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决策为何那么难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从投资哪只股票,到孩子该上什么学校,甚至到今天晚上该吃什么……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做出各种选择。然而,即便经济学早已假定我们都是“理性人”,但我们仍常常作出错误的选择。原因何在?
  
  “如果信息充分,人们总是能作出对自己最好的决策”——这是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还不仅是在经济学领域,当我们主张消费者主权、婚姻自由和民主选举时,不都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这样的假定吗?
  但这值得怀疑。近年来的行为决策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其实并不总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的幸福感最大化。什么原因呢?美国学者奚凯元(Christopher K,Hsee)和里德·哈斯汀(Reid Hastie)在《决策与感受: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令我们快乐的决策?》的论文中,解析了个中缘由。
  
  为何预测总会有偏差?
  
  要判断某一项决策是否给你带来“最好”的感受,首先要依靠的是决策者的预测,预测每个可能选项带来的结果,而这种“预测”本身就不太靠得住。人们在回忆和评估之前的相关感受,体验和模拟未来的感受时,偏差往往就出现了。
  影响偏差两位作者认为,过分“聚焦”会让人们高估情感事件的影响。例如,大学球迷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球队获胜后的快乐程度预测过高,而没注意到还有其他很多事件会影响自己的快乐程度。产生影响偏差的另一个原因是“免疫忽略(ImmuneNeg]ect)”。在一件会引发情感变动的事件发生后,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其合理化,由此减弱它带来的情感影响。例如,当某个助理教授被拒绝授予终身职位时,他可能会认为“评审过程不公平”或者“我不想在学术机构呆一辈子”。但在预测的时候,也许就不能预见到这种合理化机制所产生的保护作用,往往高估情感事件的影响。
  投射偏差预测中的你和切身体验的你处于不同的身心状态。例如,预测者可能处于休息放松、酒足饭饱的状态,而体验者却可能处于疲劳、饥饿的状态。当处于某种身心状态的预测者预测另一种身心状态下的感受时,当然会产生偏差。
  区别偏差决策之前的情感预测,往往是在联合评估模式下进行的——预测者总是在多个选项前反复比较,但决策的结果却通常是在单独评估模式下来感受的。举个例子。当你在商场购买等离子电视时,面对多个品牌和型号来挑选。而当你买了其中一台电视,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你只能感受这台电视的质量。在“联合评估模式”下,决策者会过多地关注一些细微的差异——譬如亮度差异,这种差异往往看起来还挺明显的;但在单独评估模式下,亮度上的差异却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因此,你可能花了一大笔钱,买回家一台亮度最大的等离子电视,最后却发现节目画面严重扭曲——显然是一个决策错误。
  记忆偏差预测往往建立在过去相关感受的记忆之上,但记忆难免会出错。在一次实验中,地铁乘客被要求回忆自己错过列车的经历,然后来预测自己今后将错过列车的反应。结果发现,那些只回忆起错过一次列车经历的乘客,预测未来又将错过列车的感受要比回忆起多次错过列车的乘客预测的更糟。
  信念偏差将一件次等产品与一件优等产品放在一起销售,一般会削弱次等产品的吸引力。如果先吃一块可口的软糖再吃一块不太可口的软糖,后者所带来的快乐感就会被削弱。而实际上当你在单独的情况下吃后者时,不会觉得口味不好。
  两位学者指出,这些预测偏差表面上看是截然不同的,但都是因为预测和感受是在不同状态下进行的,而预测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一差异而产生。未能认识到预测和感受之间的差异,是产生以上所有预测偏差的罪魁祸首。如图1所示。
  
  为何行动总会有偏差?
  
