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精神生活发达的重要标志——音乐,这一人类独有的高雅艺术已经走出庙堂,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期间寻常百姓已充分认识到通过流畅的音乐、风格多样的歌唱、优美的语言美感可以放松身心的疲劳与增进身心的健康、和谐。
对通俗音乐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人说这是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则认为它是对恋人的一种思恋。由于政治倾向、兴趣、经历、知识、阅历、接受程度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引起身心上各自不同的情感宣泄——有对或婉转、或高亢、或悲壮、或激愤(奋)、或舒缓、或悠扬等等曲调的留连,也有对通俗歌曲中的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优美歌词语言的沉浸——沉浸于音乐歌词独特的选用、意境离奇的效果、出人意料的手法、意象的蒙太奇的超常组合等等。“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火”,这个词太普通了,但写出不寻常的内涵,透露出无穷无尽的“温暖”,浅白,思接千载,融古今于一炉。在物质世界异常繁荣的现代,面对人情的隔膜和“他人即是地狱”的人性的另一面,只要有这样的一点不算很亮的象征性的“渔火”就足以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与悲凉,从而涌起勇气与希望,决不消沉,与命运抗争,宁折不屈,“真情”永在。
《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时空变换,由远及进,前后勾连:由深邃遥远的夜空、柔和的弯弯月亮到不远处的风雅的弯弯小桥再到稍起涟漪中的弯弯小船最后眼光停留在较小的阿姣,意象迭出,小中见大,意境浑然一体。勾起连绵无尽的相思:“弯弯”叠词反复出现,呼应“月亮”“小桥”“小船”,一直“悠悠”地连及娉婷之美的“童年的阿娇”,余韵袅袅。此时,与美妙的歌辞相得益彰的是曼妙的旋律,这是何等的令人怀想、沉思啊!这种美妙的集音乐歌词于一体的艺术难道不会扫除你的幽情、抚慰你的伤口,带去全身心的愉悦吗?
《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这首写来琅琅上口,用追忆的笔调小心探索、追忆逝去的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纯真年代。“明天”“昨天”“明天”时间名词在未来逝去的隧道中穿梭,于记忆中不变的是再平常不过的物象:日记、(老)相片和寻常的行为“爱哭”。回忆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不是萎靡不振,是调适心情,振作起来。
这几首歌词较好地反映了汉语语言的情景交融的表义丰富性、音节铿锵悦耳音乐性的一面,在欣赏音乐、陶醉其中、身心谐和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歌词的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魅力。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可以这样说,音乐是一种乐感、身心和谐、语感等诸种感觉时空联动的艺术形式。
达尔文曾在自传中写道:听到皇家学院教堂里的歌声,他常常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快感,以致背上时常感到麻酥酥的。一般说来,女子发音细长甜美,男子发音粗犷深沉。……体现了语音波动之美妙。音乐有各种不同的节拍、节奏,人体也具有各种生理节奏,如脉搏、呼吸等,它们之间如果配合好了,音乐可以调节生理节奏,就像民歌中的“号子” 一样体现出这种作用。这就是说欣赏音乐需要节拍上的选择与患者感觉上的律动,通过反复演奏咏叹,使患者达到身心平和。《乐记·魏文侯篇》载,魏文侯对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可见严肃、和谐的古乐使人宁静、安详,以致产生催眠作用;而郑卫之音(指民间情歌与俗乐)则使人久听不倦,起到了兴奋作用。研究显示,一定的音乐语言具有独到的疗效,对美感的把握,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减甚至治愈病痛,促进身心和谐。如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治疗高血压;莫扎特《剧场的管理人》治疗精神忧郁症;巴哈《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治疗肠胃失调;肖邦《夜曲》治疗神经衰弱症;巴赫《康塔塔》、贝多芬《月光曲》、肖邦《d小调协奏曲》治疗狂燥症;柴科夫斯基《花之圆舞曲》、巴托克《a小调四重奏》、弗朗克《c小调幻想曲》治疗心神不安、思绪紊乱症。
总之,古今中外充满优秀语感、意境、抒情的音乐美感可以调情、理性、影响人的生理节奏,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功效,以利身心谐和。
参考文献:
[1] 姚红卫.让尘世存有求真一席之地吧——赏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J].阅读与鉴赏,2006,(9):43-45.
[2]姚红卫.试论报纸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语言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9-42.
