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新一代大学生,高等学校教师应做学生学术上的领路人,生活上的同路人,德行上的楷模,鼓励师生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民主、批判、创新思维,建设合作型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领路人 同路人 楷模 合作型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97-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新思维的产生,而非维护旧思维的延续。众所周知,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极大丰富的今天,如果仍把高校教师定位为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或是只能传达所谓的正统理论显然已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对社会的贡献都将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不是高人一等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合作型师生关系要求高校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学科前沿问题、提出自己原创见解。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探索,允许学生置疑,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在学术上,教师要做一名“学生式”的领路人
“学生式”不代表教师的学术水平可以不高,专业知识可以不扎实。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主体,把他们看作有同样思维能力的学术同行。师生之间可以对专业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受彼此地位的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点只是在于教师比学生早接触、早分析了该领域的某些信息。教师希望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评判这些信息,同时启发学生的原创思维,以便对该问题有更深刻的探究。尽管学生的见解不见得完全合理,但也不能因此而看轻他们的智力。教师可以凭借在该领域内丰富系统的知识,适当的引导学生,达成较合理的结论,由此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更有利于启发批判性思维,更有利于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也更有利于形成合作型的大学师生关系。
要做学术上的领路人,大学教师应勇于面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向学生介绍本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激励学生挑战专业上的高精尖难题。正如我们现在都知道一百多年前达尔文与其对手关于自然选择、人类进化的辩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当前的时代正在进行的同样伟大的论战呢?大学教师的职责决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引导学生接触新问题,尤其是还没有定论的难题。
二、在生活上,教师要做一名有亲和力的同路人
作为高校体系中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生活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学生遇到的很多困难、迷惑,教师也曾经或仍然不得不面对,这些都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做生活中的同路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给学生以建议,使他们能更出色的面对生活,学会生存,创造人生。师生都是独立的社会人,在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因怕破坏自己的教师形象而疏远学生。相反的,笔者却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教师并非完人,教师也有困惑,教师也有问题无法解决或解决的不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社会。这一點对学生的一生甚至更重要。
比如,笔者曾经听到一位演讲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一个小学生见到自己的班主任竟然也在同一家餐馆吃油条,就觉得老师和他一样馋,不值得自己尊敬,从此不愿和该老师讲话。演讲者的本意是提醒注意师生有别,提议学校应为师生提供不同的就餐地点,以避免教师的后台形象学生无法接受。可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若说上例小学生的反应尚可理解,可若是到了大学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那就是教育的失败了。我们都知道,人活着是要吃饭的,可为何学生却认为教师不需要呢?那就是因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认为学生只应该看到“象牙塔”般完美无暇的理想化的教师乃至社会,如若不是,就有损教师和社会的形象。但此观点却恰恰忽略了教育首先是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教育”观点。
笔者也曾读过一篇域外见闻,讲美国的大学教师在课余会作各种兼职,甚至是端盘子的工作。即使他们有时甚至要为自己的学生或学生家长服务,也不会感到尴尬,而学生也不会大惊小怪。若是在我国不知会是怎样一种情形?美国大学邀请的演讲者多是消防队员、警察、护士等我们认为平凡不起眼的小人物,我们的大学邀请的是政府要员、CEO。所以即使工作卑微,美国大学毕业生仍可以安然地评价自己的工作令人满意;而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做着小职员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尽管我们一直说工作无贵贱。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是掩盖真实、美化一切的好呢还是还原事物本质,让大家直面人生的好?
三、在德行上,教师要做平凡岗位上的道德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教师不仅要做学术上的时代先锋,更要做道德品行上的模范。大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践行以上规范,大学教师应做到公正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遵守教学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身体力行的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操守的榜样。
总之,在学术上,做学生 “学生式”的领路人,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在生活上,做学生有亲和力的同路人;在德行上,做平凡岗位上的道德楷模,这些是建设合作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作者简介:
曹艳艳(1976-),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华东师大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领路人 同路人 楷模 合作型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97-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新思维的产生,而非维护旧思维的延续。众所周知,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极大丰富的今天,如果仍把高校教师定位为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或是只能传达所谓的正统理论显然已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对社会的贡献都将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不是高人一等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合作型师生关系要求高校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学科前沿问题、提出自己原创见解。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探索,允许学生置疑,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在学术上,教师要做一名“学生式”的领路人
“学生式”不代表教师的学术水平可以不高,专业知识可以不扎实。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主体,把他们看作有同样思维能力的学术同行。师生之间可以对专业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受彼此地位的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点只是在于教师比学生早接触、早分析了该领域的某些信息。教师希望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评判这些信息,同时启发学生的原创思维,以便对该问题有更深刻的探究。尽管学生的见解不见得完全合理,但也不能因此而看轻他们的智力。教师可以凭借在该领域内丰富系统的知识,适当的引导学生,达成较合理的结论,由此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更有利于启发批判性思维,更有利于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也更有利于形成合作型的大学师生关系。
要做学术上的领路人,大学教师应勇于面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向学生介绍本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激励学生挑战专业上的高精尖难题。正如我们现在都知道一百多年前达尔文与其对手关于自然选择、人类进化的辩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当前的时代正在进行的同样伟大的论战呢?大学教师的职责决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引导学生接触新问题,尤其是还没有定论的难题。
二、在生活上,教师要做一名有亲和力的同路人
作为高校体系中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生活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学生遇到的很多困难、迷惑,教师也曾经或仍然不得不面对,这些都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做生活中的同路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给学生以建议,使他们能更出色的面对生活,学会生存,创造人生。师生都是独立的社会人,在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因怕破坏自己的教师形象而疏远学生。相反的,笔者却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教师并非完人,教师也有困惑,教师也有问题无法解决或解决的不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社会。这一點对学生的一生甚至更重要。
比如,笔者曾经听到一位演讲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一个小学生见到自己的班主任竟然也在同一家餐馆吃油条,就觉得老师和他一样馋,不值得自己尊敬,从此不愿和该老师讲话。演讲者的本意是提醒注意师生有别,提议学校应为师生提供不同的就餐地点,以避免教师的后台形象学生无法接受。可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若说上例小学生的反应尚可理解,可若是到了大学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那就是教育的失败了。我们都知道,人活着是要吃饭的,可为何学生却认为教师不需要呢?那就是因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认为学生只应该看到“象牙塔”般完美无暇的理想化的教师乃至社会,如若不是,就有损教师和社会的形象。但此观点却恰恰忽略了教育首先是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教育”观点。
笔者也曾读过一篇域外见闻,讲美国的大学教师在课余会作各种兼职,甚至是端盘子的工作。即使他们有时甚至要为自己的学生或学生家长服务,也不会感到尴尬,而学生也不会大惊小怪。若是在我国不知会是怎样一种情形?美国大学邀请的演讲者多是消防队员、警察、护士等我们认为平凡不起眼的小人物,我们的大学邀请的是政府要员、CEO。所以即使工作卑微,美国大学毕业生仍可以安然地评价自己的工作令人满意;而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做着小职员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尽管我们一直说工作无贵贱。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是掩盖真实、美化一切的好呢还是还原事物本质,让大家直面人生的好?
三、在德行上,教师要做平凡岗位上的道德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教师不仅要做学术上的时代先锋,更要做道德品行上的模范。大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践行以上规范,大学教师应做到公正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遵守教学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身体力行的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操守的榜样。
总之,在学术上,做学生 “学生式”的领路人,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在生活上,做学生有亲和力的同路人;在德行上,做平凡岗位上的道德楷模,这些是建设合作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作者简介:
曹艳艳(1976-),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华东师大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