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文学教育逐渐得到了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尤其是在语文的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文学教育既增强了学校教育对外界媒体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也对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素质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的意境和特点是很能陶冶人的性情的,它对学生有着特别的道德教育作用,可以有效弥补当前道德教育的建设缺失,对欲望有控制和抵抗能力,并在生活中起到监管和导向性的作用,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活动中,能够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的人格修炼,拉大自己的思考格局并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中学 文学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4-02
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语言,它能够形象且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学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帮助年轻的学生一代更好地去学习语言,理解和认知生活并提高品德修养。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重视的是满足考试需要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却忽视了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基础作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文学教育有它必然存在的道理,尤其对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中学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怎样进行文学教育
怎样进行文学教育在现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文学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根基和精神家园,所以如何应用好文学教育,使其在中学语文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努力的,以下两点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1.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往往出现了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死气沉沉的景象,学生从本应该是主动者沦为被动的听者,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别说对文学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老师要能够和学生在课堂中互动起来,尝试并努力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敢于探索,做课堂的主人。当然兴趣和积极性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长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让学生用心去体味作品的内涵
文学教学的最后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能让我们知道如何做好文学教学并真正地发挥出它的作用。首先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前自然必须先要能了解,然后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但这仅是文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已,远不是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定是通过学生研读所有的文章,最后对生活有深切的感悟、体味和感受,然后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换句话说,欣赏情绪的激发,才是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当然学生要用心,用心是指学生要能够全身心地去品味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在文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去感受,也未尝不是一种捷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去想象和感受之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不刻板教条,要注重提起学生欣赏的情绪。
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醒他们:利用想象力去感受词的意境,逐渐让他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最后让学生以一种散文化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感受,现在一些课堂上主要拘泥于翻译全文或统一解释,这是非常不利于文学教育发挥作用的,要让学生对词的意境大胆地去拓展、想象、挖掘和不断创新,组织班级同学互相交流的活动,便于大家一起成长。
3.写读结合,深入与作品交流情感
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自己阅读,主要是学生通过阅读然后进而将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重新联系和整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点拨疑惑,强调重点,逐渐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彩的段落和重点语句去品读、鉴赏和分析,并以散文的方式去表达,融入自己的感受,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道德素养和文学修养。还可以通过开创特定的情境氛围,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鼓励学生讨论和不断自我阅读,增加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自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提倡学生为片段写评论,鼓励他们读去同存异,尊重自己内心的感悟。把阅读、研究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品性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有更高的要求,第一点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第二还要积极地参与语文教改的实践活动,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战总结经验,每一个语文教职人员都不断地坚持下去,那么必将成果显著。
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
文学能够把历史完整地诠释给我们,文学体现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活动、感觉、情感、人性。由于它细腻动人心弦的情感底蕴,对于塑造学生的心灵成长、乐观坚定的个性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更加影响着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对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文学教育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乐观豁达地去享受人生,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对真、善、美领域的认知,陶冶人的性情,真正发挥修身养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课堂,遭到了模式化的怪圈,教师给学生传递的多半是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自然学生也没有真正的吸收到文学作品的精髓。教师在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家的风格、等等。再或者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形式、作者所用的表现方法、等等,更有甚者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利用了……手法,表达了……”,在教学中经久不衰的模式可以说沿用了很多年,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一定不行,但是毕竟这不是文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文学教育深层次的内涵,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去咀嚼去消化,不能强制地塞给学生。 2.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
在文学作品当中每一个人物的形成,都有他的代表性,是有血有肉的,往往代表着一些人性的特质,或者表现了一些真实的情感。像中国的《论语》、《诗经》,欧洲的英雄传说和中世纪民歌,都是创作人员用以表现当时的各个生活阶层和层面,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差不多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个时期的历史缩影。所以,学生通过阅读反映时代背景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收获情感认知和观察能力。
“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很高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抑或爱国情结,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钱钟书的博学幽默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文学作品最直接的表现了当代人文和作者的人生信仰和情怀,同时也寄予着他们美好的社会思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在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受作品中种种生活情景的影响,会引起他们的种种感受,同情、钦佩、赞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加强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升华自我本性。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文学教育培养 学生健全的生命意识
健康的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一生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太狭隘,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着多种情感体验,比如:开心或沮丧,抑郁或快乐,嫉恶如仇或感恩。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去勇于面对各种情感,情感没有好与坏,它都是真实存在的。通过文学教育,让学生培养出健康的情感,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当中经历的事情。
总结:
修身育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教学中文学教育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并不是与总的目标相背离的,文学教育更加不是脱离语文教学的,恰恰相反,它是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的重点,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能够在文章中通过优美的文字及美好的情感或希望,以富有诗意的创作陶冶人的心性,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刘桂花.语文教学要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J].读写算,2011(26).
[2]丁雪梅. 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05).
[3]杨世源. 让文学作品的教学放射出人性的光彩——兼谈怎样在作品分析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J]. 教育革新, 2005,(01).
[4]晓华 ,张光芒 ,贺仲明 ,何平,汪政. 文学教育的出路[J]. 文艺评论, 2005,(04).
[5]孙犁,陈亚军.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20).
[6]黄耀红. 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及成因[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05).
