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成功致富后,肯于帮助别人,威名远播,并著有经商著作。堪称“中华儒商之祖”。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人物,他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范蠡经商“夏则资皮、冬则资丝、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齐家、治国样样精通,又深明保身之理,先儒而儒被后世尊为儒商鼻祖。
范蠡在人越辅勾践灭吴后,功大位尊,但他并不贪图高官厚禄,而是隐身而退,偕西施,泛五湖经商。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就和西施化装成渔家夫妇,重金叫了一条渔船,出齐门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经商致富。
小生意起家,独特的经营方法。赢得好口碑
范蠡经商,与众不同。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农民要把竹子扎成排,撵到无锡后宅、硕放去卖。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竹子后,他把粗的做成铁锄柄,细的削薄做扫帚。秋天,漕湖一带芦苇上市,农民把芦苇扎成捆,装船摇到无锡荡口、甘露脱手。范蠡买芦苇,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芦苇后,他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拣粗的压扁织成芦苇席。冬天,漕湖一带的农民又砍树又整株,留足烧年货的柴禾后,多余的摇到吴县望亭、浒墅关出售,范蠡专买货劣价低的树桩,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都要。买了树桩后,他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
那一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立夏,范蠡和西施摇了一船货色,来到无锡与东桥相交的西桥做买卖。那里有个泼赖的妇女,说话爱占上风,买货总爱挑剔。大家叫她快嘴婶。这天因为丈夫弄坏了一把破扫帚,夫妇争吵了一早晨,丈夫认了输,拿了锄头上工了,她还在背后“败家精,败家精”的骂个不完。不一会。她端了一盆脏衣裳,看到范蠡的芦花扫帚象把鹅毛大扇,就放下脚盆挑拣起来:“扫帚卖不卖?”范蠡和气地说:“你要不要?”快嘴婶火了,将衣袖一捋,双手一叉,面孔一板,眼珠瞪得溜圆:“买不买由我!”范蠡和颜悦色地说:“卖不卖由我。”
西桥附近不少百姓听见吵声。都涌来围观。有个白发老翁上前相劝:“别与那妇人一般见识,你卖给她就是了。”
范蠡对大家拱拱手说:“诸位乡亲,这位婶婶家境清寒,屋内泥地,买这华而不实的芦花帚不合用。”这番话说得大家点头称赞。快嘴婶刚要转身去洗衣,范蠡却又叫住她不要走。
“什么事。”快嘴婶说。
“你还没有买东西。”
“不要买。”
“你现在不买,等会儿也要来买。”
快嘴婶又动肝火了,习惯地将衣袖一捋,双手一叉,面孔一板,眼睛一瞪:“买不买由我。”
范蠡和颜悦色,热情相告:“卖不卖由我。”
众人纷纷说范蠡的不是,白发老翁上前婉言相劝范蠡说:“强拧的瓜不甜,她不买也就算了。”
范蠡面对大家拱拱手说:“这位婶婶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丈夫在外耕作,时值农忙,惜时如金,方才看见她丈夫上工匆忙,手拿的锄头柄已老,木榫已碎,我这里有货,何乐而不为?”
众人点头称是,白发老翁对快嘴婶说:“这位先生言之有理。”
范蠡对快嘴婶说:“刚才我没有向您讲明,当然是我的不是,望婶婶万勿见怪。”
快嘴婶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买了竹柄和木榫刚踏进家门,果然见丈夫一手拿着碎木榫,一手拎着铁锄没精打彩地回来了。丈夫见老婆已经买了竹柄木棒,乐得咧开了嘴说:“这回你想到了家。”快嘴婶说:“要不是西桥堍的那个老头催我买,怎么想得到。”于是,这么长那么短地将刚才的事讲给丈夫听。丈夫听了妻子连珠炮似的话后,说:“难道这个老头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快嘴婶婶越说越玄:“我看跟神仙差不多。”
快嘴婶婶等丈夫去上工,抱着孩子到村头,逢人便说:“西桥堍做生意的老头是个活神仙,你要买的东西,他肚里全有谱。”经她这么一说,西桥的百姓纷纷赶来看范蠡卖东西。
有个白发老翁付了钱要买芦苇帚,范蠡收了钱却不给货。白发老翁不明白范蠡肚子里打的什么鼓,在一旁呆看,他见范蠡除了只剩一把扫帚外,其余的货都卖光了,便忍不住问他:“是我短少你的钱?”
