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论述,指出“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提出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具体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热能系统分析;最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艾萍(1968-),男,内蒙古兴和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炳文(1953-),男,天津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83-02
教育部2003年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1]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的基本特色,这是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出发点。我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原有优势着力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开拓新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2]
当前我国火电厂每年烟尘排放量约360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5%,火力发电厂又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使大气环境日益恶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火电厂生产的主要专业,深知自己的使命“在满足供电供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描述愈来愈定量化、精确化,节能减排成为电力规划建设和电站运行的努力目标”。基于此并为满足“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从2002年开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综合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的知识点,以及现代运筹学理论和微机编程技巧,以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若干决策问题为训练科目,培养本科生解决本专业决策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总方针,符合热力发电厂“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的设计、运行基本原则。所以,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的实质内涵,有利于学生早日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有利于学生上岗后早日成为节能减排工程师,是培养“一实两创”人才的需要,是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3]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若干内容按一定的体系与结构组成的教学基本单位。课程建设包括形成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各种条件和内涵建没: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4,5]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从长远来看,教学团队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远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联合体、学分互认的发展,学生选课时可选择各学校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学习最适合他的课程,因此各学校教学团队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团结合作,并有学术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由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把关,由经验丰富、思想成熟、学有专长、教有成效的中年教师作中流砥柱,由年轻力壮具有教学科研良好素质的青年教师冲锋陷阵的合理匹配的有机整体。其职称和年龄结构,主讲教师的高、中职比和任课率,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比,科研成果率等均能达到结构合理,既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又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关联节能减排。在热力发电领域,无论是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还是电站运行,到处存在着“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决策问题,直接关联着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一直为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节能减排工程师的培养平台而努力。结合火电厂在节能减排中的基本任务,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融合了包括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热能系统或设备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针对火电工程实际决策问题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并编制微机程序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国内已经有一些关于火电厂热能系统综合分析与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教材,但是,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主要介绍其他行业的热能系统,火电厂的内容很少;主要针对小机组介绍,不能满足当前超临界600MW及1000MW机组的需要;原则多,应用少,只能作为一般的概念了解,不便于使用操作;由于峰谷差别日益加大,600MW机组也参加调峰调频,给定功率是多数机组的运行方式,例如有些教材中假设“余下的排挤抽汽(1-α1-2)将直达凝汽器”,在给定功率的运行方式下,必然引起发电功率的变化,调节汽门将关小,以改变蒸汽量,维持给定的功率。
本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将克服上述同类教材的不足和缺点,达到教材建设目标。本教材的特色是“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点是“学生作业内容关联节能减排”。
本教材建成后,将成为:融合了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微机编程等多门知识点的综合性教材用书;火电厂热能系统分析工具书和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其内容包括火电厂和热电厂的各种装机方案。
本教材将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作用:各门课程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和应用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建立数学优化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编程求解的水平;提高学生参加热力发电节能减排工作的技能和意识。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采用的练习题都是每个火电工程实际存在的优化决策问题,以下举两个编程练习的例子:
编程练习一:以优化运行减少消耗为题材,与学生林志峰共同发表了论文《给定出力660MW机组最佳真空确定方法》(《汽轮机技术》2008年第5期)。该论文介绍了功率控制方式下单元机组最佳循环水量的寻找方法。传统的最佳循环水量寻找方法,也是目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在汽轮机入口参数和调节门开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使供电功率达到最大的循环水量。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功率控制方式下的单元机组。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其C程序可以在1~2秒钟内求解得出给定发电功率下使资源消耗最低的最佳循环水量,能够为机组的在线优化运行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资源消耗包括燃料费、水费和排污费。编程练习一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符合汽轮机原理的有关定性结论,其微机程序给出的优化结果符合运行常识,学生得到了达到或接近实用水平的训练。
编程练习二:考虑更多因素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参数。《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技术规定》指出,新建火力发电机组,要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和循环水管道系统布置方案,对于冷端设计参数(凝汽器换热面积、循环水量、冷却塔淋水面积、凝汽器管材规格、凝汽器管长度、循环水管道规格、循环水泵扬程、循环水温度)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进行多方案的优化计算。但是,目前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没有包含上述多变化因素的优化计算方法和微机程序,手工进行优化计算又难以达到要求。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考虑到有离散变量,采用枚举法求解,编制调试了Auto Lisp实用程序,计算结果符合正常规律,优化计算时间为1.5~2小时,为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优化设计工具。
三、“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具体实施环节,也是“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工科学生素质。课程组在指导学生完成编程作业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在“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现有QQ群的窗口内扩建成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推荐教材、参考教材、参考文献、动态习题集、QQ在线答疑。教学网站内容与课程组教师授课内容一致,课程组教师也使用相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于是,教学网站的投入使用,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扩大了课程组的教学容量。
第三,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对主要方法,要讲清思维本质、应用原则与其他方法的联系,要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勤于动脑和动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数学性。
第四,开发应用CAI课件,迈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第五,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受益。根据个体学生的不同类型,学生受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一,综合性实用性的规划教材、随时可用的教学网站、老师实时在线的亲切感觉,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温馨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二,对于死记硬背、不习惯于研究学习的学生,动态习题集是通过考试的捷径。
四、结论
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了研究性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并引进了多媒体、QQ群答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68.
[2]范宝忠.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2):89-90.
[3]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4]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5]胡效亚,贡福海.高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47-50.
