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31日 悲观
马上上飞机了,突然悲观起来。前天进公司助理告诉我们的作品被海关压了很久了,不过好消息是这两天应该解决了。抓狂?不会的,感谢我同事们的贴心,不过作为稀奇这艘出发的小船上的船长,我依然认为所有的困难我是应该最先知道和最该找出解决方案的人。
这次巴黎之行准备半年花费过百万,我之前期许过何时才能进入国际化的流程,又希望再等等或许再过几年准备得更加充分一些,可是时不我待,命运给了我这次机会,我当然应该抓住,可现在我却不断的悲观起来。中国品牌国际化太难了。前不久和石大宇太太通了一个电话,谈起他们的国际化过程感觉电话那头全是心酸的眼泪,我不知道飞机起飞后巴黎的那头,是怎样的欧洲经济低迷和惯性的骄傲盘根错节出一种怎样的市场环境,我也深知一番热情洋溢的拥抱之后又是杳无音讯的各种等待的滋味,这次产品阻于海关的事情不仅仅是我们是否有经验的事情而是赤裸裸欧洲社会不作为的现实。
我出发之前注意了每一个自己的细节,我拿出从不佩戴的手表以及从不涂抹的发胶,去外面理了一个头发,带上过敏药,甚至几天前计划了一个小小的减肥计划可以把自己的肚子塞入赞助我们此行的夏姿·陈的裤腰里,我担心我自己不小心的一个细节使我们稀奇团队所有的辛苦付之东流。同时我还是坚持着我的悲观,好使自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感觉自己已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9月1日 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艺术衍生品”
市面上已经到处是艺术衍生品了。我在东京美术馆看到了日本艺术家的各种衍生物不断重复着,高高的叠在柜台上面;在纽约MOMA老婆的白眼中我兴冲冲地买了一大箱子没用的玩意,据说都是艺术衍生品;更不用說,那些和我们自己稀奇的作品一起簇拥在UCCA各种台台柜柜上的,琳琅满目的,都是艺术衍生品。太多人想“做”艺术衍生品了,“艺术衍生品”这个该死的概念,就好像商海里的一个漂亮救生圈,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使你立于不沉之地。
关键是在于“做”字。我加一个前缀——“难”做。四年前,稀奇刚刚开始做的时候,一次张晓刚遇到我,就问起是否将来会和其他艺术家合作产品?我也说将来应该会吧。现在已经是四年前的将来了,可是此事我依然没有任何推进,总其缘由,也就是觉得“难”。基本上,一个艺术家一个想法,一个艺术家一天一个想法。我相信艺术的存在就如同“艺术衍生品”的存在。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艺术家,这些都不是什么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太多人相信一蹴而就的事情了———以为众筹了,好像找到销售的金钥匙;B to B了,好像大家买卖不需要掏钱了;互联网“加”了,好像世界再也没有“减”这玩意了。
9月4日 “稀奇”的困境
我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困兽来着,有时候只是无能为力和无奈。“稀奇”的第一个困难来自于产品的加工方,是一个大的概念,没有真正土地所有权的农民不断涌向发达地区,产业的不断转型,使得这些人只有片段的“工作”而没有真正的“手艺”,成为一个“职业”打工者。所以你刚刚培训了一批工人尔后他们很快又走了。不过,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我们总有办法使他们稳定下来。
我说的是困境。中国的品牌国际化之路是逆向行驶的。一盏法国的灯在巴黎卖四百欧,到了中国一万多人民币。但是中国人认了,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客户群就是中国的富有阶层,这群人钱来的快消费也讲究效率,所以他们不能接受去欧洲等待三个月的订单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运输和海关的问题。
这次来M&O的巨大收获不仅仅得到关注获得渠道,我们甚至把所带的大部分的作品一销而空,这真的让我意外。但是,“稀奇”的产品这几年在国内只涨价了百分之十左右,主要就是受制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过程中的价格困局。
我当然不愿意看到我的一件“天使”雕塑在国内还没有爱马仕的一条丝巾的价钱。可是看看它到了欧洲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税近千元的运输,它已经到了近六千,它已经在法国可以买好几天爱马仕的丝巾了。欧洲人家中总是保留着祖祖辈辈留下的各种“记忆”,你很难说服他们移开其中一点空间,再放入一件来着中国的商品。我真的感觉欧洲已经不是那个强大的欧洲了,它更像一个慢慢走下坡路的贵族,头还昂着,步履已经蹒跚。
“稀奇”的国际化之路注定是逆向行驶的,只有国际化了,你才有发言权,你才会在制高点。我们处在全世界都在停滞而中国还在快速发展的双向道上,一边的道路平坦但拥堵,另一边道路崎岖但通畅,多么古怪的景象。或许从来没有一个中国的奢侈品,也不需要出口,事情的导向就像大江中的水流由西向东的,只有无意中的漩涡以及喜欢逆流而上的小鱼,才能明白稀奇面临的纠结和无奈!