[7]余一鸣. 由文学教育的一处硬伤触发的思考[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 2005,(03).
[8]叶继奋. 文学教育思考的三个层面[J]. 阅读与写作, 2005,(10).
【关键词】中学 文学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4-02
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语言,它能够形象且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学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帮助年轻的学生一代更好地去学习语言,理解和认知生活并提高品德修养。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重视的是满足考试需要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却忽视了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基础作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文学教育有它必然存在的道理,尤其对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中学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怎样进行文学教育
怎样进行文学教育在现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文学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根基和精神家园,所以如何应用好文学教育,使其在中学语文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努力的,以下两点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1.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往往出现了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死气沉沉的景象,学生从本应该是主动者沦为被动的听者,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别说对文学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老师要能够和学生在课堂中互动起来,尝试并努力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敢于探索,做课堂的主人。当然兴趣和积极性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长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让学生用心去体味作品的内涵
文学教学的最后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能让我们知道如何做好文学教学并真正地发挥出它的作用。首先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前自然必须先要能了解,然后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但这仅是文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已,远不是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定是通过学生研读所有的文章,最后对生活有深切的感悟、体味和感受,然后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换句话说,欣赏情绪的激发,才是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当然学生要用心,用心是指学生要能够全身心地去品味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在文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去感受,也未尝不是一种捷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去想象和感受之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不刻板教条,要注重提起学生欣赏的情绪。
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醒他们:利用想象力去感受词的意境,逐渐让他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最后让学生以一种散文化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感受,现在一些课堂上主要拘泥于翻译全文或统一解释,这是非常不利于文学教育发挥作用的,要让学生对词的意境大胆地去拓展、想象、挖掘和不断创新,组织班级同学互相交流的活动,便于大家一起成长。
3.写读结合,深入与作品交流情感
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自己阅读,主要是学生通过阅读然后进而将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重新联系和整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点拨疑惑,强调重点,逐渐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彩的段落和重点语句去品读、鉴赏和分析,并以散文的方式去表达,融入自己的感受,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道德素养和文学修养。还可以通过开创特定的情境氛围,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鼓励学生讨论和不断自我阅读,增加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自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提倡学生为片段写评论,鼓励他们读去同存异,尊重自己内心的感悟。把阅读、研究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品性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有更高的要求,第一点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第二还要积极地参与语文教改的实践活动,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战总结经验,每一个语文教职人员都不断地坚持下去,那么必将成果显著。
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
文学能够把历史完整地诠释给我们,文学体现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活动、感觉、情感、人性。由于它细腻动人心弦的情感底蕴,对于塑造学生的心灵成长、乐观坚定的个性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更加影响着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对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文学教育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乐观豁达地去享受人生,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对真、善、美领域的认知,陶冶人的性情,真正发挥修身养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课堂,遭到了模式化的怪圈,教师给学生传递的多半是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自然学生也没有真正的吸收到文学作品的精髓。教师在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家的风格、等等。再或者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形式、作者所用的表现方法、等等,更有甚者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利用了……手法,表达了……”,在教学中经久不衰的模式可以说沿用了很多年,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一定不行,但是毕竟这不是文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文学教育深层次的内涵,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去咀嚼去消化,不能强制地塞给学生。 2.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
在文学作品当中每一个人物的形成,都有他的代表性,是有血有肉的,往往代表着一些人性的特质,或者表现了一些真实的情感。像中国的《论语》、《诗经》,欧洲的英雄传说和中世纪民歌,都是创作人员用以表现当时的各个生活阶层和层面,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差不多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个时期的历史缩影。所以,学生通过阅读反映时代背景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收获情感认知和观察能力。
“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很高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抑或爱国情结,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钱钟书的博学幽默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文学作品最直接的表现了当代人文和作者的人生信仰和情怀,同时也寄予着他们美好的社会思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在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受作品中种种生活情景的影响,会引起他们的种种感受,同情、钦佩、赞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加强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升华自我本性。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文学教育培养 学生健全的生命意识
健康的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一生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太狭隘,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着多种情感体验,比如:开心或沮丧,抑郁或快乐,嫉恶如仇或感恩。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去勇于面对各种情感,情感没有好与坏,它都是真实存在的。通过文学教育,让学生培养出健康的情感,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当中经历的事情。
总结:
修身育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教学中文学教育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并不是与总的目标相背离的,文学教育更加不是脱离语文教学的,恰恰相反,它是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的重点,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能够在文章中通过优美的文字及美好的情感或希望,以富有诗意的创作陶冶人的心性,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刘桂花.语文教学要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J].读写算,2011(26).
[2]丁雪梅. 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05).
[3]杨世源. 让文学作品的教学放射出人性的光彩——兼谈怎样在作品分析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J]. 教育革新, 2005,(01).
[4]晓华 ,张光芒 ,贺仲明 ,何平,汪政. 文学教育的出路[J]. 文艺评论, 2005,(04).
[5]孙犁,陈亚军.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20).
[6]黄耀红. 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及成因[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05).
[7]余一鸣. 由文学教育的一处硬伤触发的思考[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 2005,(03).
[8]叶继奋. 文学教育思考的三个层面[J]. 阅读与写作,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