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历经几载中学读书的高中生,还是刚刚进入中学读书的初中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羞怯心理。本文针对青少年心理羞怯成因进行分析,羞怯心理的分类和积极意义将会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羞怯;影响因素;研究方向
一、羞怯问题的提出
羞怯是最常见的一种畏惧心理,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可能经历过,无论是历经几载中学读书的高中生,还是刚刚进入中学读书的初中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羞怯心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hilip Zimbardo20多年前曾在他的学生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生性羞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碰到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人。事实上,随着我们的科技日益发达,特别是网络、电视技术深入千家万户,在青少年中羞怯的比例在逐渐增长,他们越来越少的走出家门、和同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基于害怕拒绝和负面评价的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和自卑的外在表现。关于羞怯心理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的: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不安、恐惧、行为非常拘束,害怕拒绝和负面评价,容易产生回避心理。从而影响个人的人际目标和职业目标的实现,严重的羞怯可表现为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羞怯的人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行为层面。行为拘束、回避别人的视线、说话声音低、有过分的小动作如过分的点头或微笑、摸自己的脸和头发等。二是生理层面。羞怯者感到心跳加快、脸红、口干、颤抖出汗、胃部不适或恶心等。三是认知层面。对自己别人都持有悲观的态度、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倾向于自责、追求完美、感觉自己很没用,别人很强等。四是情感层面。有痛苦的自我意识、自尊低经常感到孤独、情绪消沉,感到焦虑和悲哀。
那些长期存在羞怯的人无法很好的利用社交场合,在语言及非语言方面也不善于表达。害羞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通常都有痛苦的自我意识,在社交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持有悲观的看法,把自己视作拘束、尴尬、无能的人,尤其在面对有吸引力的异性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在他人看来,羞怯的人也经常被视为不友好的或不自信的。这是由于在社交场合不会他们很少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回避他人的眼光,容易让人以为他是不友好的、高傲的人。
二、羞怯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羞怯的起源有许多种解释,通过研究动物我们了解到有些行为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很多研究动物的实验也表明羞怯也有生物学上的原因。杜格金在研究一种热带鱼的时候发现有些鱼从小就胆怯,总是呆在角落里。生性胆小的小孩,对参与社交活动不感兴趣可能会使其和他人的接触频率减少,从而引起羞怯的反应方式。综合看来青少年的羞怯一般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生物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羞怯相似性比异卵双胞胎要大。Battaglia发现在羞怯量表得分高的人大脑皮质的活动水平更低,羞怯的小孩在大脑复合胺基因编码上更短,而复合胺是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中重要的神經传递素。这个研究也得到了Michael Meaney的证实,他进行了两年关于压力和胆怯的研究。除此之外,家庭的教养环境和父母的性格、气质也对孩子形成羞怯有很重要的影响。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常会做出一些父母反对的事情,比如说谎、骂人、打架等,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那些粗暴型的父母很可能造就出怯懦性格的子女,因为在他们的教育中,给孩子的信息总是过于负面,使子女时常担心遭受批评和斥责,渐渐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现出怀疑,以致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起来,没有机会通过练习获得自信心。另外,孩子如果到了青春期也可能会变得更害羞,此时的青少年特别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来自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等外界的认可。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所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谨慎、退缩,因此常表现得不自然、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了。此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他们会陷入害羞情境无法自拔,以至于影响其已长成的性格,将害羞变成常态。
