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人与海》的语言审美性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5h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艺术为文学作品风格阐述提供了重要载体,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的语言独特性诠释了小说丰富的审美层次。海明威的文学语言简约、精准,蕴藏深厚的内涵,对于海明威的作品,以往研究主要围绕审美风格,对语言审美的关注较少。本文重点围绕《老人与海》语言文学价值的呈现,综合审视其语言的审美效果。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本身故事情节创作、社会意识形态映射之所以成为最大亮点,同时也是吸收广大读者的地方,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中语言风格、语言文本形式的表现力。正因如此,《老人与海》成为海明威的最经典代表作,在同时期诸多类似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当读者欣赏这部作品时,纵观全篇,可以发现海明威一直都在用相对简洁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主题内涵。与此同时,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语言对话、语言魅力的呈现,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紧密相联。因此,海明威用反复和多变的语言将故事的主人公这一硬汉角色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严格来讲,在保证创作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文学语言最大限度体现出真实性,因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虚拟角色,性格与形象的塑造设计并非停留在外貌,更多还是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因为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语言、文字才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之本。
  一、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20世纪上半叶,在全世界范围内,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学等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为爆炸式增长。其中,海明威作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凭借着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举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甚至全世界文学史上都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学家。毫无疑问,在全世界范围内,当读者提到海明威这个名字,首先便会想到《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反之,当提到《老人与海》时,绝大部分人都会直接想到海明威这个名字。所以,完全可以說,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已经融为一体,彼此紧密联系,《老人与海》早已成为海明威的核心标签。
  进一步来看,与其他同时期的小说作品相比,《老人与海》这部欧式风格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恰恰在于文学语言的设计与表达构思。正因如此,近二三十年,这部作品在中国普遍作为中小学语文课外读物。不仅如此,部分片段内容也已经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这部作品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仅有的少部分广为流传的文学小说,其成功之处、独特之处可能恰恰源于此。此外,再联系作品故事设计来看,相信很多人都较为熟悉。小说主人公是一位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的老人。在故事设计与情节发展中,这位老人与大自然抗争。准确地说,是为了生存,和大自然抗争。从语言文字的表象来看,实际上主题很显现,即锲而不舍的精神,让读者看到了有血有肉、有胆有魄同时又是一位普遍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主人公也畏惧生死,但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斗争下去,最终又不得不接受现实。透过表面来细品语言的表达意向,可以发现,实则与同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为在故事的结局部分,实际上,作者海明威已经给出某种程度的答案。不可否认,现实的确是残酷的,但是小说的结尾,主人公似乎已经忘却或选择忘却残酷的现实,而只是回味曾经斗争的美好。因为故事背景本身就是结合现实,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所以,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程度,作品中的语句简洁,不矫揉造作,也丝毫没有刻意渲染,基本都是以非常直接的白描手法来表现。如此以来,《老人与海》真的是老人与海。
  二、《老人与海》中的文学语言特征
  (一)文学价值性
  语言是一部文学作品成功关键的根本,无论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设计,或者是呈现给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期许,均源于语言价值的体现。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效果,恰恰是源于文学文本形式下的基础属性,即文学文字的固有价值。文学本身是对生活艺术、生活语言的加工和处理。所以,语言的真实与文学语言的能力呈现并不冲突。这一感觉就如同欣赏影视作品一样,剧情和人物实际上并不存在违和感,反而很容易将观众代入其中,但同时影视荧幕中的语言与现实的口语又的的确确存在巨大差异。总体来评价,《老人与海》中的文学语言特征也是文学艺术特征。
  1.现代化的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创作于二战结束后,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初期、19世纪等欧美的类似题材作品相比,小说的全篇风格具有明显的不同,即创作手法的差异。作者海明威在创作时相对巧妙并且不动声色地将叙事角度予以转移。因为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很多欧美的文学小说让读者欣赏起来,不知不觉,仿佛觉得作者就在其中,即处处都有作者的影子。相反,《老人与海》与众不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所以会将心思和感情全部投入到精彩的故事发展中。与此同时,小说故事的背景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着读者是否可以读懂小说的意思。正因如此,在创作叙事手法上,海明威非常直白,直接将故事对应背景告知读者。所以,主人公的经历就如同一幅幅画面,停留在读者的眼前。直接来评价,海明威仅仅只是充当叙事的角色,在小说故事中丝毫没有直接或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其最大的独特之处。然而,由于故事背景已经被读者知晓,所以很多读者可以清楚意识到,主人公这位老人是千千万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2.文学语言表现体系中典型的象征含蓄
  关于主人公这一硬汉形象的塑造,海明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尽管没有刻意渲染主题,但实际上故事背景及主题框架已经显现。所以,这位勇敢的老人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人类。在创作中,海明威使用了较为含蓄的一种语言描述,因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带有情绪、立场的。海明威认为,作品思想并不能以明显的主观态度来表现,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影响或者误导读者的思想。所以,海明威在之前诸多作品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认为有时候文学可能就是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简单加工,而语言是文学的根本,所以没必要过度复杂化。与此同时,在语言结构的设置上,尽可能将晦涩难懂的问题隐藏在作品的高潮或者低缓剧情部分。
