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地方高校新闻写作课的思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g199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为满足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众多地方高校竞相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但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该专业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无处就业,即使就业的,多数也无法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其中有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观原因。种种舆论因此接踵而来,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新闻的学生‘学无所长’”“只能说不能写、不能拍”、“不适合广电媒体的需要”等。
  为了使广电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高校必须正视目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工作岗位上停留在低水平运转的问题,从新闻写作课的教学入手,探索培养学生新闻写作技能的方法,强化学生新闻写作技能的训练。
  新闻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新闻实践活动,是运用所掌握的新闻写作知识去完成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能力和技巧。对于地方高校广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写作课是大学期间有组织地、系统地学习新闻写作知识、训练新闻写作技能的时间。然而就是这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对于初学者来说,新闻写作技能培养的基础是与新闻写作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各种新闻文体知识的学习,而技能培养的“助推力”则是实践训练,唯有以练为中心,精讲多练,新闻写作技能才会取得实际进展。但目前地方高校的新闻写作课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的问题。
  新闻写作的实践训练应包括案例学习和写作实践。案例学习一般由任课教师组织进行,即教师为配合相关的文体知识讲授,选取已发表的新闻稿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评析,揣摩、思考写作过程和思路,为学生的创作性写作打好模仿的基础。写作实践的形式则灵活多样,无须采访等前期工作的,可随堂进行,需要采访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可以在任课教师安排任务后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完成。①
  由于长期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们在新闻写作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一般都是执行注入式、演绎式的教学程序,上课时间不间断地满堂灌输与新闻写作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训练对于新闻写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教授的重心几乎完全集中在课堂讲授上,光讲不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弊较深。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教师很少结合新闻案例,往往就理论讲理论,抽象、空洞。在满堂灌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写作实践一般鲜有见到,相应地教师对于学生写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对实践成果的批阅、评价也就少之又少了。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枯燥、沉闷,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的学习也倍感无趣。现在“课程学习无用观”在广电专业的学生中较为盛行,他们对新闻写作课程的课堂学习嗤之以鼻,认为新闻写作是模式化的操作、机械性的劳动,觉得新闻写作课对自己用处不大,因此普遍存在着缺乏新闻写作兴趣、被动写作的状况。如此一来,学生厌恶理论学习,惧怕写作实践,懂理论却不会写作,新闻写作教学陷入了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没劲,学生不愿听不愿写,教师更是不愿教不愿改的恶性循环。②
  缺少对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技能训练的引导。新闻写作技能内涵丰富,它不仅涉及众所周知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更涉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理解等能力,因为新闻记者要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③。所以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单靠短时间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新闻写作课绝不是万能的。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多管齐下、长期开展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把授课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充裕的课余时间自主地观察生活、阅读文献、积累素材、思考社会。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是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但是目前地方高校的新闻写作教学普遍表现出只顾课堂满堂灌,不顾及对学生学习兴趣、写作热情的激发,缺乏培养学生成为生活有心人的内容,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引导,结果不仅阻碍了学生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更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其内里可以发现,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差。授课教师不参与或较少参与新闻写作实践、缺乏实践能力是新闻写作课重讲轻练,缺少对学生进行自主技能训练引导的一个根本原因。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众多的地方高校中都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在这些高校中该专业的发展普遍出现了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在这些高校中,教授新闻写作的教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出身,他们多为年轻教师,一般都有高学历的背景,但缺乏教学经验,而且基本都是直接从求学的学校进入到工作的学校,中间欠缺新闻工作的实践环节;另一类为非新闻传播学专业出身,他们一般都是普通写作课的教师,从教多年并且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关键问题是他们不仅欠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欠缺专业实践经历。由此可见,这样两类教师均缺乏实际的新闻写作经验和新闻写作技能。⑤教师不会写不会练,实践能力差,很容易导致其在教学中忽视或有意回避写作实践,或有心实践,但力不从心,不知该如何练,不会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不科学,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教材体系不完整,欠缺系列实践训练的参考内容。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都包含着选材、思考、立意、摄取、结构、言语、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技能,一篇新闻稿的完成是这些技能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中任何一项技能薄弱,都会影响整篇新闻稿的质量。现有的新闻写作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较为普遍,且缺乏系统性,各章节清一色的都是“单兵种作战”,一章或前后相连的几章被用于介绍一种文体,而每章中的各节一般也是分别介绍不同的内容,前后时常欠缺紧密的逻辑联系。就现有的教材可见,教材中对各种文体的介绍一般都不能观照到选材、思考等技能,欠缺对这些技能在各类新闻文体中如何运用的阐述,更没有如何对这些技能进行训练的指导性的内容。比如有关消息文体的写作,教材中的大量篇幅一般都是介绍什么是消息,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分类,结构怎样等,但对于该如何思考、如何组织语言等却很少涉及。这样的教材也缺少相应的训练评价系统,而这一评价系统对提高新闻写作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办学经验不足,授课教师又缺乏新闻写作经验和写作技能,因此教师普遍表现出对教材的依赖。由于教材缺少可供操作的训练系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新闻写作实践训练的不重视。⑥