9月4日 卖卖卖,连老板都被贴上了红点
“稀奇”在M&O的第一天:“稀奇”无疑是幸运的,我们在最重要的七号馆的第一排,第一排只有八个国际品牌,所以我气定神闲,我知道大家不会错过我们。第一排的另一个角上是贝克汉姆他们拥有的设计潮牌&Tradition,隔壁的日本国宝级陶瓷混合体Arita,中间是椅子大户Normann,和非常艺术的法国品牌Ibride。Ibride之前我们在米兰一起做过展览我也买过他们的东西,他们的老板是一对夫妻设计师,之前也在大学教书,某种程度和我们稀奇有些相似,他们是跟着M&O一起成长起来的法国品牌,今年第一次被放在了第一排,所以他们也更改空间设计,他们这次的空间是我在7号馆里面最喜欢的。M&O自然是一个大平台,一个上午给我们带来的海外商机超过了我们整个四年的总和,我内心感谢M&O给了我们中国品牌这样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国家的强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听说我也无限感激我的“稀奇”团队,经过这一年多的对于“稀奇”内部的整合,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有朝气能够打硬仗的队伍了。
刚刚打算培训一下大家怎么和老外说“稀奇”,助理说别忽悠了,已经开张了。
马上上飞机了,突然悲观起来。前天进公司助理告诉我们的作品被海关压了很久了,不过好消息是这两天应该解决了。抓狂?不会的,感谢我同事们的贴心,不过作为稀奇这艘出发的小船上的船长,我依然认为所有的困难我是应该最先知道和最该找出解决方案的人。
这次巴黎之行准备半年花费过百万,我之前期许过何时才能进入国际化的流程,又希望再等等或许再过几年准备得更加充分一些,可是时不我待,命运给了我这次机会,我当然应该抓住,可现在我却不断的悲观起来。中国品牌国际化太难了。前不久和石大宇太太通了一个电话,谈起他们的国际化过程感觉电话那头全是心酸的眼泪,我不知道飞机起飞后巴黎的那头,是怎样的欧洲经济低迷和惯性的骄傲盘根错节出一种怎样的市场环境,我也深知一番热情洋溢的拥抱之后又是杳无音讯的各种等待的滋味,这次产品阻于海关的事情不仅仅是我们是否有经验的事情而是赤裸裸欧洲社会不作为的现实。
我出发之前注意了每一个自己的细节,我拿出从不佩戴的手表以及从不涂抹的发胶,去外面理了一个头发,带上过敏药,甚至几天前计划了一个小小的减肥计划可以把自己的肚子塞入赞助我们此行的夏姿·陈的裤腰里,我担心我自己不小心的一个细节使我们稀奇团队所有的辛苦付之东流。同时我还是坚持着我的悲观,好使自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感觉自己已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9月1日 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艺术衍生品”
市面上已经到处是艺术衍生品了。我在东京美术馆看到了日本艺术家的各种衍生物不断重复着,高高的叠在柜台上面;在纽约MOMA老婆的白眼中我兴冲冲地买了一大箱子没用的玩意,据说都是艺术衍生品;更不用說,那些和我们自己稀奇的作品一起簇拥在UCCA各种台台柜柜上的,琳琅满目的,都是艺术衍生品。太多人想“做”艺术衍生品了,“艺术衍生品”这个该死的概念,就好像商海里的一个漂亮救生圈,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使你立于不沉之地。
关键是在于“做”字。我加一个前缀——“难”做。四年前,稀奇刚刚开始做的时候,一次张晓刚遇到我,就问起是否将来会和其他艺术家合作产品?我也说将来应该会吧。现在已经是四年前的将来了,可是此事我依然没有任何推进,总其缘由,也就是觉得“难”。基本上,一个艺术家一个想法,一个艺术家一天一个想法。我相信艺术的存在就如同“艺术衍生品”的存在。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艺术家,这些都不是什么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太多人相信一蹴而就的事情了———以为众筹了,好像找到销售的金钥匙;B to B了,好像大家买卖不需要掏钱了;互联网“加”了,好像世界再也没有“减”这玩意了。
