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桩在海相地层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预应力管桩在某滨海工业园区海相地层的应用,笔者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场地工程地质分层、場地稳定性、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不良地质条件、地震效应的分析,以及经济分析及评价,结合拟建A工程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承载力参数确定及单桩承载力估算,有效提供了地基基础评价方案,从而得出一些有基础设计参考价值的建议和结论。后期通过运用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动测的检测方法,来验证了本次基础设计的可行性。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 海相地层 基础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5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桩型,以其工业化生产程度高、工程造价较便宜,具有强度高、质量较可靠、穿透能力强、承压性能好、施工周期短、检测时间短、施工现场文明整洁等特点,可采用静压法或锤击法施工,适用于一般黏性土及填土、淤泥和淤泥质土、粉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等土层中使用,大量应用于各种建筑的基础中。特别是沿海地区,由于软弱土层厚、持力层埋藏较深,更适合于采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建筑的桩基础,显示了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越性,近两年来应用愈来愈广。
  
  一、工程概况
  拟建A工程项目位于某滨海经济开发区以东的G地块。总用地面积451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074平方米,由1-5号厂房及办公楼组成。各建筑物的特征见表1:
  
  
  
  
  拟建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Ⅱ级,框架结构,设计拟采用桩基础。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拟建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现为废弃的海涂水产品养殖基地,场地内洼地较多,场地地形较平坦,通视良好,地面相对高程在2.90-3.80m。
  (二)工程地质分层评价
   勘察表明:场地地貌属海积平原,场地土层较稳定。拟建场地主要为海相、海陆交替沉积地层,评价分述如下:
   1层素填土,层厚0.50-1.20m,为新近填土,力学性质差,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2层粉质粘土,厚0.70-1.20m,可塑渐变为软塑,高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较低。局部缺失,其厚度薄,且有巨厚的软弱下卧层,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3层:上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10.60-11.70m。中层淤泥,呈流塑状,为海相沉积,是场地主要软弱土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等特点,层厚:8.20-11.00m。下层含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状,为海相沉积地层,高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低,层厚:4.30-7.90m。此层均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4层:上层粉质粘土,层厚:4.00-7.10m,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中层粉质粘土,层厚:7.20-15.90m,软塑状,高压缩性。下层粉质粘土,层厚:0.80-10.10m,软-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各层力学强度低,并在全场均有分布。层顶埋深27.30-50.00m,层底标高-54.25~-29.06m。此层均为海相沉积地层,不可作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5层:分为3层。5-1层粘土,层厚:0.40-9.10m,硬塑状,局部可塑状,中压缩性,力学强度较高;底部含粉质粘土夹层(层厚:0.00-2.60m),可塑状,中压缩性,力学强度一般。5-2a 层粉质粘土,层厚:0.00-13.50m,可塑状,中压缩性,力学强度一般。5-2b 层粉质粘土,层厚:0.00-9.50m,中压缩性,力学强度较好。本层层顶埋深42.90-58.70m,层底标高-61.27~-42.39m。此层为陆相渐变为滨海相地层,5大层组合可作为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
  6层含粉质粘土,中—密实状,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一般;底部含粉质粘土夹粉土夹层,层厚:1.80-2.10m,可塑状,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一般。本层层厚:0.50-15.00m,层顶埋深49.10-63.50m,层底标高-67.10~-51.94m。
  7层粉质粘土,可塑状,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一般。6大层与7层组合层可作为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最大揭露层厚为3.60m,层顶埋深65.20-70.00m。
  (三)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但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拟建场地为一个废弃水产品养殖场,场地内分布有较多的池塘及塘淤泥;2.场地内分布有较厚的软弱土层,该土层易使建筑物产生地基变形等问题;3.场地内地表水对混泥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地下水对长期浸水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四)场地及场地的地震效应
  据区域水文资料反应,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80m,结合本工程勘察资料,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2001)表4.1.3~4.1.6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属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Ⅳ(三)类。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建筑场地所在测区地震裂度为小于6度区,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五)场地稳定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
  根据区域资料分析,本地区所能发生的地震一般都小于4级,属于地震少、震级小、地基相对稳定区域。结合钻探揭露,拟建场地2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砂性土层,故场地不存在地震液化现象,也未发生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故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建设。
  (六)地表水、地下水化学分析及腐蚀性评价
  在场地西北角取了地表水样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水质类型为氯化物-钠型盐水,地表水水质类型为氯化物-钠型咸水,对混凝土结构存在弱腐蚀性,地下水对长期浸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存在弱腐蚀性。
  
