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及动因分析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区域性经贸组织对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与结构演变特征,分析了出口竞争优势的提升前景,根据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分解了整体域、产品域、市场域下竞争优势的培育要素.研究表明:(1)出口规模增速换挡且复苏乏力,产品集中化与市场多样化影响了竞争优势的稳定性,提升市场占有率是破解竞争优势培养瓶颈的关键.(2)规模增长效应逐渐疲软,产品种类效应、市场分布效应的重要性上升,具体供给效应表现欠佳,供给份额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亟待提高,不同视域下出口竞争优势的增持因素不尽相同.(3)相比全球市场,RCEP内部需求对竞争优势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由此提出把握市场动态、促进出口增长多因素整合、建立贸易预警机制、加快“亚太农贸一体化”进程等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同时,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在深度推进.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任务交叠,中国化的"协同治理"理论在"三农"问题治理中具有了新的运用场域,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形成了协同推进的逻辑关系和治理目标.在此,尝试将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置于"协同"的语境,从时序相交、场域叠加、制度同构、要素同质等四个视角,分析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理路,既直面乡村贫困治理转型中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又解决乡村振兴中乡村发展、乡村建设
进入21世纪,多层面的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风险纷至沓来,它从全球化衍生而来,反映了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在公共卫生领域对全球性因素的接受和消化过程.以传染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分支,不断刷新人类对公共卫生领域风险的认知,也对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再次予以现实的印证.厘清公共卫生领域系统性"风险",解读公共卫生领域风险社会的表征,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效应对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至关重要.对自反性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悖论、世界风险社会的亚政治等视角的阐释和分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对更好生活和更好社会的追寻.在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互义中,可以展现出我国民生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品质化民生建设,通过生存性民生需要与发展性民生需要、底线性民生需要与品质性民生需要、客观获得性民生需要与主观期待性民生需要、工具性民生需要与价值性民生需要的再平衡和再提升,在增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成长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舒适性、艺术审美品位和文化精神体验.正
伴随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与"空间定势"的内在关联不断凸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就已率先注意到空间不仅作为一种资本扩张手段被利用,且空间自身已经成为一种可生产剩余价值的稀缺资本,即一方面是资本空间化,另一方面是空间资本化.当代以列斐伏尔、哈维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从空间地理角度,对资本的空间化进行了更加充分的论证,强调空间作为一种"经济资本"有其自身的"商品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政治资本"通过"权力渗透"属性使资本获取权力价值,较为完整地彰显了资本与空间互动的双重逻辑.对资本、空间双重互动的合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其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决议》表明,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重视对制度坚持、道路坚定和共同体坚固的坚守.结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这三个基本坚守点也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本质规定性的关键线索,为我们把握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方向.因为,唯有把握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选择依据、国家治理与民族事务治理的显著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意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才能
美国食品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广告宣传、品牌文化构建等方式,将政治文化巧妙地融入食品企业的经营战略中.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在美国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政治党派等因素成为食品企业行销政治文化的典型.这种做法促进了食品企业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利益互惠,但是也带来了滥用政治文化、深化阶级矛盾、激化种族矛盾、产生不平等、推行霸权主义等严重的政治问题.
人类文化差异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并非地域因素,亦非时间延续,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胜出的"想法"之差异.某一想法成为群体共同想法使一个文化共同体得以形成,从而成就一个文化,文化形成体制塑造成员的心灵,使文化得以延续.具有延续性的文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共同想法,国家、民族、宗教等都以此原则得以形成和延续.人类视野的扩大、环境的持续恶化、人工智能的发展等把人类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逼迫人类抛弃具有差异性的文化概念,统一到"人类"这个大概念之下,共同应对人类整体面临的挑战,而这正是"人类文化共同体"概念得以形成且可能被
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基于1992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数据构建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的动态均衡及风险状况.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与财政赤字率所构成的系统存在稳定的均衡点;扩大财政赤字,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率与财政赤字率的均衡值将会增大;缩小财政赤字,情况正好相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财政赤字率水平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不存在发生较大风险的可能.但是,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变大时,财政赤字政策也要愈加积极;
以构建国内东西部深度融合的区域合作体系为目标,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内沿线省份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对各节点城市从城市发展水平、竞争力、开放度和城市声誉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部分内陆型节点城市抓住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但仍有一些节点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发展制约因素.对节点城市辐射力和关联效应的研究则表明,不论是自身发展较好的城市,还是自身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均未能全面发挥出节点城市应有的引领带动作用.面向“十四五”期间的区域合作目标,要想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及随机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异质分化特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间异质分化;(2)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俱乐部趋同效应且其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其中高水平俱乐部区域存在涓滴效应和渗透效应;(3)从子维度来看,创新、开放及共享三个维度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是解决经济发展质量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关注重点.未来一段时期内,区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