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的整合与使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也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知识系统化,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教材中的内涵,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重组内容,使教材“顺”起来
  教材的编写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它的系统性不容置疑。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有时会使教材的顺序安排显得不太合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这时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教材延续性和难度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重新编排,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
  1.单元内重组
  牛津版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的第一部分都为对话,包含了本单元的所有重点句型和部分新单词,刚开始我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上掌握这些新内容,学生显得力不从心,整个对话教学缺少了整体性和流畅性。而在下面的单词和句型的教学中,又因为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失去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对每个单元的教学顺序作了调整,将单词句型部分结合起来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将对话部分作为第二课时教学。这样,在掌握了新句型和新单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学生不仅能快速听懂对话,而且能熟练地进行表演和创编。两堂课,只是在教学顺序上进行了调整,就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也是现在许多英语教师达成的共识。
  2.单元间重组
  英语教材的各个单元之间具有延续性,语法、词汇都是层层递进。因此单元间的顺序变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系统性不是不能打破,毕竟有些单元还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这些单元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二、改变内容,使教材“实”起来
  1.改变情境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在真实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练习语言形式,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英语新教材就是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灵活地设置语境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非常注重语境的创设,但由于地域的差别,有的情境对有的学生来说并不真实。而新课标提出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材中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加以改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新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6b Unit 3 “Asking the Way”这一单元创设的情境是Mr.smith在南京渡假,由于不认识路,而向杨凌问路的情境。这个情境对于我的学生来说,远离他们的生活,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这单元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Mr.Green来常熟旅游又不认识路,想问路的情境。这一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虞山公园、方塔街、石梅小学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让他们为外国友人指引他们熟悉的地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扩充和替换具体内容
  我们的英语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解水平来安排内容的,内容比较科学、合理。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并不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对不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内容,我们就要认真分析,对这些内容进行替换或扩充,让教学内容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需要。
  3b Unit 5 “Plus and Minus”这一单元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11—20的数字,教材安排了一首歌曲“Twenty Green Bottles”,但是这首歌曲节奏快,新单词多,学生听了直摇头。为了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我就将这首歌曲换成了一首较简单、易学的歌曲“Ten Little Indians”,将其中的数字换成了11—20,这首歌曲旋律简单,配有动画。课上一播放,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一边欣赏着动画,一边跟着录音学唱,很快就学会了歌曲,熟练掌握11—20的数字,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对于教材中类似这种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在不降低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来替换,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对教材内容进行改变,不管是情境再创,还是内容扩充替换,都要遵循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原则,不应该舍近求远,为了加大语言的输入量,盲目补充课外的语言知识,而应当在提高对教材本身解读能力上下功夫,适当引入与教材有关联、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课外语料,即提供给学生想要的和需要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挖掘内涵,使教材“深”起来
  1.一题多用
  先来看这样一个课例:6B Unit 5 “The Seasons” D部分的教学。D部分是教材中安排的一个听力训练材料,既有图片还有短文,老师将这一部分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环节一看图说话,让学生看书上插图,用几句话进行描述。环节二是完成书上的听力练习。环节三是阅读回答问题,老师根据短文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短文后回答。
  D部分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听力。但老师并没有局限于教材的这一点,在备课时充分发掘了教材的潜在资源,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老师增加了两个环节,看图说话和阅读答题,前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部分学优生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提高他们的语篇能力,同时也让学困生对听力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得到一些提示,降低听力的难度。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短文的意思,并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灵活运用词汇、语法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加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听力题正确率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学困生,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学优生也在课堂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有的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总是想方设法到处寻找语言材料,其实我们只要对教材钻得深一点,研究得透一点,就不难发现,其实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非常丰富,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就能发挥教材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德育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我听过许多英语课,但很少看到英语教师在英语课上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师的备课本里,除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这两条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之外,很难再找到其它的德育目标了。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作为一个教师,不管教什么学科都要做到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结语
  教材给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但并不是我们要教的一切,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来体会英语交流的乐趣。对教材的具体运用没有必要遵循固定不变的格式,只要我们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了解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内在需求,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或补充,或延伸,或拓展,或重组,尽量使内容贴近学生,尽可能创新地采用各种课堂教学方式,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师范精神是师范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将其建构为“勤、慎、诚、恕”四个要素,并以其为目标,通过重教育
该文以便宜易得的石灰石粉和石灰水为原料,用中和反应方法处理PAn合成中试废液的废酸。结果表明,粒径越小的石粉的除酸效果越好。二次投料法比一次投料法更能减少高浓度SO〈’2-〉〈,4〉
从掺杂剂、掺杂条件等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了聚苯胺的电导率变化规律,并对其介电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测试分析.
采用掺杂诱导沉积的方法将表面酸化的基片交替浸入到该征聚苯胺与无机同多酸的溶液中,制备了聚苯胺与钒、钼、钨等过渡金属的同多酸的多层自组装复合膜。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谱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是高考语言表达题的常见考点,因为在生活交际中,得体的语言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可以调节气氛,化尴尬为融洽,让你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所以这类题型也深得命题者青睐。学生学好语言,得体地表达语言,既可以解决高考中的这一类题目,又可以做一个具有语文素养和文明的人。下面我就结合高考题对此深入探究,以对广大高三学子有所帮助。  一、得体定义及2010年考试说明解读  1.
随着电器制品、电子器件的商用、军事和科学应用的迅速增长,电磁干扰屏蔽日益受到关注.聚苯胺在微波吸收和电磁干扰屏蔽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掺杂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
会议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保证获得较高电导率聚苯胺的前提下,减少甚至消除合成聚苯胺时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合成聚苯胺的污染源来自它的深色滤液这主要是使用了强的氧化剂和浓的酸溶液
采用无隔膜电解槽,以二氧化铅/钛为阳极,纯铅为阴极,以锰(Ⅱ)为电解媒质,槽外间接氧化氯代甲苯为相应的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