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乱世大藏家”的张伯驹,于1956年将毕生所藏《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卷等八幅书法作品无偿捐献给了故宫,这八件宝物至今仍是故宫的镇馆之宝,他的这一大义之举令世人高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举世罕见的“艺苑真学人”,因受自己出身的连累,终未逃脱中国特定的政治运动所带来的重重灾难。
张伯驹被打成“右派”时已年近花甲,距离他捐献国宝仅仅一年。当时,他的女儿张传彩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工作生活,对于父亲的遭遇,女儿感到非常揪心,然而她自己也正和父亲一样遭受批斗,爱莫能助。由于上级一直要求她和父亲“划清界限”,张传彩一般回到北京后都是在晚上偷偷摸摸地过来看望父亲,就像做贼一样。然而,令张传彩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来都发现批斗这类事好像没在父亲身上发生过一样,他照旧端坐屋内读书、写字、下棋,一切都很自然。
陈毅得知张伯驹被批斗的境况后,特地请他吃饭,并对他说:“像你这样一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捐给国家的人,还能是‘右派’吗?我想不出,我向你道歉。”面对挚友的无奈歉意,张伯驹却坦然地认为,人偶尔受点委屈是正常的,不必常挂心怀。
20年后,曾经同为“右派”的刘海粟向张伯驹问及当年被打成“右派”后的感想时,张伯驹的回答还是那句话:“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儿委屈在所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著名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在《与伯驹先生交往三五事》中也讲道:“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二十年前住在李莲英的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张伯驹的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画家黄永玉在《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中描述过自己1982年年初与张伯驹在某西餐厅邂逅的场景:“某日,余偕妻儿赴西郊莫斯科餐厅小作牙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手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那一刻的张伯驹,淡忘了尘世的喧嚣,心中所拥有的只是对老伴“一箪食一瓢饮”的牵念。
面对政治运动带来的不公境遇,张伯驹把它当作是生命中的一种另类赐予,既不抱怨,也无怀恨,始终以一种大无畏的态度宽容待之。张伯驹的这种坦然面对“受委屈”的做法,堪称时代的风骨,令人敬仰。
张伯驹被打成“右派”时已年近花甲,距离他捐献国宝仅仅一年。当时,他的女儿张传彩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工作生活,对于父亲的遭遇,女儿感到非常揪心,然而她自己也正和父亲一样遭受批斗,爱莫能助。由于上级一直要求她和父亲“划清界限”,张传彩一般回到北京后都是在晚上偷偷摸摸地过来看望父亲,就像做贼一样。然而,令张传彩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来都发现批斗这类事好像没在父亲身上发生过一样,他照旧端坐屋内读书、写字、下棋,一切都很自然。
陈毅得知张伯驹被批斗的境况后,特地请他吃饭,并对他说:“像你这样一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捐给国家的人,还能是‘右派’吗?我想不出,我向你道歉。”面对挚友的无奈歉意,张伯驹却坦然地认为,人偶尔受点委屈是正常的,不必常挂心怀。
20年后,曾经同为“右派”的刘海粟向张伯驹问及当年被打成“右派”后的感想时,张伯驹的回答还是那句话:“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儿委屈在所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著名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在《与伯驹先生交往三五事》中也讲道:“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二十年前住在李莲英的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张伯驹的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画家黄永玉在《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中描述过自己1982年年初与张伯驹在某西餐厅邂逅的场景:“某日,余偕妻儿赴西郊莫斯科餐厅小作牙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手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那一刻的张伯驹,淡忘了尘世的喧嚣,心中所拥有的只是对老伴“一箪食一瓢饮”的牵念。
面对政治运动带来的不公境遇,张伯驹把它当作是生命中的一种另类赐予,既不抱怨,也无怀恨,始终以一种大无畏的态度宽容待之。张伯驹的这种坦然面对“受委屈”的做法,堪称时代的风骨,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