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中的现当代女性文学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quanw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取得硕大成果,但是以往研究过于强调性别理论,造成对女性文学研究的新的遮蔽,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以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女性文学 教学改革 遮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建设随即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女性文学研究的优势在于以性别理论切入文学研究,无论是对以往被主流文学史所忽视的女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对文学史上重要的男作家作品的抗拒式批判,都能深入挖掘出作品中曾经被遮蔽的性别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但过于强调以性别理论切入文学研究,同样会造成新的遮蔽,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因此难以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过于强调性别意识,对于女作家创作的整体关注不够。众多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在运用性别理论分析作品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并且集中在那些体现了鲜明的性别意识的作家作品(无论是研究者对其性别立场是积极肯定,还是猛烈批评),往往忽略那些淡化性别立场、着眼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作家作品,这样就无法全面评价女作家的创作成就。例如,对女作家丁玲进行研究时,往往集中探讨她那些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品,如其早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期的作品则聚焦于她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写下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和《三八节有感》等作品,对于给她带来巨大声誉的反映农村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后期的作品如《杜晚香》等,则持一种较为冷淡的态度。对于张洁的小说研究也体现了相同的思路,对其《方舟》《爱,是不能忘记的》和《无字》等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同样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反映国有企业改革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则研究较少。对同一位女作家的作品,尚且采取了如此鲜明的厚此薄彼的态度,对于那些更多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女作家,如凌力、宗璞、谌容、霍达等女作家则关注度更不够。性别理论既给我们带来洞见,也给我们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遮蔽。
  二、偏重文学研究,忽略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女性文学研究与此前的文学研究有所不同,它的核心是女性意识,而女性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既在宏观上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化的土壤,也在微观上与作为个人的女作家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与男性之间的深刻互动有关。特别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在推动社会向着对女性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商业化的文学环境也对女性文学的创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20世纪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陈衡哲等第一代女作家的留学经历中,就饱含着浓郁的家国意识;丁玲的成名背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带来的精神苦闷;张爱玲在上海的崛起,有着上海这一沦陷区特殊的文化烙印与契机;茹志鹃、刘真等女作家的成长离不开革命队伍这个大背景;铁凝、王安忆等一代女作家的精神成长,更是有着“文革”与知青生涯作为其人生经验的基础;陈染、林白、海男等在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受益于报纸副刊的繁荣、文学商业化的文学语境;世纪末卫慧等人的“美女写作”更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畸形产物。因而,我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从来都是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处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的创作,它的文学发展轨迹,既有文学内部女作家创作发展的积累和演变,更有着文学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语境的女性意识,也就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语境的女性写作。脱离了历史文化语境研究女性文学,容易使女性文学研究走向性别二元对立的女性本质主义。
  三、偏重文本解读,忽视史料建设。学科建设离不开充分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河南大学的谢玉娥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女性文学的史料收集,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是出版了《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对1979-1989年间关于女性文学相关论题进行了资料汇编,后来又出版了《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此外,近年出版的《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铁凝研究资料》《王安忆研究资料》等著作,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虽然在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学术界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女性文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因此,当前的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过于强调女性意识、女性主体性,忽视了现当代女性文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未能全面展现我国现当代女作家创作的实际成就。而我国的女性文学教学又是随着女性文学研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女性文学研究中的局限性必然也相应地体现在女性文学的教学中,因而迫切需要教学改革。
  首先,应该全面呈现女作家的创作情况。虽然女性文学强调以女性主体性为核心内容,但是,女性主体性的强弱不应成为划分女作家创作成就高低的标准。女性文学作为文学作品,首先是文学的,然后才是性别的。只有在全面衡量女作家创作的成败得失之后,我们才能在纵览全局的情况下,准确衡量某一时期或某位女作家的创作成就,我们才可能找到那些看似断裂的女作家创作脉络中的潜在联系,梳理出真实的女性创作传统。前一时期女性文学研究的范围过于狭窄,在大量低水平地人云亦云的重复之后,其结果只能是陷入研究的瓶颈,而突破困境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将此前被忽视的大量女作家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呈现出女作家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需要关注女作家创作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正是由于稿费制度的出现,才出现了以文学创作来谋生的职业女作家。同时由于出版业的繁荣,各种评奖制度的出笼,使得作家之间、作家与读者之间、作家与编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得复杂而巨大。因此,女作家的创作并不完全出于个人意志和独立思考,她们创作中过于鲜明的女性意识,或者低调、中性的性别姿态,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商业化的考虑或者意识形态化的要求。要甄别其中自觉和迎合的成分各占多大比例,就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对女性的态度和立场,深刻剖析女作家作品被过分赞扬或被不恰当地贬低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更为客观地还原女作家创作的历史语境,公正地评价女作家创作的真实水准,揭示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高低起伏的内在规律。
其他文献
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得深,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些情况,高考实行懂多少知识给多少分的评分办法,叫做“分段评分”。解答高考中的
摘 要:沈从文乡土系列小说中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赞美了美好的人性,同时也暗示了扼杀这些美好人性的是湘西乡下的恶风陋习。在沈从文的都市系列小说中,揭露了在开放文明的城市中,一系列人物的虚伪、猥琐和堕落。乡土小说与城市小说形成了鲜明的二元矛盾,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在创作中心态上的矛盾。  关键词:沈从文 小说 人性 矛盾  一、乡土小说中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沈从文在湘西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美丽、
近几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各种新的思潮不断涌现,其中马克思的“生存论”研究颇为引人注目。围绕着能否将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相联系的问题,哲学界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提出这一思想,但“这一构想是我们结合整个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问题,从马克思哲学中解读出来的并且也属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的理论结构”(邹诗鹏,2001年);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哲学变革的最根本的方面,正在于启动并引导了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另一派则认为,以生存论来解读马克思哲学,实际上“使对问题的讨论偏离历史的真相,把性质完全
杜诗《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是一首思念李白的诗,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和担忧。对于
八月二十日那天,妈妈带我去响水河漂流,此行,既能开心地玩一玩,又能观看响水河的美景,真是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乐哉,悠哉。那一天,我高兴极了,“快点起床,四点三十分了,再不
都说人类是万物之灵,其实,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也有智慧,其聪明程度往往令人咋舌,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椰子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植物,它的祖先不一定都长在海边。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
建立节水型农业,这是我国加速农业发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项战略措施。河海大学和山东省济宁市水利局合作开展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控制灌溉技术,实现了既
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对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也绝不相容第一,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从根本上封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第二,它用
打钵器主要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如瓜果、蔬菜、棉花、花木等作物播种育苗作营养钵土用。打钵器制作容易、简单。一般农户可以到附近的农机厂加工制作,也适于小型农机厂制造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