  课时、经费等客观因素限制了实践训练的开展。课时不足和课时分配不合理是限制新闻写作实践训练的最直接原因。
  目前地方高校广电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与新闻写作技能培养直接相关的课程主要就是写作课(又被称为普通写作课)和新闻写作课。普通写作课一般开设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授课内容较为庞杂,涉及多种文体的写作。由于课时的限制,对于每种文体一般仅是向学生介绍其基本的文体知识、简单的技法技巧和写作时的注意事项。针对广电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普通写作课上有些也会少量涉及新闻写作的内容,但一般只是蜻蜓点水,略讲些皮毛。在许多地方高校中,新闻写作往往是与新闻采访合并成一门课程的,即“新闻采访与写作”课,课时一般也为一学期。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前后两个半学期,前半学期教授新闻采访,后半学期教授新闻写作。这样的课时安排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半学期的课时,无论对于采访还是写作,单就是讲解理论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简单的前后学期的分配很容易造成采访与写作的脱节,形成采访写作两张皮。离开了采访,新闻写作实践就无从谈起。
  一些高校还会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之外,少量安排专门的广电技能训练课,但训练的侧重点一般仅是摄录和制作设备的操作使用,很少涉及新闻写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新闻文稿的写作能力对广电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经费的限制是新闻写作课局限课堂讲授、鲜有实践训练的又一根本原因。目前地方高校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着资金瓶颈,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地方高校中的新办专业,其发展所能得到的资金支持也就相当有限了。⑦新闻写作的实践训练是与新闻采访活动紧密相连的,新闻写作实践训练的经费支出主要是采访活动,没有足够的资金,集体的外出采访活动无法按需进行,学生无法摄取采访素材,自然无法顺利开展新闻写作的实践训练。
  地方高校要提高广电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技能,必须重视新闻写作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要以讲为基础,强化写作的实践训练,为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注 释:
  ①汤劲:《案例教学在新闻写作课程中的运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②张连举:《应用写作训练刍议》,《政法学刊》,2001(4)。
  ③E·M·罗杰斯[美]著:《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④王舒:《如何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滁州师专学报》,2004(2)。
  ⑤李小林:《技能要上去 教师应“下水”》,《成人教育》,1995(10)。
  ⑥蒋念祖:《试论写作训练体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
  ⑦《简析地方性高校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出路》,http://www.studa.net/gaodeng/100107/160
  30856-2.html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回眸历史的沧桑变迁,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越发显得厚重、亲切、可贵、可敬.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也必将是中国现代设计最重要的传统形象资源.
穿越时空隧道,拂开历史尘埃,我与句芒相遇……--题记  孩提时,立春日,衢州九华梧桐峰上,晨钟袅袅,声传云外,鸣声中我与你相遇。但见你--人脸、鸟身,穿白衣,驾两条飞龙,手里拿着一个圆
[摘 要]口语交际训练是思考力、观察力、组织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型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石。穿过情境的长廊,树立榜样,怀惴自信,一定能达到口语交际的的巅峰。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榜样 交际信心  大家都知道口语交际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重在口语的表达,也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这种说的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功与否,更是学生的思维与书面知识之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新风貌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
摘要:《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生活》在当时因为极具特色的内容,震惊寰宇,销售量高达20万份,创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记录。本文将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大众生活》周刊,从而论述这份极具民族影响力的周刊的内容特色,并从中提取一些对当今报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邹韬奋 《大众生活》周刊 “一二·九”运
在生产活动中,媒介组织不但要生产出好的媒介产品或服务、设定适当的价格、建设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渠道,而且还要非常注重把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到媒介市场中去。①以报纸为例,报纸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宣传活动让读者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亲近感,从而推动报纸的销售。《晶报》是20世纪20年代一份较为成功的商业性小报,其销量在上海小报界长期名列前茅,人称“四小金刚”之一。为了让社会了解并接纳自己,《晶报》在创刊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时至今日,副刊似乎已是风光不再,好的副刊也只能是“遥想当年”。有的传统副刊还固守着几十年的报纸模式“倚老卖老”,一味地恪守着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大板块为办报模式,就如守旧的老
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遇到瓶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欧美发达国家日益强势的非关税壁垒抵制.因此,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出口危机寻求破解非关税壁垒的方法,已经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新闻心理学指出,越是新鲜的新闻,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愉悦心理。越能反映事
DV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记录和采集方式,以其平民的视角,原生态反映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电视屏幕上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欢迎。但是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不少此类报道受人诟病,从事这类工作的通讯员也开始大量流失。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如此局面,作为媒体工作者,面对如此困境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遏制这一局面,使DV报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呢?  庸俗化内容误导对社会的认知  新闻媒体的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