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谈及《红与黑》这部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象征性写作手法的纯熟运用,可以说象征性赋予了这部作品以非常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以《红与黑》作品的多重象征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深层次象征的内涵以及隐藏在多重象征背后的作者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象征内涵 人性思考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以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境况为背景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用尖锐的笔触描述了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社会现状,用极具文学性的象征性写作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并用多重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于连·索雷尔身上矛盾的复杂性,通过对其在沉沦与醒悟之间的描绘来反映其在当时社会中的迷茫与矛盾。虽然自这部作品诞生之日起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依然被人们认可,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尤其是其独特的象征性写作手法以及“红”与“黑”所具备的深刻象征意义。有关《红与黑》作品的象征性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最受推崇的看法是认为“红”代表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代表着旧势力的复辟王朝。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这部作品创作的时间,当时拿破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整个法国又被封建王朝的黑暗所笼罩,而且从作者司汤达本人角度而言,其也是支持拿破仑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其甚至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来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虽然司汤达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是这部作品还是像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一样被人铭记了下来。
一、《红与黑》的多重象征性
(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如许多精彩的小说一样,《红与黑》同样赋予了主人公以理想的光辉和现实的冷酷。从最开始的理想主义者渐渐变成了由于野心膨胀和自尊心渴求的现实主义者,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的理想象征着整个社会的觉醒,但是毕竟现实是冷酷的。于连出身于一个身份低微的小业主家庭,由于经常受到歧视,使得其幼小但却坚强的内心萌生了反抗思想,当时社会正弥漫着启蒙思想,受到感染的于连渐渐成了一个怀揣理想的、渴望改变自己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年轻人。
然而现实总是冰冷的,于连的身份太过低微,当时的法国,像于连这样的人多如牛毛,他们渴望实现心中的理想,但却总是得不到现实的任何回应。这时,幼年时的理想不再单纯地鼓舞着他,而是既鼓舞着他,也折磨着他。他既渴望荣誉与财富,同时也痛恨自己出身的卑微。内心的痛苦让于连感到不知所措,现实的紧迫与理想的遥远使得他不得不委身于侯爵家中,帮助料理事务。他一边不断地安慰自己的理想之心,一边带上了伪善的面具。在此之后一系列的黑化行为之中,于连自始至终没有忘却他心中渴望自由、平等的理想,但是腐朽贵族的存在就像一堵高墙,遮挡住了所有于连渴望看到的墙外的阳光。因为他的卑微与贫穷,他不得不靠近高墙,正因为靠近,才使得他更加看不见墙外的阳光,更加不得不黑化。
于连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渴望,虽然他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避免死亡,即接受继续黑化,甚至完全成为黑的一面,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怀揣着理想,理性地接受死亡。于連战胜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所带给他的痛苦,用自己的鲜血(红)发出了对于心中理想的最后一丝期盼的呐喊。
(二)爱情与阴谋的结合
爱情与阴谋是《红与黑》作品中的另一组象征,爱情自然是由红来象征,而阴谋则自然由黑来象征。在于连短暂的一生之中,他经历了两段爱情,每一段爱情都是红与黑的结合,都是阴谋与爱情的交织。就像是理想与现实的一组红与黑的象征一样,于连的爱情也是起源于阴谋,即由黑诞生的红。这两段爱情都起源于阴谋,并在阴谋之中不断成长,最终开出了美丽却也狰狞的花朵。
爱情不管诞生于何处,都是美好的,就像花朵一样,即便它的脚下是肮脏不堪的土壤,它的顶端的花朵依然是芬芳四溢、娇艳欲滴的。于连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也无奈于美好爱情的无疾而终。对于德瑞那夫人的真爱,以及被马特尔真正地爱上,都不过是当时社会曲折前进的一个缩影,于连自始至终都无法真正意义上拥有这两份爱情。这两段爱情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无疾而终的结局,因为于连的平民身份以及心中的理想,而爱情的另一端是贵族阶级和他不得不放弃的心中理想。
(三)纯真与虚伪的冲突