  (二)简洁的语法结构可谓是点睛之笔
  语言的优美程度,与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体。以往对于文学小说的认知,人们普遍将简单的语言复杂化,将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进阶化。然而,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告诉读者,语言不宜复杂化,否则极有可能让人们失去对日常生活、常见事物的敏锐认知。正因如此,海明威的作品文笔简洁、清新、明确。包括很多常用修辞、常用多义词的使用,并非为了装饰文学文本的艺术效果,仅仅只是对基础部分的语言结构起到一种修饰效果,所以才普遍给读者一种朴素、简洁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海明威是语言文学大师,其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目前,研究海明威的艺术特点时,人们多借助中文翻译作品,对还原海明威语言风格原貌造成一定限制。本文结合《老人与海》的英文原文,分析小说语言艺术与审美风格的关系,同时结合语言修辞学等理论,分析小说审美风格的构成。总之,海明威将自己硬汉的个性特征与传奇故事融合在文学创作中,《老人与海》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的审美风格。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羌族、苗族、彝族、侗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受历史背景、地域特征、文化环境的影响,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服饰特征。本文从服装款式、服装色彩、配饰特点等不同角度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异同点,探究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一、服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背景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方式
期刊
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以女性为题材,着眼于对现实男性权力和女性生存的思考,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普通武汉女人李宝莉艰难而又坎坷的人生故事。李宝莉是汉正街的一名售货员,其丈夫马学武是国企主任,一次企业分房让全家搬进了马学武刚分到的新房子,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由此,这个四通八达的被预言为“万箭穿心”的房子开启了这个家庭的悲剧。  一、“悍妇”柔肠  影片
期刊
江国香织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1987年登上文坛以来陆续发表了五十多部作品,先后获得直木奖、谷崎奖等日本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奖项。她将细腻的文笔与大胆新奇的情节相结合,特别是作品中构筑的女性情感王国突破了道德伦理的束缚,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成为日本当代文坛一个独特且美丽的存在。2003年至今,江国香织有近二十部作品先后在中国翻译出版,受到众多中国读者的青睐。本文从其作品三度在华
期刊
堆秀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自丝绸产生以来,丝绸加工工艺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堆绣艺术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花结果,绽放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在百花齐放的堆绣艺术中,少数民族的堆绣艺术各具特色,其味无穷,给人绚美、惊艳的视觉感受。本文分别阐述了苗族、彝族、藏族(藏传佛教)的堆绣艺术,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切入,结合少数民族堆绣艺术在我国的分
期刊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讲述了四位从中国移居美国的母亲和她们在美国诞生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矛盾之余,怀有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女性形象也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笔者从华裔视角入手,分析了小说文本中中国女性形象的再现和重塑,以期为中国女性的发展和华人价值取向提供指引。  一、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构建与重塑  一方面,《喜
期刊
在中西文化里,都有关于宇宙开始的传说。神话传说是每一个文化的启蒙和灵感来源,更是这一文化的精神根基。研究神话传说对于研究这种文化特点有着追根溯源的效果。中国文化的传统一直崇尚利他、自强、奋斗、天人合一等思想,而西方文化崇尚利己、自由、个人主义等思想。追其根本,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从它们各自关于起源的传说即可体现出来。在中国《山海经》的记载中,宇宙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的。在西方《圣经》里,宇宙万物是由上帝
期刊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作为一种被大众熟知的美学理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审美人生观,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启蒙意义,并在当下赋予人们更深刻理解艺术之于人生重要性的能力,更有助于培育成熟完美理性人格、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观,这种思想在人生和艺术之间连接起了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绳索,因此朱光潜的理论不光在当下的社会引发了极大的反响,也让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停下脚步,重新审慎自己的人生,
期刊
作为80后作家的一员,孙频近年来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转变,她早期小说的文风被读者评价为“生猛酷烈”,把故事写到极致。在2018年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孙频表达了希望自己更加“平和”一点,同时让小说人物更加宽和的创作希冀。抱着这样的目的,作者在创作中篇小说《鲛在水中央》时通过第一人称的使用增加了小说的抒情特质,同时对情节进行缓和处理,带给了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的诗化、散文化特质,显示出新的美学风格。  孙频的
期刊
《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长诗,作为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派诗歌,自1922年先后在英国杂志《标准》及美国杂志《日晷》上发表以来,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将本诗所出现的各类不同意象归结为两类:死亡意象和复活意象。同時,通过对这两组意象的分析来证明《荒原》并不是一味地向人们传达死亡和幻灭的悲观意识,而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赋予人们以复活的希望。  《荒原》共分为五个章节,即
期刊
在小说《灿烂千阳》中,卡勒德·胡塞尼以两位女主人公——玛丽娅姆和莱拉的命运为主线,深刻揭示了饱受父权制、极端宗教主义和战争摧残下的女性命运问题,塑造了两个在支离破碎的环境中艰难生存、相互扶持、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其中,玛丽娅姆的生活经历生动再现了战乱时期阿富汗女性在家庭中艰难生存的真实图景,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主人公玛丽娅姆的成长历程。  一、憧憬美好而又压抑的本我  弗洛伊德是西方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