“分文不少。”
“是我不该买你的东西?”
“那有卖主把顾客推出门的!”
“那你为啥不给货?”
范蠡上前扶着老翁亲昵地说:“我见你鹤发红颜,精神焕发,可是高龄年迈,步履艰难,我货卖完了,只有这把芦花帚,你诚心要买,我给你送货上门。”白发老翁恍然大悟,感动得连声说:“没见过你这样的经商,没见过你这样的为人。”
范蠡把白发老翁送到村东香樟树下的家门口,那老翁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着范蠡,只见这商人双目炯炯。气宇轩昂,老翁忽然高兴得眉飞色舞,猜测道:“你莫不是赫赫有名的范蠡大人?”说完要跪下叩头。范蠡连声说:“不敢当。”拔步往漕湖方向走去。
没多久,范蠡行商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西桥附近的大街小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漕湖拜访,可是偌大的漕湖哪里去找呢?后来传说,范蠡和西施摇着小船,沿着望虞河出望亭,往无锡南泉、大浮一带营生去了。
从此以后,人们学着范蠡的样子在西桥行商。每到立夏日,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西桥做买卖的,吃的、用的、耍杂的应有尽有。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要来这里赶集,西桥两旁人山人海。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那座石板桥叫做“范蠡桥”。
运用智慧,择地经商,诚信重义,富好行德
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今山东)的陶地,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地区经商,消息灵通,销售额大,范蠡认为此地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便选择此地经商而致富。他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这里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国,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
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著名的有范蠡贩马。他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是难事,南北两地马的价钱悬 殊,这肯定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但问题在于,马匹的运输很困难,千里迢迢,运输费用高不说,路上盗匪极多。给这桩生意增添了极大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不但赚了一大笔钱也,还和路上的盗匪搞好了关系。
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夏则资皮、冬则资丝、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他经营的最大宗商品还是粮食。在古代中国,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但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丰年和灾年大致是轮换交错的。根据这个规律,范蠡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灾年粮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因为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如此一来,他不但自己致富,也平抑了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灾年民不聊生,为后来历朝历代解决饥荒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诚信重义,“不求暴利”,富好行德。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范蠡在齐国致富后,“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他又把钱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不卖假冒伪劣,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责任编辑 方淑娟)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人物,他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范蠡经商“夏则资皮、冬则资丝、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齐家、治国样样精通,又深明保身之理,先儒而儒被后世尊为儒商鼻祖。
范蠡在人越辅勾践灭吴后,功大位尊,但他并不贪图高官厚禄,而是隐身而退,偕西施,泛五湖经商。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就和西施化装成渔家夫妇,重金叫了一条渔船,出齐门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经商致富。
小生意起家,独特的经营方法。赢得好口碑
范蠡经商,与众不同。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农民要把竹子扎成排,撵到无锡后宅、硕放去卖。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竹子后,他把粗的做成铁锄柄,细的削薄做扫帚。秋天,漕湖一带芦苇上市,农民把芦苇扎成捆,装船摇到无锡荡口、甘露脱手。范蠡买芦苇,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芦苇后,他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拣粗的压扁织成芦苇席。冬天,漕湖一带的农民又砍树又整株,留足烧年货的柴禾后,多余的摇到吴县望亭、浒墅关出售,范蠡专买货劣价低的树桩,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都要。买了树桩后,他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
那一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立夏,范蠡和西施摇了一船货色,来到无锡与东桥相交的西桥做买卖。那里有个泼赖的妇女,说话爱占上风,买货总爱挑剔。大家叫她快嘴婶。这天因为丈夫弄坏了一把破扫帚,夫妇争吵了一早晨,丈夫认了输,拿了锄头上工了,她还在背后“败家精,败家精”的骂个不完。不一会。她端了一盆脏衣裳,看到范蠡的芦花扫帚象把鹅毛大扇,就放下脚盆挑拣起来:“扫帚卖不卖?”范蠡和气地说:“你要不要?”快嘴婶火了,将衣袖一捋,双手一叉,面孔一板,眼珠瞪得溜圆:“买不买由我!”范蠡和颜悦色地说:“卖不卖由我。”
西桥附近不少百姓听见吵声。都涌来围观。有个白发老翁上前相劝:“别与那妇人一般见识,你卖给她就是了。”
范蠡对大家拱拱手说:“诸位乡亲,这位婶婶家境清寒,屋内泥地,买这华而不实的芦花帚不合用。”这番话说得大家点头称赞。快嘴婶刚要转身去洗衣,范蠡却又叫住她不要走。
“什么事。”快嘴婶说。
“你还没有买东西。”
“不要买。”
“你现在不买,等会儿也要来买。”
快嘴婶又动肝火了,习惯地将衣袖一捋,双手一叉,面孔一板,眼睛一瞪:“买不买由我。”
范蠡和颜悦色,热情相告:“卖不卖由我。”
众人纷纷说范蠡的不是,白发老翁上前婉言相劝范蠡说:“强拧的瓜不甜,她不买也就算了。”
范蠡面对大家拱拱手说:“这位婶婶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丈夫在外耕作,时值农忙,惜时如金,方才看见她丈夫上工匆忙,手拿的锄头柄已老,木榫已碎,我这里有货,何乐而不为?”
