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如何构建思维型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论述, 希望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思维型课堂 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教学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同时,还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
一、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布鲁纳(J.S.Bruner)教学理论的中心思想中的“发现学习”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主要研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赞可夫,198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CASE项目的理论强调师生的积极思维、互动、反思、迁移等,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刘静和的“现代小学教学实验”、邵瑞珍的“学与教”的研究和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总之,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认知冲突。在学生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是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朱智贤,1979)。
第二,自主建构。自主建构包括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三,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不仅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
第四,应用迁移。知识、技能与智力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什么知识都不懂,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人,他的智力、思维缺少形成的“中介”,这显然是无法得到发展的(朱智贤,林崇德,2002)。
三、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因此,思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思维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在感性反映形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以自觉的定向、能动的预见未来、做出计划,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调节自己为前提。
第二,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思维过程是思维结构的第二个成分,它要回答三个问题:过程多长、什么顺序和怎样的流程。依照知识的性质,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后者是关于“怎么样的知识”。
第三,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在我们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中,思维的材料是思维结构的第三个成分,思维结构是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的统一,随着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思维结构也发生变化,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
第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思维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意志因素、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
第五,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作为思维结构的第五个成分,充分体现了个体的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
四、小学语文思维型课堂
第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師”。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自愿地选择,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
第二,引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等,最后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
第三,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我们要打破学科封闭系统,从语文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找到“接点”。例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描绘了台湾阿里山云雾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在课堂上,笔者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
第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然后集中探究、释疑,通过释疑,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对思维状态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思维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课堂也因学生发展而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卫平.(2008b).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民教育
2.黄希庭,郑涌.(2005).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黄希庭.(2009).改革开放30年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心理科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思维型课堂 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教学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同时,还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
一、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布鲁纳(J.S.Bruner)教学理论的中心思想中的“发现学习”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主要研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赞可夫,198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CASE项目的理论强调师生的积极思维、互动、反思、迁移等,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刘静和的“现代小学教学实验”、邵瑞珍的“学与教”的研究和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总之,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认知冲突。在学生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是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朱智贤,1979)。
第二,自主建构。自主建构包括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三,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不仅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
第四,应用迁移。知识、技能与智力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什么知识都不懂,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人,他的智力、思维缺少形成的“中介”,这显然是无法得到发展的(朱智贤,林崇德,2002)。
三、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因此,思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思维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在感性反映形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以自觉的定向、能动的预见未来、做出计划,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调节自己为前提。
第二,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思维过程是思维结构的第二个成分,它要回答三个问题:过程多长、什么顺序和怎样的流程。依照知识的性质,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后者是关于“怎么样的知识”。
第三,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在我们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中,思维的材料是思维结构的第三个成分,思维结构是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的统一,随着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思维结构也发生变化,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
第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思维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意志因素、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
第五,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作为思维结构的第五个成分,充分体现了个体的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
四、小学语文思维型课堂
第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師”。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自愿地选择,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
第二,引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等,最后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
第三,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我们要打破学科封闭系统,从语文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找到“接点”。例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描绘了台湾阿里山云雾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在课堂上,笔者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
第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然后集中探究、释疑,通过释疑,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对思维状态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思维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课堂也因学生发展而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卫平.(2008b).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民教育
2.黄希庭,郑涌.(2005).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黄希庭.(2009).改革开放30年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心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