2.性别差异。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羞怯对于男孩来说更加的不被社会接受,而女孩子的羞怯则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样的行为表现在女孩身上可以受到父母的肯定及奖励,可以引起正面的社会互动。相反,如果表现在男孩身上,则会受到负面的评价,导致很多不良的反应。如果一个男孩在学校表现为不喜欢说话、说话声音非常小、碰到陌生人不敢说话、不喜欢参加集体的活动等。那么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个学生有些孤僻,有些适应不良,有可能会给予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女孩身上,可能会被视为文静、懂事等。因此可以说,在社会中男孩羞怯更难适应社会,难以被社会接受。
3.文化差异。美国的研究表明,羞怯在亚裔中最多,在犹太裔中最少。这种差异也促使人们通过不同的文化来评价羞怯。根据八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对象为18~21岁的学生和工人群体)运用斯坦福关于羞怯调查的文化敏感性适应量表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羞怯者在各种文化的人群中均占较高的比例。以色列为31%,日本为57%,台湾为55%,墨西哥、德国、印度、芬兰、美国都大概为40%左右。在许多国家,大部分人都认为消极效应大于积极效应,60%的人认为羞怯是一个问题。害羞被认为是女性的特点,男性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掩饰自己的羞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有些社会中羞怯是社会控制机制,是谦虚和尊敬权威的一种形式。有些社会中,羞怯是束缚自由和妨碍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有羞怯在某些国家可能有它一定的社会适应功能。
4.社交技能差异。在羞怯者中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于一般人更差,Buss就认为语言表达不好是羞怯的一个特征。Crozier和Perkins2002年的一个研究表明:羞怯与不羞怯的儿童在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当中。相比与不羞怯的儿童,他们的故事有更少的变动,(总共用的词语数量、复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长度等也更少)。Robert J.Coplan和Mandana Armer也发现在表述性词汇测试上得分低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及更低的自我效能。 5.气质差异及归因差异。人从婴儿时期就具有了不同的气质差异。比如有些孩子爱哭,有些孩子不哭;有些孩子敏感,有些孩子则反应相对迟钝。进入童年、少年期后,有些孩子会出现性格内向的倾向,不善交际。这样的青少年心事较重,遇事敏感,容易犹豫和后悔。有关的研究表明,恐惧和自我意识过强的人常会自责,会在社交场合感到羞愧。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交往和自身持有认知上的偏见,也会导致他表现出羞怯的情绪。
Elaine N Aron和Arthur Aron就得出结论气质的敏感性和儿童阶段的糟糕的家庭环境相互作用会引起负面的情感从而导致羞怯。
6.受挫经历。并不是每个人从小就害羞的。许多孩子是因为一些受挫的“痛苦”经历才慢慢变得害羞了。这些经历以发生在学校的体验为主,尤其是受人欺负和受人排斥的经历。比如因为某个不能改变的特征被人嘲笑,像个子矮、肥胖等。这种歧视会演变为残忍,使被嘲弄者极度痛苦。他们从这些嘲笑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喜欢你,你被人看不起。不断地受伤,使他们开始拒绝交往,失去自信。即便原来很开朗活泼的人也会因此而变得胆怯和消极,青少年的害羞与他们的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听从别人,依靠自己,学会谈论自己,了解别人的好恶等,缺乏经验也会造成害羞。
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许多潜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我们很难将它们一一分开。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因素也是综合的起作用的。先天的生物性因素会让人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后天的经历则会强化这种敏感,让人越发羞怯。
三、羞怯的测量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由于羞怯者存在社交回避,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羞怯是生活的退缩,它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许多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些针对他们的治疗和帮助的措施。要帮助他们首先需要有测量工具对潜在的羞怯者进行鉴别。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Cheek和Buss在1981年编制的羞怯量表。最早是有9个条目,现在大部分情况下用的是有13个条目的修订量表。修订的Cheek和Buss的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4条标有“R”的为反向记分,13个条目的总分范围从13到65分。这个量表也有很好的测量学指标,修订的13个条目的量表的Cronbach系数是0.90,条目间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39,45天的重测信度是0.88,且量表得分与其他测量羞怯及社交焦虑的量表高度相关。在另外一些研究中是由父母完成量表来对孩子进行评估的。用的量表是Coplan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偏好性量表,这个量表主要是测量羞怯的结构及社会回避性的。Coplan也报告了这个量表有较好的心理测量指标,与其他父母评价儿童羞怯的量表、教师评价儿童焦虑的量表、课间观察儿童的行为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在美国的羞怯网站上也有一個可以测量羞怯的问卷,它的编制者是Philip Zimbardo和Lynne Henderson,这个量表是在2002年编制的。以上几个是运用的比较广泛的羞怯测量工具。