在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人终究是逃不过在纯真与虚伪之间徘徊的。《红与黑》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包括于连在内的所有故事里的人都被纯真与虚伪包裹着,如德瑞那夫人对于爱情与真诚的渴望,马特尔对于浪漫的追求都可以视为纯真,但同时,他们也都被现实缠绕着,不得不表现出虚伪的一面。于连作为纯真与虚伪漩涡的中心,其更是在理想与爱情的纯真与现实的虚伪之间不断地转换着角色。
纯真是红色的,却也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黑色之中的。于连在纠结与徘徊之中猛然发现,虚伪虽然可以让他内心痛苦,但是却可以让他获得现实的幸福,如他的爱情,便是在虚伪之中诞生的,而且也由于他的虚伪,使得他渴望的爱情变得纯真。在逐渐黑化的过程中,于连渐渐失去了对纯真的信任,虽然他在爱情之中享受着纯真,但是渐渐地,他坠入了虚伪的深渊之中,他开始用纯真作为面具来隐藏自己的虚伪。
然而当于连身处监狱之中时,当其真正觉悟的时候,他还是意识到了一直被他利用的纯真是多么重要,当这份纯真消失的时候,爱情与尊严也随之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虚伪的黑色。此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可以说道尽了正处于跌宕时期的整个法国社会的现状,同时也点明了唯有纯真才能真正迎来国家的希望。
二、《红与黑》多重象征性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一)以艺术性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红与黑》是一部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即便作者本人有着强烈的对于社会与历史的控诉的欲望,其也不能像史书或者是历史小说那样去描绘这段历史。象征性的写作手法既满足了文学作品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更为深层次的反思。相较于直白的揭露与描写,象征性的写作手法很多时候更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含蓄却又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讴歌了爱情的力量
在这部作品之中,于连所经历的爱情无不伴随着阴谋,换言之,其爱情的“红”是掺杂着阴谋的“黑”的,甚至“红”与“黑”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但是不论是“黑”孕育了“红”,还是“红”生长于“黑”,最终爱情还是与阴谋分隔了开来,虽然现实已经是残酷的,但是至少在主人公于连心中,他将爱情与阴谋分开来看待了,他渴望的纯真虽然被虚伪玷污着,但是在他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他还是从他所经历的虚伪与纯真之中将纯真提炼了出来,组成了他最终的觉悟。作者借助如此的描写,充分表达了其对自由、美好以及浪漫等等纯真情感的渴望,也充分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坚信自由与平等终将会战胜所有眼前的黑暗而来到人们的身边。
(三)净化了人性的邪恶
善与恶是人性的两个对立面,也是人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用红色与黑色的象征性写法,将这两种人性具象化地表现在主人公于连的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其在红与黑之间的挣扎充分表现了人性在善恶之间的纠结与徘徊。当于连被现实的冷酷围绕的时候,他不得不选择人性恶的一面,用虚伪去应对他的人生。当于连因为人性恶的一面而获得了幸福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完全心安的,至少在他与马特尔的爱情中,他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尽管马特尔是那么爱他。于连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理想,也就无法完全走入黑暗的深渊之中,尽管他被黑暗包围着,但是他心中的红色火焰却从未真正熄灭。
虽然于连身上沾满黑色的淤泥,但是其心中的红色火焰依然将其打上了正义的标签。虽然有生的机会,代价是熄灭心中红色的火焰,但是于连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抱着这团红色的火焰死去。他选择了反抗,因为他感觉到了压迫,因为压迫的存在,使得他心中的那团红色的火焰始终存在,也就让他难以真正被黑暗所吞噬。
于连的死将所有的象征推向了巅峰,也让所有的象征在那一刻汇聚而成一个不再有对立的统一。于连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其人性的光辉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所有的对立性象征至此并不是结束,而是走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人性的善终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像于连那样,即便身上沾满了恶,只要其心中有善念,也会最终在历史车轮碾过他身体的时候留下属于他的光芒。
三、结语
《红与黑》运用了多重象征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于连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在于连身上,正义与邪恶、纯真与虚伪、理想与现实等对立性的象征始终围绕着他,所有的对立在于连生命走向终结的那一刻化为了虚无,也将所有的象征推向了巅峰。多重象征的手法让人更加感慨于连的人生,也让人对小说刻画的历史现实产生深深的思考。时间在不断地将这部作品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拉长,但是却从未因此而磨灭这部作品的光辉,不管在多久以后,《红与黑》这部作品依旧会在世界文学长廊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尹瑶. 《红与黑》的叙事者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冯少芬.《红与黑》的多重象征[J].小说评论,2012(S2):63-67.
[3]陈凡凡,王芳.《红与黑》中的阶级对立[J].名作欣赏,2019(29):78-79+82.