9月4日 “稀奇”的困境
我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困兽来着,有时候只是无能为力和无奈。“稀奇”的第一个困难来自于产品的加工方,是一个大的概念,没有真正土地所有权的农民不断涌向发达地区,产业的不断转型,使得这些人只有片段的“工作”而没有真正的“手艺”,成为一个“职业”打工者。所以你刚刚培训了一批工人尔后他们很快又走了。不过,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我们总有办法使他们稳定下来。
我说的是困境。中国的品牌国际化之路是逆向行驶的。一盏法国的灯在巴黎卖四百欧,到了中国一万多人民币。但是中国人认了,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客户群就是中国的富有阶层,这群人钱来的快消费也讲究效率,所以他们不能接受去欧洲等待三个月的订单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运输和海关的问题。
这次来M&O的巨大收获不仅仅得到关注获得渠道,我们甚至把所带的大部分的作品一销而空,这真的让我意外。但是,“稀奇”的产品这几年在国内只涨价了百分之十左右,主要就是受制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过程中的价格困局。
我当然不愿意看到我的一件“天使”雕塑在国内还没有爱马仕的一条丝巾的价钱。可是看看它到了欧洲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税近千元的运输,它已经到了近六千,它已经在法国可以买好几天爱马仕的丝巾了。欧洲人家中总是保留着祖祖辈辈留下的各种“记忆”,你很难说服他们移开其中一点空间,再放入一件来着中国的商品。我真的感觉欧洲已经不是那个强大的欧洲了,它更像一个慢慢走下坡路的贵族,头还昂着,步履已经蹒跚。
“稀奇”的国际化之路注定是逆向行驶的,只有国际化了,你才有发言权,你才会在制高点。我们处在全世界都在停滞而中国还在快速发展的双向道上,一边的道路平坦但拥堵,另一边道路崎岖但通畅,多么古怪的景象。或许从来没有一个中国的奢侈品,也不需要出口,事情的导向就像大江中的水流由西向东的,只有无意中的漩涡以及喜欢逆流而上的小鱼,才能明白稀奇面临的纠结和无奈!
9月4日 卖卖卖,连老板都被贴上了红点
“稀奇”在M&O的第一天:“稀奇”无疑是幸运的,我们在最重要的七号馆的第一排,第一排只有八个国际品牌,所以我气定神闲,我知道大家不会错过我们。第一排的另一个角上是贝克汉姆他们拥有的设计潮牌&Tradition,隔壁的日本国宝级陶瓷混合体Arita,中间是椅子大户Normann,和非常艺术的法国品牌Ibride。Ibride之前我们在米兰一起做过展览我也买过他们的东西,他们的老板是一对夫妻设计师,之前也在大学教书,某种程度和我们稀奇有些相似,他们是跟着M&O一起成长起来的法国品牌,今年第一次被放在了第一排,所以他们也更改空间设计,他们这次的空间是我在7号馆里面最喜欢的。M&O自然是一个大平台,一个上午给我们带来的海外商机超过了我们整个四年的总和,我内心感谢M&O给了我们中国品牌这样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国家的强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听说我也无限感激我的“稀奇”团队,经过这一年多的对于“稀奇”内部的整合,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有朝气能够打硬仗的队伍了。
刚刚打算培训一下大家怎么和老外说“稀奇”,助理说别忽悠了,已经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