[6]方镒,梁军.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6):188-190.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热能系统分析;最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艾萍(1968-),男,内蒙古兴和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炳文(1953-),男,天津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83-02
教育部2003年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1]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的基本特色,这是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出发点。我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原有优势着力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开拓新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2]
当前我国火电厂每年烟尘排放量约360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5%,火力发电厂又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使大气环境日益恶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火电厂生产的主要专业,深知自己的使命“在满足供电供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描述愈来愈定量化、精确化,节能减排成为电力规划建设和电站运行的努力目标”。基于此并为满足“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从2002年开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综合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的知识点,以及现代运筹学理论和微机编程技巧,以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若干决策问题为训练科目,培养本科生解决本专业决策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总方针,符合热力发电厂“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的设计、运行基本原则。所以,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的实质内涵,有利于学生早日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有利于学生上岗后早日成为节能减排工程师,是培养“一实两创”人才的需要,是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3]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若干内容按一定的体系与结构组成的教学基本单位。课程建设包括形成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各种条件和内涵建没: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4,5]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从长远来看,教学团队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远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联合体、学分互认的发展,学生选课时可选择各学校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学习最适合他的课程,因此各学校教学团队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团结合作,并有学术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由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把关,由经验丰富、思想成熟、学有专长、教有成效的中年教师作中流砥柱,由年轻力壮具有教学科研良好素质的青年教师冲锋陷阵的合理匹配的有机整体。其职称和年龄结构,主讲教师的高、中职比和任课率,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比,科研成果率等均能达到结构合理,既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又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关联节能减排。在热力发电领域,无论是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还是电站运行,到处存在着“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决策问题,直接关联着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一直为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节能减排工程师的培养平台而努力。结合火电厂在节能减排中的基本任务,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融合了包括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热能系统或设备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针对火电工程实际决策问题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并编制微机程序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国内已经有一些关于火电厂热能系统综合分析与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教材,但是,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主要介绍其他行业的热能系统,火电厂的内容很少;主要针对小机组介绍,不能满足当前超临界600MW及1000MW机组的需要;原则多,应用少,只能作为一般的概念了解,不便于使用操作;由于峰谷差别日益加大,600MW机组也参加调峰调频,给定功率是多数机组的运行方式,例如有些教材中假设“余下的排挤抽汽(1-α1-2)将直达凝汽器”,在给定功率的运行方式下,必然引起发电功率的变化,调节汽门将关小,以改变蒸汽量,维持给定的功率。
本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将克服上述同类教材的不足和缺点,达到教材建设目标。本教材的特色是“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点是“学生作业内容关联节能减排”。
本教材建成后,将成为:融合了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微机编程等多门知识点的综合性教材用书;火电厂热能系统分析工具书和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其内容包括火电厂和热电厂的各种装机方案。
本教材将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作用:各门课程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和应用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建立数学优化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编程求解的水平;提高学生参加热力发电节能减排工作的技能和意识。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采用的练习题都是每个火电工程实际存在的优化决策问题,以下举两个编程练习的例子:
编程练习一:以优化运行减少消耗为题材,与学生林志峰共同发表了论文《给定出力660MW机组最佳真空确定方法》(《汽轮机技术》2008年第5期)。该论文介绍了功率控制方式下单元机组最佳循环水量的寻找方法。传统的最佳循环水量寻找方法,也是目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在汽轮机入口参数和调节门开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使供电功率达到最大的循环水量。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功率控制方式下的单元机组。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其C程序可以在1~2秒钟内求解得出给定发电功率下使资源消耗最低的最佳循环水量,能够为机组的在线优化运行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资源消耗包括燃料费、水费和排污费。编程练习一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符合汽轮机原理的有关定性结论,其微机程序给出的优化结果符合运行常识,学生得到了达到或接近实用水平的训练。
编程练习二:考虑更多因素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参数。《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技术规定》指出,新建火力发电机组,要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和循环水管道系统布置方案,对于冷端设计参数(凝汽器换热面积、循环水量、冷却塔淋水面积、凝汽器管材规格、凝汽器管长度、循环水管道规格、循环水泵扬程、循环水温度)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进行多方案的优化计算。但是,目前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没有包含上述多变化因素的优化计算方法和微机程序,手工进行优化计算又难以达到要求。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考虑到有离散变量,采用枚举法求解,编制调试了Auto Lisp实用程序,计算结果符合正常规律,优化计算时间为1.5~2小时,为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优化设计工具。
三、“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具体实施环节,也是“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工科学生素质。课程组在指导学生完成编程作业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在“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现有QQ群的窗口内扩建成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推荐教材、参考教材、参考文献、动态习题集、QQ在线答疑。教学网站内容与课程组教师授课内容一致,课程组教师也使用相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于是,教学网站的投入使用,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扩大了课程组的教学容量。
第三,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对主要方法,要讲清思维本质、应用原则与其他方法的联系,要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勤于动脑和动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数学性。
第四,开发应用CAI课件,迈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第五,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受益。根据个体学生的不同类型,学生受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一,综合性实用性的规划教材、随时可用的教学网站、老师实时在线的亲切感觉,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温馨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二,对于死记硬背、不习惯于研究学习的学生,动态习题集是通过考试的捷径。
四、结论
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了研究性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并引进了多媒体、QQ群答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68.
[2]范宝忠.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2):89-90.
[3]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4]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5]胡效亚,贡福海.高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47-50.
[6]方镒,梁军.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6):188-190.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