  三、经济分析及评价
  由于工程场地属海相沉积地基, 未经碾压的填土层下是很厚的软弱的淤泥层, 天然地基不可取; 沉管灌注桩根据以往经验, 容易造成断桩或缩颈,而且随着施工深度的增加,沉管的拔出就更加困难。钻(冲) 孔灌注桩, 施工中遇到软弱的淤泥层容易形成桩身夹泥的现象,增加深度,施工更困难。经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发现, 它们或者是造价过高, 或者是工期太长, 难以满足建设单位要求(见表1)。
   表1 A工程基础方案比较表
  
  
  
  与钻孔灌注桩相比,可节约30%成本,工期短。因此, 本场地应用预应力管桩显示了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此方案在造价和工期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承载力参数确定及单桩承载力估算
  (一)承载力设计参数确定
  各工程岩土(亚)层天然地基承载力值faK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预应力管桩桩周土摩擦力特征值qsai及桩端承载力特征值qpa 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1001-2003),以实测土试指标及原位测试数据、埋藏分布条件为依据,经查表计算对比,并结合地区经验后综合确定。
  (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推荐公式:预应力管桩采用公式:“Ra=μp∑qsai.Li+Ap. q pa”。 以Z1、Z7 、Z711、Z14、 Z20、 Z27、 Z29、 Z31、 Z42、Z45、Z52号孔为例进行估算,单桩承载力及有效桩长、桩顶标高统一以相对高程3.1m起算。估算结果祥见表3。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表3
  
  
  
  注:该预估表仅供设计部门参考。
  
  五、地基基础评价方案
  (一)地基基础方案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建筑物结构荷载特点、施工环境及当地建筑经验等综合因素分析,拟建基筑物基础方案建议如下:
   一号、二号厂房基础方案: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桩径选用φ500~600mm,选择5-1、5-2b组和组合作为桩端持力层,在B区选择6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
   三号厂房及办公楼基础方案: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桩径选用φ550~600mm,选择6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
  四号厂房基础方案: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桩径选用φ550~600mm,以6层组合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
  五号厂房基础方案: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桩径选用φ550~600mm,以6层组合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或桩径选用φ550~600mm,有效桩长55.0-58.0m。
   设计时应结合上部荷载进行验算,确定桩径和桩长。
  (二)沉桩的可能性分析及施工工艺建议
  经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主要为粘性土与粉性土,适宜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局部地段粉性土含量较高,采用静压法施工会有一定的阻力,故施工工艺建议采用锤击法进行施工。
  (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及施工方法建议
  由于预应力管桩为挤土桩,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挤土效应,可能会对拟建场地西边的道路等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施工前在拟建场地的西边做好应力释放或应力释放沟,并加强对西边的道路等附属设施进行变形观测。施工方法建议采用跳打法。
  
  六、结论与建议
   针对拟建建筑物结构特点和荷载大小,结合场地地质条件,结论与建议如下:
  (一)结论
  1.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物结构荷载分析,拟建场地不具备浅基础条件;持力层选择分区:在图中的A区5-1、5-2b层组合是预应力管桩较为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在B区6层是预应力管桩较为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在C区由于6层的埋深及厚度变化较大、层内夹层较多、工程力学性质较不均匀,故选作持力层时桩端土承载力应按“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中所提供数值折减使用,此范围可选择6层组合作为持力层,或以5-2a层作为持力层。
  2.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工程穩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20m以内的土层不存在液化的可能性,属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场地的稳定性较好,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
  3.勘查期间测得钻孔稳定水位高程在0.0~0.45m之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4.拟建场地土的类型属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所在测区为抗震设防烈度小于Ⅵ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二)建议
  1.拟建建筑物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方案:
   A、一、二号厂房桩径选用φ500~600mm,在 “持力层分析选择图”中的A区,以5-1、5-2b组和组合作为桩端持力层,在B区以6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
  B、 三号厂房、办公楼桩径选用φ550~600mm,以 6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
   C、四号厂房桩径选用φ550~600mm,以6层组合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倍D(D为桩的直径),按贯入度和有效桩长双重控制;
   D、五号厂房桩径选用φ550~600mm,采用摩擦桩,有效桩长55.0-58.0m。
  2. 由于预应力管桩为挤土桩,建议施工前在拟建场地的西边做好应力释放或应力释放沟,并加强对道路等设施进行变形观测。
  3.预应力管桩施工时应控制好垂直度,接桩质量,施工工艺采用捶击法,施工顺序采用跳打法。
  4. 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存在弱腐蚀性,施工前应排除地表水体,保持场地干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应对焊接处涂上防腐层,防腐措施参照《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50046)执行,以防止地下水对焊接处的腐蚀。
  5.工程桩施工前应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先试桩,并进行静载荷试验,以确定单桩承载力值和确定施工工艺特点及成桩质量控制要求。工程桩完工后,按规范要求进行桩基检测试验。
  