众人点头称是,白发老翁对快嘴婶说:“这位先生言之有理。”
范蠡对快嘴婶说:“刚才我没有向您讲明,当然是我的不是,望婶婶万勿见怪。”
快嘴婶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买了竹柄和木榫刚踏进家门,果然见丈夫一手拿着碎木榫,一手拎着铁锄没精打彩地回来了。丈夫见老婆已经买了竹柄木棒,乐得咧开了嘴说:“这回你想到了家。”快嘴婶说:“要不是西桥堍的那个老头催我买,怎么想得到。”于是,这么长那么短地将刚才的事讲给丈夫听。丈夫听了妻子连珠炮似的话后,说:“难道这个老头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快嘴婶婶越说越玄:“我看跟神仙差不多。”
快嘴婶婶等丈夫去上工,抱着孩子到村头,逢人便说:“西桥堍做生意的老头是个活神仙,你要买的东西,他肚里全有谱。”经她这么一说,西桥的百姓纷纷赶来看范蠡卖东西。
有个白发老翁付了钱要买芦苇帚,范蠡收了钱却不给货。白发老翁不明白范蠡肚子里打的什么鼓,在一旁呆看,他见范蠡除了只剩一把扫帚外,其余的货都卖光了,便忍不住问他:“是我短少你的钱?”
“分文不少。”
“是我不该买你的东西?”
“那有卖主把顾客推出门的!”
“那你为啥不给货?”
范蠡上前扶着老翁亲昵地说:“我见你鹤发红颜,精神焕发,可是高龄年迈,步履艰难,我货卖完了,只有这把芦花帚,你诚心要买,我给你送货上门。”白发老翁恍然大悟,感动得连声说:“没见过你这样的经商,没见过你这样的为人。”
范蠡把白发老翁送到村东香樟树下的家门口,那老翁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着范蠡,只见这商人双目炯炯。气宇轩昂,老翁忽然高兴得眉飞色舞,猜测道:“你莫不是赫赫有名的范蠡大人?”说完要跪下叩头。范蠡连声说:“不敢当。”拔步往漕湖方向走去。
没多久,范蠡行商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西桥附近的大街小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漕湖拜访,可是偌大的漕湖哪里去找呢?后来传说,范蠡和西施摇着小船,沿着望虞河出望亭,往无锡南泉、大浮一带营生去了。
从此以后,人们学着范蠡的样子在西桥行商。每到立夏日,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西桥做买卖的,吃的、用的、耍杂的应有尽有。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要来这里赶集,西桥两旁人山人海。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那座石板桥叫做“范蠡桥”。
运用智慧,择地经商,诚信重义,富好行德
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今山东)的陶地,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地区经商,消息灵通,销售额大,范蠡认为此地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便选择此地经商而致富。他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这里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国,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
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著名的有范蠡贩马。他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是难事,南北两地马的价钱悬 殊,这肯定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但问题在于,马匹的运输很困难,千里迢迢,运输费用高不说,路上盗匪极多。给这桩生意增添了极大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不但赚了一大笔钱也,还和路上的盗匪搞好了关系。
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夏则资皮、冬则资丝、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他经营的最大宗商品还是粮食。在古代中国,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但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丰年和灾年大致是轮换交错的。根据这个规律,范蠡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灾年粮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因为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如此一来,他不但自己致富,也平抑了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灾年民不聊生,为后来历朝历代解决饥荒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诚信重义,“不求暴利”,富好行德。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范蠡在齐国致富后,“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他又把钱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不卖假冒伪劣,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责任编辑 方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