  奚凯元和里德·哈斯汀继续指出,在一项选择面前,决策者不但要对未来感受作出预测,还需要按照预测来行动。然而在旨在实现预测的行动中,决策者也总是走偏了路子。
  冲动冲动往往不是预测错误,而是未遵循预测。例如,吸毒者会预测到吸毒带来的短期身心愉悦抵不上长期的幸福损失,但他们还是无法抗拒强烈的吸毒欲望。
  被“规则”牵着鼻子走有时,决策者会根据某些规则而非预测的感受来选择,例如“寻求多样性”、“不要浪费”、“不要为延误买单”等规则,也许会阻挠决策者选择最佳结果。
  譬如你购买了两张周末滑雪旅游票,一张是去密歇根州,价格为1 00美元;男一张是去威斯康星州,价格为50美元。但你随后发现,两张滑雪旅游票的日期是在同一天,只能选择其一。尽管你知道去威斯康星州滑雪旅游可能更有趣,但你还是选择去密歇根州——因而它的价格更高,你因为遵从了“不要浪费”的规则而放弃了更有趣的选择。
  再比如有一种你最喜欢的糖果。你是宁愿连续几天都吃这个糖果,还是情愿每天都吃不同的糖果,虽然有些并非你的最爱?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每天吃不同的糖果——因为这一选择策略完全符合“寻求多样性”的决策规则。但事实上,每天吃自己最爱的那种糖果更让你感到快乐,是更优的选择。
  非专业的理性主义决策者总试图让“决策合理化”,但事与愿违的是,这种愿望往往就是导致非合理决策的原因。奚凯元等学者将“外行人渴望合理化”的这种现象称为“非专业的理性主义(LavRationaIism)”。它的第一种表现是“非专业的经济主义”,倾向于根据财务指标来主导选择。例如,你需要在两块巧克力之间做出选择时,其中一块是价值50美分的心形小巧克力,另一块是价值2美元的蟑螂型大巧克力,大多数受访者都倾向于选择较大的蟑螂型巧克力。而如果问你更喜欢哪一块时,你表示自己更喜欢那块心形的小巧克力。
  第二种表现是“非专业的科学主义”,即倾向于根据客观的“硬”属性而非主观的“软”属性来进行选择。例如,你需要在两种同样昂贵的音响系统之间进行选择。其中一种拥有较高的额定功率(硬属性),另一种拥有更丰富的声音模式(软属性),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高功率的那一种,而事实上他们更喜欢声音模式更丰富的那一种。
  第三种表现是“非专业的功能主义”,即人们总是专注决策的主要目标而忽视那些对总体感受非常重要的方面。
  媒介的“误导”当人们尽力获取预期结果时,获得的直接回报往往并不是结果本身而是一种媒介。例如商家经常推出的“消费者积分”或者“累积里程数”都是这样的媒介。决策中的一个误区,往住是争取媒介最大化而非所预测的最终结果感受最大化。有一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参与者被先后指派到没有媒介和存在媒介的情形中。在前者,参与者可以在一项轻松的任务和一项艰巨的任务之间进行选择,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能获得奖赏:完成轻松任务将获得香草冰淇淋,完成艰巨的任务将获得开心果冰淇淋。在后一情形中,参与者一旦完成任务会获得分数奖赏,完成艰巨的任务得100分,完成轻松任务得60分,其中60分可以换取香草冰淇淋,100分可以换取开心果冰淇淋。实验发现,在前一种情形中,大多数人都选择轻松的任务并因此获得香草冰淇淋,而后一种情形中则大多选择艰巨的任务,最终换取开心果冰淇淋。而如果询问他们最喜欢哪一种冰淇淋,大多数参与者都选择香草冰淇淋!可见,“媒介”能够促使决策者作出更大努力,却并没有获得更好的结果。
  金钱也是媒介。想想这个最浅显的道理——你工作越努力,获取的财富越多,但实际上却并不会因此而更感幸福。
  事实上,规则、非专业的理性主义和媒介最大化,都是避免第一个因素——冲动——而产生的自我控制方式。例如一位即将退休的职员获得了一笔退休金,她可以选择存入银行或做一次豪华旅游。旅游能让她在短期内获得快乐,存入银行却能让她长期受益。冲动刺激她选择旅游,而非专业的理性主义和媒介最大化都会督促她将钱存入银行。
  这些自我控制的手段是利是弊,往往取决于决策者面对的选项是否需要在短期幸福和长期幸福之间权衡取舍。如果需要,自我控制通常会起正面效应;如果不需要,则起到负面效应。仍以那位即将退休的职员为例。如果她的退休积蓄很多,当然应该选择旅游。如果在这一情景下仍旧采用自我控制的手段,总体幸福感就会减少。
  


