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对策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88337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广西高校对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广西高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情况论述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针对所存在的经费有限,传承支持弱;课时不足,传承普及难;形式乏味,传承兴趣低等问题,提出对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延展传承时长,扩宽影响渠道;创新传承形式,提高传承兴趣。
  【关键词】广西高校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29-03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坚持将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要求高校学生自觉巩固和提升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时代下更应得到高校学生的保护和传承。广西拥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彩、民俗浓郁、风情独特,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广西相继有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既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也包括游艺、杂技、竞技等项目,还包括极富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等项目,为保护和传承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本地更多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广西致力于创建和完善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以保护本土多元化的原生态体育非物质文化,营造积极的体育文化生态。因此,探讨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一)广西高校对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广西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中国(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工程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广西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都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要求学校按照要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积极在课程和教材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通过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可知,对于广西高校能否较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问题,近七成的教师认为能较好地贯彻落实,两成教师认为贯彻落实情况较为一般,还有约一成的教师认为并没有贯彻落实好。整体上看,广西高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较为良好,而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正是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二)广西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义认知情况
  通过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可知,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认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教师们对其他方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较高的认知和判断(见图1)。
  (三)广西高校体育课程选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
  广西高校积极响应当地政府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议和号召,在体育课程上多选择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化竞技类或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项目,其中不乏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项目如表1所示。
  (四)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设计情况
  经过调查可知,广西高校在体育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其他专业体育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都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并且合理安排各课程学时,积极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和调整。通过新的学时设计安排,持续增加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接触,增进学生对各项目知识与技能的了解。
  (五)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教材选用情况
  广西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开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课程教材的选用研究,不仅增强了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与技能时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而且处处体现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很多高校选购了现有的标准教材,配置了电子化的教程组织教学,也有部分高校通过灵活掌握所在地的体育文化底蕴,不断聚合学术研究力量,开发了校本教材。
  (六)广西高校体育竞技与表演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
  广西高校通常会以学期为周期组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技比赛,学期结束则竞赛也告一段落。在每一周期末,学校都会及时考核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掌握情况,从中发掘一定的体育人才以备参加不同级别比赛。有很大一部分广西高校会在一学期组织多于2次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技比赛,也有少部分高校未组织举办过。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方面,大多数高校都会安排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机会,多数为每学期至少安排2次,通过文艺晚会、运动会、节庆仪式等方式实施表演。当然,依然有少部分高校可能受场地、器械、校方政策、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影响,而未组织举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技比赛与表演,这不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
  (七)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师资源情况
  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的投入,他们要率先掌握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熟悉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要点,从而为学生构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技能体系搭桥铺路。现阶段,广西高校多数体育教师都在持续掌握当地已经收录至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各项目,并努力通过自己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认知和接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调查可知,约有4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十分到位,约有3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较好,只有不到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表现不好。整体上可以看出,广西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八)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场地器械配套情况
  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之一就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械的足量配置与科学配套。通过调查可知,广西高校大约七成的教师对于自己所在院校现阶段所提供的场地和器械资源较为满意,認为能够较好地满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需要;也有约15%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院校现有的场地和器械还不能完全满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需。
  二、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有限,传承支持弱
