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有这么几点感受:第一,深深感到基层在呼唤改革,实践在呼唤改革。基层对改革认识的高度和实践的进度,是出乎我们意料的。现在看来,基层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已经走在了主管机关的前面。这充分说明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对改革的基本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革的核心是解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问题。对于改革,原来是侧重于做强做大,现在看来这不是主要矛盾。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两者之间,主要矛盾是面向市场不够,也就是面向群众不够。“两点论”的重点论,重点是面向市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对改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工作准备。搞好试点的关键是做好思想、理论、工作准备。试点工作能不能搞好,取决于这三个准备。试点工作会议可以晚一点开,把这三个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特别是要吸收基层的营养。正确的认识是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只在办公室苦思冥想是不行的,要走出去,到群众中丰富这三个方面的准备。第四,现在正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宣传文化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有许多地方已经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推动经济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以文化建设带动地区发展。我们要适应这个形势。
二
我在这里提几点建议:第一,请中宣部、文化部把做好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工作摆在首位,特别是要引导方方面面,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三个一切”。要把有关问题弄清楚,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准备不足容易走弯路。第二,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先试点。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搞好试点。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但宣传文化领域有相当一部分还长期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观念、做法上还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一定要坚持先搞好试点,重点抓好试点,要选好试点单位。具体试点由中宣部研究再定,要有后备对象,保证试点成功。试点之外的地区仍保持原样。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进行改革,我们赞成,但目前不组织非试点单位和地区进行体制改革。第三,要注意坚持调查研究,总给经验,用典型引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改革。中宣部、文化部还要组织更多的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到下面亲身感受来自实践的思路、经验,对我们来说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要更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要用不同的典型来引导。试点各个阶段都要通过典型来引导。当前要准备开好试点工作会,试点工作会议上就请典型发言,争取用几个好的典型经验来推动开好试点工作会议,试点会议本身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会议。第四,指导改革,始终要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三贴近”要有体制机制创新来保证。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使“三贴近”落到实处,否则容易流于口号、流于形式。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以前文化事业单位侧重于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关键的还是体制问题。体制机制创新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事实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改则兴,不改则衰。科研单位的改革就取得了成功。对科研单位改革开始也有担心。改革前,科研单位没有在市场中找到位置。经过改革,在市场中找到了位置。课题从市场中来,成果在市场中交换,单位就活起来了。
三
在具体环节上,中宣部等有关部门还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集团化问题。涉及下一步如何推进集团化建设。集团应该是企业,但现在的集团大都是事业性质。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容易不伦不类。二是关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与面向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讲为人民服务都赞成,但一提面向市场就有不同意见。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通过商品交换,受到群众欢迎,为人民服务的任务就完成得好。这就关系到文化到底是面向群众还是面向领导。三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要研究两者在什么条件下能统一,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统一。社会效益好是否经济效益就好,检验社会效益的标准是什么,谁是检验的主体。不论怎么改革,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四是把企业和事业关系弄清楚。企业和事业的性质本来是很清楚的,实践中的主要担心是,变成企业是否就管不住了。为什么事业就能管住,企业就管不住。五是市场和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能不能进入市场,先进文化同市场是不是割裂开的、对立的?这些问题都要研究清楚。中宣部、文化部既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者、执行者,又是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吸取基层营养,把影响改革的一些问题说清楚,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体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要求具体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影响改革的认识问题。要借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我们认清一些问题。对国际一些好的经验,也要注意借鉴和吸收。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像美国这样历史文化资源不太丰富的国家,却是文化产业大国,其价值观通过文化产品向全世界推广。而一些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文化的扩展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有两个支柱,一个是市场,一个是科技。美国主要就靠这两个手段,使其文化产品风靡世界。在国内也有类似情况,像深圳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很少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影响很大,如“世界之窗”,看的人非常多,常演不衰。党的十六大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但现在看来,我们有很多问题从理论上都还没有弄清楚。
四