  七、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动力测试的验证
  (一)静载试验
  1、在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两次静载荷试验,第一次测试15根桩,第二次测试6根桩。
  2、本次静载荷试验采用钢梁与沙包组成的反力装置,用一只500吨液压千斤顶加荷,整个测试过程均由RS-JYC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系统监控量测,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有关规定,本次试验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3、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结果:第一次测试15根桩,有12根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另3根桩因桩头部破损,单桩极限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补救。第二次测试6根桩,6根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二)低应变动力测试
  1、对已施工完成的预应力管桩,已分别对4#、1#、2#厂房、办公楼进行了4次低应变动测试验,3#厂房还未完成施工,故暂无数据。
  2、测试结果如下:(见下表)
  
  
  
  
  结果表明:Ⅰ类完整桩57.7%,Ⅱ类基本完整桩34.9%,Ⅲ类缺陷桩7.4%,Ⅰ、Ⅱ类合格桩占92.6%,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对于Ⅲ类缺陷桩,主要为桩身局部有裂缝和开裂,在有开裂处采用C30混凝土浇至桩顶的方法进行补救。
  (三)验证结果
  通过上述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动力测试表明:本工程采用预应力管桩在技术上能够满足设计和建设单位的要求,经济上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于本场地的特有的海相地层,用数据验证了在基础设计中应用预应力管桩桩基础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离. 预应力管桩的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控制. 广州建筑,1991年1期,47 -11-19,47页
  [2]邓维刚. 谢华裕.预应力管桩在典型海相沉积地基中的应用.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 年3月第26卷第1 期
  [3]黄苏宁,石磊.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林业科技情报,2006年38卷2期 ,-28-29页
  [4]杨斌, 张成利,邬忠强等.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与应用.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15卷3期 -38-40页
  [5]DBJ/T5—22—98,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室内设计元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设计;元素;张力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关系与设计哲学  “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哲学范畴。关系是客观的,存在于相应的事物之间,既有人和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又有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有物与物、物与构建之间的关联。事与物及周围的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并由此表明它
期刊
患者男性,59岁,因头晕、乏力、胸闷50余天于1987年12月来诊。有头晕、“血压偏高”史13年,曾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体检:一般情况尚好,BP146/86mmHg(19.5/11.5kPa),心肺无殊,A_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改善。但是,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的问题存在。文章简要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
期刊
摘要: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不仅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身心疲惫的现代人较以往更渴望自然, 希望
期刊
摘要:本文简单的概括了智能建筑的起源;分析了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对智能办公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 着重深入的探讨了智能办公建筑的空间设计;最后,阐述了智能办公建筑的特殊功能需求及其专用空间设计要求与设计措施。  关键词:智能办公建筑设计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办公建筑的形成除了经济、社会、技术及生活需要这些客观因素以外,智能办公楼本身独有的一些特点也加速了其本身的发展
期刊
摘要:一般而言,住宅在现代建筑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做好现代住宅的设计,首先要研究现代人的居住行为,住宅的适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做好住宅设计的基础;其二要考虑住宅建筑应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户型设计应具有超前性;其三随着“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住宅建筑的绿色设计已经刻不容缓;其四住宅产业化步伐正在越来越快的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利用现代科学技
期刊
我们用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26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原发性高血压26例,其中男9例、女17例。按照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高血压标准,收缩压高于21.3kPa,舒张压高于12.6kP
对63条狗以10J/kg(32条)和15J/kg(31条)两组能量用导管电灼希司米。造成持久性3°房室阻滞(AVB)的成功率分别为25%与75%,高能量组显著大于低能量组(P
摘 要:指出,住宅设计应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建设政策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分析了住宅建筑的设计的常见问题,更新住宅设计的概念,提高住宅设计水平,住宅设计更适合消费者。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通风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住宅建筑设计,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房间的采光,日照,通风。随着房地产发展到成熟,在建筑设计中的近几年显着提高住宅设计的整体水平,以加强管理,提高住
期刊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原名为江苏省昆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由昆山市教育局主管、昆山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83年,1996年被国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