羞怯的定义现在还不成熟,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概念。但关于羞怯的负面后果却有许多研究,这在一定层面上忽略了羞怯的正面功能。我认为,判别一个人是否羞怯以及羞怯的后果是否有许多研究所表明的那么严重,需要慎重。(历史上也曾有个性害羞的人做出了突出成就的,像Lincoln、Gandhi、Eliot等。)有人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羞怯可以避免他去参加一些非法的团体,不去参加犯罪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他们花大量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羞怯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做一个详细的概括。关于羞怯的分类也是需要去进一步研究的,目前的分类只有Philip Zimbardo提出的害怕一种是从小就有的即生理性,另外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Buss提出了一种是自我意识到的和害怕别人给予负面评价的(fearful and self-conscions shyness)。最后,关于羞怯是否是一种人格特质,应该需要进一步查阅文献来分析。
参 考 文 献
[1]Murray B.Stein,John R.Walker.郭晓惠,成晓梅译.不再羞怯—战胜羞怯心理和社交紧张[M].中信出版社,1~3
[2]Howard S.Friedman.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生活风格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1~48
[3]Crozier,R.W.Shyness and self-esteem in middle childhood.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65:85~95
[4]Jeffrey Kluger.Secret of the Shy Time.2005,165:51~53
[5]张丽丽.羞怯:彩霞映红了我的脸[M].中国青年研究.2003(6):22~25
[6]V.Eapen,R.Ghubash,M.O.Salem,S.Sabri.Familial Predictors of Child hood Shyness:A Study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Population.Community Genetics.2005(8):61~64
[7]Crozier,R.W.Perkins,P.Shyness as a factor when testing children.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2,18:239~244
[8]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6~247
【关键词】羞怯;影响因素;研究方向
一、羞怯问题的提出
羞怯是最常见的一种畏惧心理,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可能经历过,无论是历经几载中学读书的高中生,还是刚刚进入中学读书的初中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羞怯心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hilip Zimbardo20多年前曾在他的学生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生性羞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碰到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人。事实上,随着我们的科技日益发达,特别是网络、电视技术深入千家万户,在青少年中羞怯的比例在逐渐增长,他们越来越少的走出家门、和同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基于害怕拒绝和负面评价的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和自卑的外在表现。关于羞怯心理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的: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不安、恐惧、行为非常拘束,害怕拒绝和负面评价,容易产生回避心理。从而影响个人的人际目标和职业目标的实现,严重的羞怯可表现为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羞怯的人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行为层面。行为拘束、回避别人的视线、说话声音低、有过分的小动作如过分的点头或微笑、摸自己的脸和头发等。二是生理层面。羞怯者感到心跳加快、脸红、口干、颤抖出汗、胃部不适或恶心等。三是认知层面。对自己别人都持有悲观的态度、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倾向于自责、追求完美、感觉自己很没用,别人很强等。四是情感层面。有痛苦的自我意识、自尊低经常感到孤独、情绪消沉,感到焦虑和悲哀。
那些长期存在羞怯的人无法很好的利用社交场合,在语言及非语言方面也不善于表达。害羞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通常都有痛苦的自我意识,在社交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持有悲观的看法,把自己视作拘束、尴尬、无能的人,尤其在面对有吸引力的异性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在他人看来,羞怯的人也经常被视为不友好的或不自信的。这是由于在社交场合不会他们很少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回避他人的眼光,容易让人以为他是不友好的、高傲的人。