在改革中,要注意认真把握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对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的重要单位要把住,确保公信力,不为资本所左右;对一般单位,主要是放,在放中引导,依法管理;对介乎两者之间,要有管有放。二是对体现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和一般艺术院团要分类指导。对重点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要分类指导。对推向市场的文化单位也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三是要用典型引路。试点要积极,总结推广要稳妥。指导改革是否可以归纳为这几句话: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第一位的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文化体制改革非常艰苦复杂。有利的方面是我们有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有教育科研单位改革的经验。文化确实有双重属性的问题,能否把文化的两个属性都处理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有这么几点感受:第一,深深感到基层在呼唤改革,实践在呼唤改革。基层对改革认识的高度和实践的进度,是出乎我们意料的。现在看来,基层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已经走在了主管机关的前面。这充分说明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对改革的基本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革的核心是解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问题。对于改革,原来是侧重于做强做大,现在看来这不是主要矛盾。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两者之间,主要矛盾是面向市场不够,也就是面向群众不够。“两点论”的重点论,重点是面向市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对改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工作准备。搞好试点的关键是做好思想、理论、工作准备。试点工作能不能搞好,取决于这三个准备。试点工作会议可以晚一点开,把这三个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特别是要吸收基层的营养。正确的认识是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只在办公室苦思冥想是不行的,要走出去,到群众中丰富这三个方面的准备。第四,现在正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宣传文化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有许多地方已经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推动经济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以文化建设带动地区发展。我们要适应这个形势。
二
我在这里提几点建议:第一,请中宣部、文化部把做好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工作摆在首位,特别是要引导方方面面,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三个一切”。要把有关问题弄清楚,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准备不足容易走弯路。第二,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先试点。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搞好试点。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但宣传文化领域有相当一部分还长期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观念、做法上还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一定要坚持先搞好试点,重点抓好试点,要选好试点单位。具体试点由中宣部研究再定,要有后备对象,保证试点成功。试点之外的地区仍保持原样。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进行改革,我们赞成,但目前不组织非试点单位和地区进行体制改革。第三,要注意坚持调查研究,总给经验,用典型引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改革。中宣部、文化部还要组织更多的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到下面亲身感受来自实践的思路、经验,对我们来说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要更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要用不同的典型来引导。试点各个阶段都要通过典型来引导。当前要准备开好试点工作会,试点工作会议上就请典型发言,争取用几个好的典型经验来推动开好试点工作会议,试点会议本身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会议。第四,指导改革,始终要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三贴近”要有体制机制创新来保证。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使“三贴近”落到实处,否则容易流于口号、流于形式。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以前文化事业单位侧重于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关键的还是体制问题。体制机制创新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事实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改则兴,不改则衰。科研单位的改革就取得了成功。对科研单位改革开始也有担心。改革前,科研单位没有在市场中找到位置。经过改革,在市场中找到了位置。课题从市场中来,成果在市场中交换,单位就活起来了。
三
在具体环节上,中宣部等有关部门还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集团化问题。涉及下一步如何推进集团化建设。集团应该是企业,但现在的集团大都是事业性质。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容易不伦不类。二是关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与面向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讲为人民服务都赞成,但一提面向市场就有不同意见。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通过商品交换,受到群众欢迎,为人民服务的任务就完成得好。这就关系到文化到底是面向群众还是面向领导。三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要研究两者在什么条件下能统一,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统一。社会效益好是否经济效益就好,检验社会效益的标准是什么,谁是检验的主体。不论怎么改革,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四是把企业和事业关系弄清楚。企业和事业的性质本来是很清楚的,实践中的主要担心是,变成企业是否就管不住了。为什么事业就能管住,企业就管不住。五是市场和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能不能进入市场,先进文化同市场是不是割裂开的、对立的?这些问题都要研究清楚。中宣部、文化部既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者、执行者,又是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吸取基层营养,把影响改革的一些问题说清楚,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体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要求具体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影响改革的认识问题。要借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我们认清一些问题。对国际一些好的经验,也要注意借鉴和吸收。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像美国这样历史文化资源不太丰富的国家,却是文化产业大国,其价值观通过文化产品向全世界推广。而一些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文化的扩展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有两个支柱,一个是市场,一个是科技。美国主要就靠这两个手段,使其文化产品风靡世界。在国内也有类似情况,像深圳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很少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影响很大,如“世界之窗”,看的人非常多,常演不衰。党的十六大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但现在看来,我们有很多问题从理论上都还没有弄清楚。
四
在改革中,要注意认真把握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对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的重要单位要把住,确保公信力,不为资本所左右;对一般单位,主要是放,在放中引导,依法管理;对介乎两者之间,要有管有放。二是对体现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和一般艺术院团要分类指导。对重点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要分类指导。对推向市场的文化单位也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三是要用典型引路。试点要积极,总结推广要稳妥。指导改革是否可以归纳为这几句话: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第一位的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文化体制改革非常艰苦复杂。有利的方面是我们有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有教育科研单位改革的经验。文化确实有双重属性的问题,能否把文化的两个属性都处理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