[4]劉勇.现实主义视角下《红与黑》的批判精神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7):153-15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20年校级线下课程建设项目“法语阅读I”(项目编号:ZK2015)。
(作者简介:蒲雯,女,硕士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国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象征内涵 人性思考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以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境况为背景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用尖锐的笔触描述了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社会现状,用极具文学性的象征性写作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并用多重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于连·索雷尔身上矛盾的复杂性,通过对其在沉沦与醒悟之间的描绘来反映其在当时社会中的迷茫与矛盾。虽然自这部作品诞生之日起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依然被人们认可,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尤其是其独特的象征性写作手法以及“红”与“黑”所具备的深刻象征意义。有关《红与黑》作品的象征性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最受推崇的看法是认为“红”代表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代表着旧势力的复辟王朝。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这部作品创作的时间,当时拿破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整个法国又被封建王朝的黑暗所笼罩,而且从作者司汤达本人角度而言,其也是支持拿破仑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其甚至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来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虽然司汤达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是这部作品还是像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一样被人铭记了下来。
一、《红与黑》的多重象征性
(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如许多精彩的小说一样,《红与黑》同样赋予了主人公以理想的光辉和现实的冷酷。从最开始的理想主义者渐渐变成了由于野心膨胀和自尊心渴求的现实主义者,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的理想象征着整个社会的觉醒,但是毕竟现实是冷酷的。于连出身于一个身份低微的小业主家庭,由于经常受到歧视,使得其幼小但却坚强的内心萌生了反抗思想,当时社会正弥漫着启蒙思想,受到感染的于连渐渐成了一个怀揣理想的、渴望改变自己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年轻人。
然而现实总是冰冷的,于连的身份太过低微,当时的法国,像于连这样的人多如牛毛,他们渴望实现心中的理想,但却总是得不到现实的任何回应。这时,幼年时的理想不再单纯地鼓舞着他,而是既鼓舞着他,也折磨着他。他既渴望荣誉与财富,同时也痛恨自己出身的卑微。内心的痛苦让于连感到不知所措,现实的紧迫与理想的遥远使得他不得不委身于侯爵家中,帮助料理事务。他一边不断地安慰自己的理想之心,一边带上了伪善的面具。在此之后一系列的黑化行为之中,于连自始至终没有忘却他心中渴望自由、平等的理想,但是腐朽贵族的存在就像一堵高墙,遮挡住了所有于连渴望看到的墙外的阳光。因为他的卑微与贫穷,他不得不靠近高墙,正因为靠近,才使得他更加看不见墙外的阳光,更加不得不黑化。
于连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渴望,虽然他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避免死亡,即接受继续黑化,甚至完全成为黑的一面,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怀揣着理想,理性地接受死亡。于連战胜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所带给他的痛苦,用自己的鲜血(红)发出了对于心中理想的最后一丝期盼的呐喊。
(二)爱情与阴谋的结合
爱情与阴谋是《红与黑》作品中的另一组象征,爱情自然是由红来象征,而阴谋则自然由黑来象征。在于连短暂的一生之中,他经历了两段爱情,每一段爱情都是红与黑的结合,都是阴谋与爱情的交织。就像是理想与现实的一组红与黑的象征一样,于连的爱情也是起源于阴谋,即由黑诞生的红。这两段爱情都起源于阴谋,并在阴谋之中不断成长,最终开出了美丽却也狰狞的花朵。
爱情不管诞生于何处,都是美好的,就像花朵一样,即便它的脚下是肮脏不堪的土壤,它的顶端的花朵依然是芬芳四溢、娇艳欲滴的。于连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也无奈于美好爱情的无疾而终。对于德瑞那夫人的真爱,以及被马特尔真正地爱上,都不过是当时社会曲折前进的一个缩影,于连自始至终都无法真正意义上拥有这两份爱情。这两段爱情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无疾而终的结局,因为于连的平民身份以及心中的理想,而爱情的另一端是贵族阶级和他不得不放弃的心中理想。
(三)纯真与虚伪的冲突
在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人终究是逃不过在纯真与虚伪之间徘徊的。《红与黑》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包括于连在内的所有故事里的人都被纯真与虚伪包裹着,如德瑞那夫人对于爱情与真诚的渴望,马特尔对于浪漫的追求都可以视为纯真,但同时,他们也都被现实缠绕着,不得不表现出虚伪的一面。于连作为纯真与虚伪漩涡的中心,其更是在理想与爱情的纯真与现实的虚伪之间不断地转换着角色。
