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身临其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多少知识与技能,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与鼓舞。”作为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情境教学有着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根据实际,于课堂中采用新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教师创造出的活跃氛围中发挥出各自本领的特点。这就实现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他所熟悉的或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联系实际生活,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教学“厘米、分米与米”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建构,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迁移情境,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当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体系时,会主动将自己早先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拿出来,与所学的新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属于学生自己的新知识结构。因此,在编写数学课本时,编者都是非常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的,提示学生及时温故知新,对旧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和复习,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相通的地方,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营造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迁移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原本掌握的知识出发,运用自己的思考探索新的知识技能,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每一阶段的学习都非常重要,万万不可学一点忘一点,要注重学习的连贯性。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时,就先出一道题目:“妈妈今天买了10个苹果回家,准备每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那么需要几个盘子呢?”学生经过计算得到了答案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的含义。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了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意思,接下来教师再把10个苹果改成13个橘子,让学生思考同样的问题,竖式中的余数“1”是什么含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穿透力
  有人说,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并且思维随着问题的难度加大而变得越来越深刻。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知识的兴趣比较浓厚,对一切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应当对这点有着充分了解,并且加以利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象深刻的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好奇心,通过悬念丛生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促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可是同学们却不知道,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如果有人不信,不妨寻找一下有什么样的秘密,学生果然发现分数是可以转化为小数的,但是不知道怎样转化这一秘密,如此就产生悬念,问题情境也随之创设出来。学生非常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寻找真相,一窥分数和小数之间转化的秘密,这是非常成功的引导式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传授知识刺激学生思维的穿透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一般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数学知识虽然包含了很多概念、公式和定理等,但绝不是说想学好数学只需要动笔头就足够了的,其实数学也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才能加强能力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创设操作情境,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思维能力要从亲手操作中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多安排一些操作课,不应该只满足于教师自己的讲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找来一些长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准备在学生认识几分之几时配合展示。比如在认识“三分之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便选择一张纸片,将其折叠成三份,再用彩笔将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这就表示出了“三分之一”这个分数,随后再让学生用纸片认识分数,这样既让学生学到分数的知识和基本概念,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懂得了如何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明白了怎样才能把数学学好的道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各种情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构建,并且要紧密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原本学过的知识有更牢固的掌握,加强学生对于新旧知识之间的把握,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得,感知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旨在构建“学为中心,互动共享”的课堂教学特色。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确定位置》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实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展现给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景,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情景 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摘 要:传统专业教育中缺失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经济时代下,创新与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专业教育在教学领域与创业领域的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创新创业是推动行业条件和动力,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与教育共同发展和深度融合,并将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就业现状与竞争压力的同时,形成开拓新领域、拓展新业务的重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是实施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Opt
摘 要: 小学数学教育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科学教育理念虽然提出的时间不久,却能够在现今环境下,对小学数学教育起到指导性作用。通过对科学教育的模式和手段,小学数学教育完全能够突破瓶颈,找出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新途径。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 指导性作用  科学教育,即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摘 要: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有效预习。有效预习需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发展特点设计,以指导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有效预习 预习单  一、问题的提出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 文章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一题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与作者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教学措施,其中包括尝试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将复杂化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简单化的生活元素及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等,以期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