二、羞怯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羞怯的起源有许多种解释,通过研究动物我们了解到有些行为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很多研究动物的实验也表明羞怯也有生物学上的原因。杜格金在研究一种热带鱼的时候发现有些鱼从小就胆怯,总是呆在角落里。生性胆小的小孩,对参与社交活动不感兴趣可能会使其和他人的接触频率减少,从而引起羞怯的反应方式。综合看来青少年的羞怯一般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生物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羞怯相似性比异卵双胞胎要大。Battaglia发现在羞怯量表得分高的人大脑皮质的活动水平更低,羞怯的小孩在大脑复合胺基因编码上更短,而复合胺是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中重要的神經传递素。这个研究也得到了Michael Meaney的证实,他进行了两年关于压力和胆怯的研究。除此之外,家庭的教养环境和父母的性格、气质也对孩子形成羞怯有很重要的影响。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常会做出一些父母反对的事情,比如说谎、骂人、打架等,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那些粗暴型的父母很可能造就出怯懦性格的子女,因为在他们的教育中,给孩子的信息总是过于负面,使子女时常担心遭受批评和斥责,渐渐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现出怀疑,以致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起来,没有机会通过练习获得自信心。另外,孩子如果到了青春期也可能会变得更害羞,此时的青少年特别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来自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等外界的认可。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所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谨慎、退缩,因此常表现得不自然、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了。此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他们会陷入害羞情境无法自拔,以至于影响其已长成的性格,将害羞变成常态。
2.性别差异。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羞怯对于男孩来说更加的不被社会接受,而女孩子的羞怯则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样的行为表现在女孩身上可以受到父母的肯定及奖励,可以引起正面的社会互动。相反,如果表现在男孩身上,则会受到负面的评价,导致很多不良的反应。如果一个男孩在学校表现为不喜欢说话、说话声音非常小、碰到陌生人不敢说话、不喜欢参加集体的活动等。那么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个学生有些孤僻,有些适应不良,有可能会给予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女孩身上,可能会被视为文静、懂事等。因此可以说,在社会中男孩羞怯更难适应社会,难以被社会接受。
3.文化差异。美国的研究表明,羞怯在亚裔中最多,在犹太裔中最少。这种差异也促使人们通过不同的文化来评价羞怯。根据八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对象为18~21岁的学生和工人群体)运用斯坦福关于羞怯调查的文化敏感性适应量表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羞怯者在各种文化的人群中均占较高的比例。以色列为31%,日本为57%,台湾为55%,墨西哥、德国、印度、芬兰、美国都大概为40%左右。在许多国家,大部分人都认为消极效应大于积极效应,60%的人认为羞怯是一个问题。害羞被认为是女性的特点,男性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掩饰自己的羞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有些社会中羞怯是社会控制机制,是谦虚和尊敬权威的一种形式。有些社会中,羞怯是束缚自由和妨碍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有羞怯在某些国家可能有它一定的社会适应功能。
4.社交技能差异。在羞怯者中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于一般人更差,Buss就认为语言表达不好是羞怯的一个特征。Crozier和Perkins2002年的一个研究表明:羞怯与不羞怯的儿童在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当中。相比与不羞怯的儿童,他们的故事有更少的变动,(总共用的词语数量、复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长度等也更少)。Robert J.Coplan和Mandana Armer也发现在表述性词汇测试上得分低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及更低的自我效能。 5.气质差异及归因差异。人从婴儿时期就具有了不同的气质差异。比如有些孩子爱哭,有些孩子不哭;有些孩子敏感,有些孩子则反应相对迟钝。进入童年、少年期后,有些孩子会出现性格内向的倾向,不善交际。这样的青少年心事较重,遇事敏感,容易犹豫和后悔。有关的研究表明,恐惧和自我意识过强的人常会自责,会在社交场合感到羞愧。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交往和自身持有认知上的偏见,也会导致他表现出羞怯的情绪。
Elaine N Aron和Arthur Aron就得出结论气质的敏感性和儿童阶段的糟糕的家庭环境相互作用会引起负面的情感从而导致羞怯。
