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策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p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媒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也因此发生变革。在传播领域,虚拟技术的应用为沉浸式新闻模式的创设提供了支持,为新闻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虚拟技术可以颠覆人体感知,促进人们综合感知能力的开拓,是一种十分新颖的媒介形式。本文对数字虚拟技术进行分析,阐述该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新闻传播;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19-02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虚拟技术包含很多内容,最简单的就是计算机动画,具体可以分为二维和三维两种。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虚拟技术的形式也不断增加,VR、AR等技术相继出现。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包括新闻保真价值、现场满足价值、信息注意价值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新闻传播方式也因数字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改变。虚拟现实、3D、4D等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给人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体验。
  一、数字虚拟技术概述
  所谓数字虚拟技术,就是以数字影响为基础的虚拟在线技术,其具有较强的真实再現能力,可以超过3D建模技术,逼真地还原环境、物体。通过后期加工,在Flash技术的支持下,文件可以流畅、迅速地播放,使用者可以通过鼠标、键盘对画面进行控制,从而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目前,该技术已经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虚拟技术具有高清、超真实、交互功能强大、无障碍展示、效率高等特点。虚拟三维影响技术可以为人们呈现超高清晰度的画面,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包括导览性、交互操作性等,人们可以通过鼠标、键盘等对环视方向进行控制,通过点击即可实现场景的切换,从而在场景中进行全方位的观看[1]。同时还可以在其中添加各类多媒体内容,包括音乐、动画、视频等等,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交互效果更加明显。对于一些立体物品,使用者可以进行全方位观看,进而从不同角度观察细节。另外,数字虚拟技术的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不需要占据较大的硬盘空间,不需要下载插件,对网络的要求也不高,人们可以轻松观看超清模式,具有较高的回应效率。此外,数字虚拟技术可以在各种终端设备中使用,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支持swf、avi等多种媒体格式,既可以在网络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中传输和存储。采用数字化的信息保存方式,可以更完整地保留信息,也能更真实、全面地还原新闻内容。
  二、媒介技术和新闻传播的关系
  (一)媒介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个体之间一定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前数字传播时期,媒介技术从最简单的动作逐渐向口语文字发展,然后又从印刷媒介向电子技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口语媒介就是用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在语言媒介中,口语媒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态,也是最简单的新闻传播形式。口语媒介是一种十分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传播内容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传播对象很容易理解。但口语传播会受到距离、范围的限制,为了进行更远距离的交流,文字应运而生,从最早期的画图文字到象形文字,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文字媒介体现在书写技术、书写媒介制作两个方面。所谓书写技术,就是记录文字符号的方式;书写媒介则需要利用物质手段,通过文字载体的使用,创造出相应的记录对象。
  简单来说,文字媒介就是笔墨纸砚。文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大、保留时间更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不足。早期文字媒介的使用多为书信、告示等形式,其后出现了报纸、杂志等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各类媒体层出不穷,广播、电视等数字媒体形式也出现了。无线电是声音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传播,并且有一定的保真效果,广播、音响等传播形式在无线电技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之后还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电视。有线电视使频道变得更加专业,大众传播时代逐渐结束,分众传播时代逐渐来临,传播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
  (二)新闻传播格局变动
  数字传播和模拟传播对应,它们都是以0和1为基础的二进制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包括数字存储技术、编辑技术、表现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是核心基础,目前其正在向全媒体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具有融合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2]。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传播双方的身份逐渐发生转变。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双方可以进行积极的互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网民获得了话语权。在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介不断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在不断融合,这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传播渠道、终端等方面。网络媒体可以根据受众定位、需求选择最具价值的新闻向受众传播。大数据时代,各种网络媒体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都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使得新闻传播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形态的变化,纸质媒介打开了人类体外延伸认识工具发展的开端。印刷术出现后,图书、报纸、刊物等纸质媒介形态愈加丰富;之后又出现了无线电和有线电视通信技术,现代通信应运而生。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诞生,网络媒体随之出现,这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新闻传播的限制,新闻媒介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三、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策
  (一)沉浸式新闻
  所谓沉浸感,就是在脱离现实物理世界后,进入虚拟环境中产生的体验。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最主要的应用方式就是沉浸式新闻,即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报道新闻,受众从原本的第三方观看方转变为目击者,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更直观地获取对事件的认知。沉浸式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其可以对用户体验进行重塑。利用数字虚拟设备,原本的阅读者可以变为现场目击者。以3D动画的形式呈现受众的形象,以动画人物的第一视角感受整个新闻过程,可以使受众获得较强的现场感受,感受更多的新闻细节。尤其是在受众受到地域因素限制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   未来,新闻依旧会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数字虚拟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受众会有更强的信息接收能力,也会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受众可以利用数字虚拟设备接收更加丰富多样的新闻内容,以数字虚拟设备为基础,新闻传播也会发生巨大变革。数字虚拟新闻会更加完善,画面真实度会不断提升,内容细节会不断丰富,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会相互贴近,受众的新闻体验也会随之增强,新闻将能带给受众更强烈的真实感。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完善,数字虚拟新闻转化的过程会随之简化,新闻将具有更强的及时性。目前,沉浸式新闻依旧在事件后发生,要利用计算机建模、渲染等技术增加互动内容,重现新闻现场,使受众真正实现身临其境的绝妙体验。
  (二)交互式新闻
