜欢积墨的语言?
  贾:刚开始这样画是因为积墨的语言本身给我的感受很喜欢,而现在阶段我喜欢一遍遍积墨的过程,像是在徒步,这其中我看到很多景观是别人看不到的,每画一遍,都是很奇妙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也许这才是无用的存在。
  孙:有没有考察过传统中的积墨法的作品?
  贾:有的,吴镇、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他们的积墨法更有传统中国画的氤氲之气。但我的感受不一样,一方面我一遍遍地画,另一方面我要求的是强烈的、有硬度的画面,我要一种冲突。在形态和思维方式上可能和传统中国画不同,但语言模式上这种积墨的方式就是我理解的传统。
  孙:你怎样看自己的风景画?
  贾:首先我画的不是传统山水风景,我画的是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街道、草地、房子等等,我会预设一个情节,像是看过的小说中的一处景,电影中的个镜头,我所画的风景不是客观的、不是瞬间的,而是具有叙事性情节的,我希望我的画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鲜活的。
  孙:你要将自己动态地、鲜活地交付给世界。
  贾:你说的虽然有些夸大,但的确是。
其他文献
一九八五年生于河北沧州,二〇〇九年毕业于邯郸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部分展览及获奖:  二〇—〇年,《麻绳集禽图》入选“二〇一〇全国中国画展”(苏州美术馆,苏州);  《居商声自远》获“二〇—〇第十六届亚运会”激情盛会翰墨流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广东省博物馆,广州)。  二〇一一年,《居商声自远》参加“二〇一一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优秀奖(上海美术馆,上海)。  二〇二一年,
期刊
一九九〇年生于黑龙江。  二〇一四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畫学院,获学士学位。  二〇一七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期刊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宝将于上海当代艺术馆耀目呈现
期刊
一九八三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二○○七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二○○九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梁占岩工作室學习。现居北京。
期刊
一九八七年生于辽宁大连。二○○七年考入北京印刷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获学士学位。二○一一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材料与保存修复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部分展覽及获奖:  二○一一年,作品《战伤》入选“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北京)。  二○二一年,作品《自画像》受邀赴日本巡展(日本),作品《少女肖像》《废墟中的启示》入选“大艺之境——首届中国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北
期刊
廣西玉林人。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花鸟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陈再乾先生。  曾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曾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导师现代水墨工作室。  现居北京。
期刊
相比较语言、文字对于逻辑性的追求,绘画对于创作者的“直觉”也相当依赖。虽然,今天我们在不断强调“观念”对于创作的重要性,但完全脱离了艺术家的“直觉”,绘画将失去因创作者本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直觉体验”而失去艺术的真切性与直接性。也因此,在今天艺术中,关于生命本能的“直觉”仍然有其自身的重要性。贾秋玉就是这样位勤于思考又不放弃对于“生命”直觉体验的艺术家。  而观看贾秋玉的绘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
期刊
生于1968年。199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重彩高研班。石家庄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  展覽及获奖:  2001年,“全国首届重彩画大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2年,“重彩四人展”(北京可创艺苑),“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获全奖(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中国画家提名展”(
期刊
一九八七年生于河北石家庄。  二○○六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學位。  二○一三年考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Fine Art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期刊
有老话:不论男女,一个人应该像朵花儿。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缺一不可。  阿覃(正名覃琨瑛)原来是花儿,现在是香菜。即便花儿时期,阿覃在我看来也似花非花,某张大学时期的相片可以证明,虽然阿覃在20世纪90年代初戴着黑边眼镜框风摆荷叶、雨打芭蕉,但这种默默招摇的形态依然晕染出了香菜的气息。  说起来,香菜有两种气息:一种说味道,好这口,香是香,反之臭。二种是基因,世界上大约有1/7的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