6.受挫经历。并不是每个人从小就害羞的。许多孩子是因为一些受挫的“痛苦”经历才慢慢变得害羞了。这些经历以发生在学校的体验为主,尤其是受人欺负和受人排斥的经历。比如因为某个不能改变的特征被人嘲笑,像个子矮、肥胖等。这种歧视会演变为残忍,使被嘲弄者极度痛苦。他们从这些嘲笑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喜欢你,你被人看不起。不断地受伤,使他们开始拒绝交往,失去自信。即便原来很开朗活泼的人也会因此而变得胆怯和消极,青少年的害羞与他们的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听从别人,依靠自己,学会谈论自己,了解别人的好恶等,缺乏经验也会造成害羞。
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许多潜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我们很难将它们一一分开。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因素也是综合的起作用的。先天的生物性因素会让人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后天的经历则会强化这种敏感,让人越发羞怯。
三、羞怯的测量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由于羞怯者存在社交回避,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羞怯是生活的退缩,它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许多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些针对他们的治疗和帮助的措施。要帮助他们首先需要有测量工具对潜在的羞怯者进行鉴别。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Cheek和Buss在1981年编制的羞怯量表。最早是有9个条目,现在大部分情况下用的是有13个条目的修订量表。修订的Cheek和Buss的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4条标有“R”的为反向记分,13个条目的总分范围从13到65分。这个量表也有很好的测量学指标,修订的13个条目的量表的Cronbach系数是0.90,条目间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39,45天的重测信度是0.88,且量表得分与其他测量羞怯及社交焦虑的量表高度相关。在另外一些研究中是由父母完成量表来对孩子进行评估的。用的量表是Coplan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偏好性量表,这个量表主要是测量羞怯的结构及社会回避性的。Coplan也报告了这个量表有较好的心理测量指标,与其他父母评价儿童羞怯的量表、教师评价儿童焦虑的量表、课间观察儿童的行为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在美国的羞怯网站上也有一個可以测量羞怯的问卷,它的编制者是Philip Zimbardo和Lynne Henderson,这个量表是在2002年编制的。以上几个是运用的比较广泛的羞怯测量工具。
羞怯的定义现在还不成熟,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概念。但关于羞怯的负面后果却有许多研究,这在一定层面上忽略了羞怯的正面功能。我认为,判别一个人是否羞怯以及羞怯的后果是否有许多研究所表明的那么严重,需要慎重。(历史上也曾有个性害羞的人做出了突出成就的,像Lincoln、Gandhi、Eliot等。)有人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羞怯可以避免他去参加一些非法的团体,不去参加犯罪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他们花大量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羞怯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做一个详细的概括。关于羞怯的分类也是需要去进一步研究的,目前的分类只有Philip Zimbardo提出的害怕一种是从小就有的即生理性,另外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Buss提出了一种是自我意识到的和害怕别人给予负面评价的(fearful and self-conscions shyness)。最后,关于羞怯是否是一种人格特质,应该需要进一步查阅文献来分析。
参 考 文 献
[1]Murray B.Stein,John R.Walker.郭晓惠,成晓梅译.不再羞怯—战胜羞怯心理和社交紧张[M].中信出版社,1~3
[2]Howard S.Friedman.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生活风格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1~48
[3]Crozier,R.W.Shyness and self-esteem in middle childhood.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65:85~95
[4]Jeffrey Kluger.Secret of the Shy Time.2005,165:51~53
[5]张丽丽.羞怯:彩霞映红了我的脸[M].中国青年研究.2003(6):22~25
[6]V.Eapen,R.Ghubash,M.O.Salem,S.Sabri.Familial Predictors of Child hood Shyness:A Study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Population.Community Genetics.2005(8):61~64
[7]Crozier,R.W.Perkins,P.Shyness as a factor when testing children.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2,18:239~244
[8]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