[3]姚红卫.从曹操的政治抒情诗杂谈其政治品格[J],东北师大学报,2003,(特刊)118-122.
(姚红卫,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
对通俗音乐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人说这是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则认为它是对恋人的一种思恋。由于政治倾向、兴趣、经历、知识、阅历、接受程度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引起身心上各自不同的情感宣泄——有对或婉转、或高亢、或悲壮、或激愤(奋)、或舒缓、或悠扬等等曲调的留连,也有对通俗歌曲中的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优美歌词语言的沉浸——沉浸于音乐歌词独特的选用、意境离奇的效果、出人意料的手法、意象的蒙太奇的超常组合等等。“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火”,这个词太普通了,但写出不寻常的内涵,透露出无穷无尽的“温暖”,浅白,思接千载,融古今于一炉。在物质世界异常繁荣的现代,面对人情的隔膜和“他人即是地狱”的人性的另一面,只要有这样的一点不算很亮的象征性的“渔火”就足以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与悲凉,从而涌起勇气与希望,决不消沉,与命运抗争,宁折不屈,“真情”永在。
《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时空变换,由远及进,前后勾连:由深邃遥远的夜空、柔和的弯弯月亮到不远处的风雅的弯弯小桥再到稍起涟漪中的弯弯小船最后眼光停留在较小的阿姣,意象迭出,小中见大,意境浑然一体。勾起连绵无尽的相思:“弯弯”叠词反复出现,呼应“月亮”“小桥”“小船”,一直“悠悠”地连及娉婷之美的“童年的阿娇”,余韵袅袅。此时,与美妙的歌辞相得益彰的是曼妙的旋律,这是何等的令人怀想、沉思啊!这种美妙的集音乐歌词于一体的艺术难道不会扫除你的幽情、抚慰你的伤口,带去全身心的愉悦吗?
《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这首写来琅琅上口,用追忆的笔调小心探索、追忆逝去的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纯真年代。“明天”“昨天”“明天”时间名词在未来逝去的隧道中穿梭,于记忆中不变的是再平常不过的物象:日记、(老)相片和寻常的行为“爱哭”。回忆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不是萎靡不振,是调适心情,振作起来。
这几首歌词较好地反映了汉语语言的情景交融的表义丰富性、音节铿锵悦耳音乐性的一面,在欣赏音乐、陶醉其中、身心谐和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歌词的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魅力。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可以这样说,音乐是一种乐感、身心和谐、语感等诸种感觉时空联动的艺术形式。
达尔文曾在自传中写道:听到皇家学院教堂里的歌声,他常常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快感,以致背上时常感到麻酥酥的。一般说来,女子发音细长甜美,男子发音粗犷深沉。……体现了语音波动之美妙。音乐有各种不同的节拍、节奏,人体也具有各种生理节奏,如脉搏、呼吸等,它们之间如果配合好了,音乐可以调节生理节奏,就像民歌中的“号子” 一样体现出这种作用。这就是说欣赏音乐需要节拍上的选择与患者感觉上的律动,通过反复演奏咏叹,使患者达到身心平和。《乐记·魏文侯篇》载,魏文侯对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可见严肃、和谐的古乐使人宁静、安详,以致产生催眠作用;而郑卫之音(指民间情歌与俗乐)则使人久听不倦,起到了兴奋作用。研究显示,一定的音乐语言具有独到的疗效,对美感的把握,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减甚至治愈病痛,促进身心和谐。如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治疗高血压;莫扎特《剧场的管理人》治疗精神忧郁症;巴哈《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治疗肠胃失调;肖邦《夜曲》治疗神经衰弱症;巴赫《康塔塔》、贝多芬《月光曲》、肖邦《d小调协奏曲》治疗狂燥症;柴科夫斯基《花之圆舞曲》、巴托克《a小调四重奏》、弗朗克《c小调幻想曲》治疗心神不安、思绪紊乱症。
总之,古今中外充满优秀语感、意境、抒情的音乐美感可以调情、理性、影响人的生理节奏,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功效,以利身心谐和。
参考文献:
[1] 姚红卫.让尘世存有求真一席之地吧——赏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J].阅读与鉴赏,2006,(9):43-45.
[2]姚红卫.试论报纸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语言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9-42.
[3]姚红卫.从曹操的政治抒情诗杂谈其政治品格[J],东北师大学报,2003,(特刊)118-122.
(姚红卫,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