  从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教学情况可看出,广西高校对于传承的支持和投入较少,可用经费受到限制。很多高校在每个学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方面的预算与实际经费额度之间存在差异。想要开展好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必须在场地开发、器械供购、活动劳务以及其他相关开支方面有所投入,然而广西的不少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在日常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占比较大,自然降低了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导致校内文化节、运动会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受阻,不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健康发展。此外,有些高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集中在现代竞技项目上,这也造成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支持力度减小。
  (二)课时不足,传承普及难
  想要真正掌握广西带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需要大量的教学和实践时间。然而在广西高校中,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和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课时较少,即便学生对相关文化项目十分感兴趣而选修相应课程,也不会拉长每学期的总学时。体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前者在课时上有较大增加,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总课时依然无法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由于课时不足,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以接触性了解为主,而对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做更多要求。因此,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和传承兴趣往往大打折扣,并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与最终的学习传承成效,形成了传承难以普及的困境。
  (三)形式乏味,传承兴趣低
  一般而言,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课外互动、校园文体活动、体育竞技、课余活动、自由练习等为主,而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主要为课堂教学,并辅以课外互动和课余活动训练的方式,其他形式的传承则少之又少。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讲解和示范演示的内容较多,这样的形式较为死板老套,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和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高校的课堂内外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器材可能是沿用多年的,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降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新奇感,无法有效地达到传承目标。
  三、推动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
  (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多方支持
  广西高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积极拓展支持传承的经费来源与路径,争取多方支持。一是积极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民宗局等政府职能单位保持联系,争取获得财政支持;二是与当地企业或是民间俱乐部等组织开展协商合作,开辟经费来源新渠道;三是利用本校资源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利用表演、竞赛、展会等活动机会或文化展示时机,让更多人看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加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中。
  (二)延展学习时长,扩宽影响渠道
  针对现阶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课时占比过低,不利于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和掌握,进而影响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问题,广西高校要主动思考最佳的传承课时占比,若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课时占比较为困难,应积极通过倡导学生组建社团、合理扩大课余训练范围与强度、丰富课外活动内容等方式来巩固和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进一步寻求机会开展竞技比赛或技艺表演,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创新传承形式,提高传承兴趣
  高校体育教师要审视当前所采用的传承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形式的创新。第一,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背景故事或传说等内容为蓝本编排情景剧,以此新颖形式吸引学生关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历程,感受璀璨文明与多彩文化在进化升华中的变化;第二,鼓励学生创作手工画,或是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片或动态电子海报,也可以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典型动作要领融合到现代音乐旋律中,形成新的表演内容,增加文化传承的观赏性;第三,探索筹建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队,要求队内成员有所侧重地开展专项练习,掌握至少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建立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名片”,让每一名学生都产生浓厚的传承兴趣。
  总之,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经费有限、课时不足、形式乏味等问题,对此,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延展学习时长扩宽影响渠道,创新传承形式提高传承兴趣,更好地推动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海霞,何卫东,李俊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传承发展探析[J].运动,2013(14).
  [2]殷珺,何卫东,郭洪光.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的现代传承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
  [3]孙东雪.河北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105.
  [4]范惠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闽东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考试周刊,2019(5).
  [5]祁跃.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评《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困境与发展》[J].领导科学,2019(9).
  [6]普丽春,王珏,孔秀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刍议——以云南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彝族花灯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3).
  [7]黄小华.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6.
  [8]藏威,李国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2).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2019KY1273)
  【作者简介】曾兰芳(1972— ),女,广西平乐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训练与体育教育。
  (责编 苏 洋)
其他文献
在升任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一职十个月后,杨旭被重新召回了中国区。5月16日,从英特尔传来消息称,由于个人原因,现任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的赖一龙将于6月11日正式离职。同时,英特尔中
《说文解字系传》所引古书达一百五十余种,因其所引古书的版本是宋以前的本子,对于我们今天辑佚整理校勘古籍都有较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系传》收录的九千余字的引书的
从2005年起,中国刀协将在团体会员单位开展“中国刀协20工程”活动。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①各团体会员单位要认真做好“中国刀协20工程”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②要充分认识切
“则”是古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虚词,然关于其词性、始见时间、具体用法等都还存在着下同程度的分歧。过去或认为连词“则”甲骨文中已见,但今天多数人已不同意这一看法。作为连
本文讨论了邿子中[古缶皿]的名称和邿国的姓氏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
分析了电气本科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毕业设计改革中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为共同探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接触一些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目的是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法,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重
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现阶段的招生现状,所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现状和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现状。并根据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应对策略对当前技工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