  然而奚凯元和里德·哈斯汀遗憾地指出,大多数人都不能有效区分这些情形。在长期与短期幸福的权衡取舍中,往往没有运用足够的自我控制,让短视行为占据上风;而在那些不涉及权衡取舍、不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形中,却仍旧采用一些自我控制手段,拒绝享受最佳快乐,让决策过于保守。这就是我们总难作出让自己最感幸福的决策的原因。
其他文献
公共结构、公共关怀在市场机制中无法体现,在个人主义中找不到合法基础,从而引发了我们正在面临公共性的危机。    最近20年来中国的理论兴趣在慢慢地消退。但是,一个民族在转折和腾飞的过程当中,如果丧失理论兴趣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经常问到这样一个课题——中国到今天为止,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什么?主要来源是它的经济规模。但是在经济规模的高速发展的背后,这个过去曾经有过伟大传统的国家在今天
期刊
为了说明决策中的“情境效应”,《非理性预言》这本书以类比开巷,首先向读者展现著名的艾宾浩斯错觉(见图1):图中的黑圈哪一个更大呢?显然,右边的那个看起来更大一些。然而请相信——这两个黑圈是一样大的。  再来看一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经典发现:你愿意多开20分钟的车去更远的商店,为买一个80美元的数码相机而节省20美元吗?当然愿意。但如果是为买价值800美元的电视机而省下20美元呢?虽然省下的钱是一样
期刊
中粮集团的所谓“全产业链”,是指打遣从田间到餐桌、从贸易——加工——消费者一品牌整个产业链。作为一种食品营销策略,“全产业链”概念可圈可点;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业内人士却颇有争议。  首先,在上游“田园”环节(种植和养殖),有些食品行业对原料的依赖程度很高,比如葡萄酒行业就是“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再比如肉类和乳品行业,产品货架期短,同时容易受到动物疫情影响,选择适度的自建原料基地有助于保
期刊
决策中的心理过程是个“黑箱”,若能深入探索人性规律,就可能为打开这只“黑箱”找到一把系统化的钥匙。  家企业开董事会,共有九位董事参加,分别是九型人格中的1~9号人格。董事长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请各位董事表态。九位董事拿到方案后,发生了如下的戏剧化反应:  1 号董事眉头紧锁,瞄了下方案中有没有违反公司规定和制度的地方,发现一切符合规范、标准,连错别字都没有,随即满意地举起了手。  2 号董事将方案放
期刊
“听到榴弹的第一次轰鸣声,我们自己存在的那一部分猛地一下子倒退了数千年。那就是在我们心中苏醒过来的动物本能,它指导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它并非是意识到的,它比意识快得多,可靠得多,更不会失误。谁也无法解释清楚。”  ——《西线无战事》    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安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电脑公司之一。王安最成功的产品是文字处理机,它能储存信息,也允许使用者编辑文本。这款产品使电动打字机几乎一夜之间
期刊
中粮“全产业链”的问题症结在于,“全产业链”不应该由一家公司来搞,而应该由一个集团、一个商帮来搞。例如,日本三井财团做全产业链业务会拉上产业链上的很多关联公司,三井或者在这些公司有股份,或者与它们有长期的贸易关系。  对于中粮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中粮做实体产业,实际E放弃了自身在服务上可能发挥的更大作用。中粮原是一个垄断型的进出口公司,局势改变后垄断地位下降,不得不去搞实业。一个进出口公司
期刊
植入式营销方式进入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编辑部的故事》,而真正在国内火爆起来,则是通过冯小刚及其执导的《没完没了》。随着植入式营销方式的日渐风靡,对其规律与利弊的深入理解也迫在眉睫。    你最近一次看到“苹果(Apple)”的广告是什么时候?也许想不起来了。但是你确实又感觉在很多地方都见过iPhone,iTouch,MacBook……为什么?  除了其创意的产品设计和明星CEO的魅力外,
期刊
我们可以在杭州看见仿建的埃菲尔铁塔,可以在鼓浪屿欣赏万国建筑群,可以在华西村体验“美国白宮”……这一次不一样,在上海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始建于1913年的丹麦“小美人鱼”,可以进入尼泊尔的“异域之魂”,可以贴身观看发掘于云南的恐龙化石鼻祖许氏禄丰龙,以及那一颗颗来自全球各地的、装在发光二极管里的稀有植物的种子……  不出国门,游遍世界。这不光是一次人类的大聚会,在我看来,这里还是一次世界各
期刊
如果一个市场主体能将被所有制、行业和区域壁垒分割的碎片化的市场整合起来,它将成为真正的王者。    过去2个月,财经界对谷歌撤离中国市场充满猜测和争论。无论如何,一家跨国企业主动放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仍然是一个重大事件。  讨论谷歌离去的原因已经毫无意义,但谷歌能如此果断地“割舍”中国市场,则足以让我们反思中国市场的问題。解决这些问题,不只对外企,更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不仅是“人学”,更是“学人”。把人琢磨透了,也就把管理做到位了。    斯蒂文·巴利与罗伯特,孔达研究发现,一个世纪以来,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后者亦称人文主义,每隔20~30年就交替成为管理学主流,且与宏观经济周期吻合。景气时理性主义当道,萧条期則转向人文主义。他们认为,当公司绩效更多地取决于资本管理,则信奉理性主义;若更多地取决于劳动管理,则信奉人文主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肖知兴教授则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