纯真是红色的,却也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黑色之中的。于连在纠结与徘徊之中猛然发现,虚伪虽然可以让他内心痛苦,但是却可以让他获得现实的幸福,如他的爱情,便是在虚伪之中诞生的,而且也由于他的虚伪,使得他渴望的爱情变得纯真。在逐渐黑化的过程中,于连渐渐失去了对纯真的信任,虽然他在爱情之中享受着纯真,但是渐渐地,他坠入了虚伪的深渊之中,他开始用纯真作为面具来隐藏自己的虚伪。
然而当于连身处监狱之中时,当其真正觉悟的时候,他还是意识到了一直被他利用的纯真是多么重要,当这份纯真消失的时候,爱情与尊严也随之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虚伪的黑色。此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可以说道尽了正处于跌宕时期的整个法国社会的现状,同时也点明了唯有纯真才能真正迎来国家的希望。
二、《红与黑》多重象征性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一)以艺术性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红与黑》是一部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即便作者本人有着强烈的对于社会与历史的控诉的欲望,其也不能像史书或者是历史小说那样去描绘这段历史。象征性的写作手法既满足了文学作品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更为深层次的反思。相较于直白的揭露与描写,象征性的写作手法很多时候更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含蓄却又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讴歌了爱情的力量
在这部作品之中,于连所经历的爱情无不伴随着阴谋,换言之,其爱情的“红”是掺杂着阴谋的“黑”的,甚至“红”与“黑”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但是不论是“黑”孕育了“红”,还是“红”生长于“黑”,最终爱情还是与阴谋分隔了开来,虽然现实已经是残酷的,但是至少在主人公于连心中,他将爱情与阴谋分开来看待了,他渴望的纯真虽然被虚伪玷污着,但是在他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他还是从他所经历的虚伪与纯真之中将纯真提炼了出来,组成了他最终的觉悟。作者借助如此的描写,充分表达了其对自由、美好以及浪漫等等纯真情感的渴望,也充分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坚信自由与平等终将会战胜所有眼前的黑暗而来到人们的身边。
(三)净化了人性的邪恶
善与恶是人性的两个对立面,也是人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用红色与黑色的象征性写法,将这两种人性具象化地表现在主人公于连的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其在红与黑之间的挣扎充分表现了人性在善恶之间的纠结与徘徊。当于连被现实的冷酷围绕的时候,他不得不选择人性恶的一面,用虚伪去应对他的人生。当于连因为人性恶的一面而获得了幸福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完全心安的,至少在他与马特尔的爱情中,他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尽管马特尔是那么爱他。于连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理想,也就无法完全走入黑暗的深渊之中,尽管他被黑暗包围着,但是他心中的红色火焰却从未真正熄灭。
虽然于连身上沾满黑色的淤泥,但是其心中的红色火焰依然将其打上了正义的标签。虽然有生的机会,代价是熄灭心中红色的火焰,但是于连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抱着这团红色的火焰死去。他选择了反抗,因为他感觉到了压迫,因为压迫的存在,使得他心中的那团红色的火焰始终存在,也就让他难以真正被黑暗所吞噬。
于连的死将所有的象征推向了巅峰,也让所有的象征在那一刻汇聚而成一个不再有对立的统一。于连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其人性的光辉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所有的对立性象征至此并不是结束,而是走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人性的善终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像于连那样,即便身上沾满了恶,只要其心中有善念,也会最终在历史车轮碾过他身体的时候留下属于他的光芒。
三、结语
《红与黑》运用了多重象征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于连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在于连身上,正义与邪恶、纯真与虚伪、理想与现实等对立性的象征始终围绕着他,所有的对立在于连生命走向终结的那一刻化为了虚无,也将所有的象征推向了巅峰。多重象征的手法让人更加感慨于连的人生,也让人对小说刻画的历史现实产生深深的思考。时间在不断地将这部作品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拉长,但是却从未因此而磨灭这部作品的光辉,不管在多久以后,《红与黑》这部作品依旧会在世界文学长廊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尹瑶. 《红与黑》的叙事者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冯少芬.《红与黑》的多重象征[J].小说评论,2012(S2):63-67.
[3]陈凡凡,王芳.《红与黑》中的阶级对立[J].名作欣赏,2019(29):78-79+82.
[4]劉勇.现实主义视角下《红与黑》的批判精神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7):153-15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20年校级线下课程建设项目“法语阅读I”(项目编号:ZK2015)。
(作者简介:蒲雯,女,硕士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国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