  数字虚拟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拟态环境”,受众可以利用VR眼镜等穿戴设备增强参与感、体验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受众可以以“主角”视角感受现场,即使不在真实的事件现场,也能体验到真实的新闻氛围。数字虚拟技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上进行延伸,通过建造虚拟的场景给受众提供沉浸式感受,可以产生更加真实的新闻效果。数字虚拟新闻更加重视受众的感官体验,因此要采取相应的可视化设计。在场景建造的过程中,要采用建模语言,在Web环境中对三维物体进行描述,实现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以《纽约时报》为例,其与谷歌联合开展了虚拟现实内容制作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出了NYT VR这款产品。其通过APP研制的方式增加內容分发渠道,该APP可以在iOS8以上系统或安卓4.3系统中应用。用户可以使用Cardboard眼镜的视频播放装置观看,也可以使用手机触屏导航全景视频播放装置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音量、角度等方面的调节,具有较强的沉浸感;同时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判断等操作,具有很强的互动性[3]。目前国内也有相关的技术应用案例,如新浪新闻就采用数字虚拟技术对2016年全国两会进行了全景新闻报道,生产了互动产品《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观感策划产品《听,习近平说》。互动产品采用全景照片技术进行拍摄和制作,通过全景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用户可以通过在手机上点击链接获得置身大会堂内部的感受。在观看的过程中,用户也可以手动切换角度,体验大会堂不同的方位场景;画面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拉近、拉远。此外,用户还可以选择总理、省长、记者等六种任务身份,通过切换角色获得不同的现场感受。产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新闻体验。
  (三)制作的影响
  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对整个行业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改变了原本的新闻生产方式,对摄影、后期、记者等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闻生产者需要具备各种新闻生产能力,同时还要学习相关技术,掌握新的拍摄方式、制作流程。数字虚拟新闻对技术条件有很高的要求,新闻生产成本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转变了生产者、新闻当事人、受众之间的关系,可以给新闻受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受,增强了新闻体验的沉浸感,促进了新闻的传播。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新闻生产者通过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也能增强新闻传播的交互性,使新闻传播更加便捷、高效,对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晖,刘茂锦.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失范与对策选择[J].新媒体与社会,2020(1):67-81.
  [2] 王超群.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的运用[J].教育传媒研究,2020(01):85-89.
  [3] 孟超.当前数据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参花,2019(07):112.
  作者简介:谭寅子(1986—),女,辽宁建平人,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其他文献
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此环境的短视频应用快速崛起,以其强交互性、灵动性和便捷性而快速成为网络社交及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然而,短视频自身会受到文化内涵及技术的限制,
期刊
摘要:站在人的立场看待技术,是新闻播音员面临AI主播涌现,走出行业困境的关键一步。播音员自身所具备的人格通过外化产生的系统象征对参与精神产品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播音主持;AI主播;人格力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42-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绝佳的机遇,同
【摘要】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为体育新闻博得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满足公众的诉求。此种情况下,应对体育新闻记者予以恰当的角色定位,以便运用体育运动的独特视角报道体育赛事。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记者;角色定位;报道视角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国内外体育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与频繁,体育文化的扩散和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
【摘要】中国的媒体融合经过六年的实践创新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媒体转型进入了深度融合期。從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过程中可以看到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生产在数字化思维影响下经历了数字报、门户网、“互联网+”等阶段,而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推动着媒体融合生产从数字化思维向数据化思维进行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从思想上懂得“数
摘要:在互联网和多媒体背景下,动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为新闻的制作、表达与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因其独特性,动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无形之中拓宽了新闻的受众面。本文对四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动新闻的概念与特点,其次概述动新闻的内容创作表达与传播,然后分析现阶段动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探寻和优化新媒体视域下动新闻的传播与发展途径。  关键词:动新闻;
摘要:近年,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興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泛媒介化的信息传播阶段。图书的传播也随之迈向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包括嗅觉在内的泛媒介化沉浸传播时代,近年互动解谜游戏书的走红即是这一传播形式的集中表现。本文分析互动解谜游戏书IP开发现状、适合沉浸传播模式的优势所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沉浸传播;
本文从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以及建立以大众传播对象为核心的互动性体验传播机制等方面,对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壮族三月三n民俗活动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为三月三民俗活动在大众中
摘要:本文基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高校舆论引导、5W传播模式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运用5W传播模式,对高校舆论引导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在强化公共突发事件舆论导向功能的同时,尝试将传播学的方法和理念引入高校舆论引导研究,力争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高校舆论引导;5W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随着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新闻报道与传媒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其所承载和传递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各种新型信息收集和传播方式
期刊
【摘要】通过基于文化间传播的理论来考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表现和策略,阐释了文化间传播的含义,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文化间传播现状,最后提出中国文化的文化间传播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间传播;媒介;有效传播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关系出现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存的态势,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期,需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