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制度的非约束性对律师执业风险的影响r——以2020年《民事证据规定》为切入点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我国以英美法为参照设立了自认制度.区别于英美法鲜明的当事人主义,我国的自认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2020年对自认制度的新规中,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制度的非约束性特征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适用对象泛化、成立场域扩大化与拘束效力单向化.这一变化,增加了律师执业的风险,对律师的个人素养及办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详细谈及此次调整中“自认制度”的非约束性特征,以及它将对律师执业,特别是对执业风险的影响,以期帮助律师做好执业风险防范.
其他文献
本文以涉“两卡”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实务为视角,阐述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当思考及注意的问题.实务中,认定本罪主观明知多适用法律推定认定,明知仅需认识到被帮助对象实施了客观方面行为要件即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被帮助对象行为的违法性认识错误等不影响定罪量刑.本罪中的涉案财物应返还上游诈骗犯罪被害人,但就如何确定返还比例、在什么阶段返还及返还后若出现新的被害人如何处理相关问题没有细化.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引导者、参与者,其法律意识、行为习惯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对高校教师的常见违法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此避免教师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提升高校教师的育人质量.鉴于此,本文将针对高校教师的常见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是指在法律的范围内,主张对于因不幸的生活事件而陷入某种恶劣情形,或是被迫犯罪的人给予责任上的赦免.这个理论在德国已有了百年的历史,并且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法不强人所难”,本质上是提高了法律的人性化水平.在我国目前已有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这一理论的内容,而且在刑事立法中也没有将其纳入.但是在实际的司法、执法过程当中,这一理论已经有所渗透.本文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的《刑法》立法以及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的使用作为讨论内容,并根据相关的内容,提出一些作者的见解与思考.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临时复制问题在网络著作权侵权中变得越来越突出.关于临时复制的法律性质,在版权法的视野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临时复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著作权人对自己作品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当今社会,临时复制已经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法律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我国目前的立法中尚未对临时复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临时复制所产生的案件却层出不穷,法官在审判时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呼吁我们要正视临时复制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合同管理工作而言,需要进一步有效强化,在格式合同免责条款的制定方面,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以此为合同双方共同利益的维护和保证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此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为相关企业单位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市场经济因素比较多样,各项流程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极有可能导致民众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维护.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有效优化和完善相对应的民商法规制,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可以呈现出良好
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立法者所期待的效果存在的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排除模式的弱化和消极情态.在立法上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立法机关应在制定“排非”具体规则和制止行政机关非法取证上扮演最关键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指网络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在互联网领域自主、自愿地选择商品或接受服务,这一过程不受他人干涉和影响的权利.由于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加上消费者行使维权手段缺乏且单一,网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明确格式合同设定条件、设置提示程序,加强提请网络消费者注意的义务来规范网络交易中的格式合同;二是通过加强政府或平台监管、协作来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三
对于民航旅客运输被延误这个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热议.很多人对这种现象保持理智态度,表示理解,不过也有个别人表示不可接受.中国作为民航产业最为庞大的国家,每年产生航班延误问题较多,需要民众对航班延误问题有一个实质性的了解,并结合具体情况,从而确定民航旅客运输延误的责任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解决问题,并加强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监管.对此,这里就围绕着民航旅客运输延误法律问题做研究,并给出策略参考.
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大数据背后的隐患也令人担忧.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过度收集、非法交易等未经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益.为有效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要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积极维权.消费者要坚持知情同意规则,电子商家要严格落实告知同意规则,消费者要学会利用过错推定规则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法治社会大力推进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公益诉讼活动,有效遏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事件的发生.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多层次住房政策,我国施行的《民法典》增设“居住权”制度,为我国现实的养老和住房矛盾问题给予了制度支撑.本文将从“居住权”的定义和制度设立背景入手,阐明居住权的设立方式及需要关注的实务要点,并逐步深入剖析居住权制度在实务层面给社会及审判活动带来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