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任务 明细层次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把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划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对每个学习任务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和目标要求。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具体怎样操作,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学习任务群”主要由“主题”“情境”“任务”“活动”“测评”五大板块构成,教师确定主题,设置情境,布置任务,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设定不能太“宏大”,否则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同时又不能太“琐细”,过于细致的任务学生不容易发挥出主动性,最终亦步亦趋地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应该是一种引领,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学会分解任务,学生才知道该“怎样到那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中教学生使用“任务分解法”,逐层分解任务,制定学习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一、布置学习任务
  主题:我读《平凡的世界》
  情境:《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经典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今年是《平凡的世界》出版30周年,微信公众号“阅读时间”拟推出系列纪念文章。
  任务:请你给其中的“精彩书评”专栏投稿。
  二、学习任务分解
  学生拿到这个任务之后,不可能马上投入阅读或者写作,他们需要分析这个任务的构成,然后逐层分解,分成几个“子任务群”来完成。
  1.总任务是“给书评专栏投稿”,要完成它的条件是“写出一篇符合栏目特点的书评文章”,所以这个任务就可以分解为两个Ⅰ级子任务,“研究专栏特点”和“写《平凡的世界》的书评”。
  2.Ⅰ级子任务“写《平凡的世界》的书评”,完成它的条件是“阅读《平凡的世界》原著”和“知道写书评的方法”,所以这个Ⅰ级子任务又可以分解为两个Ⅱ级子任务,“有效阅读《平凡的世界》”和“学习写书评的方法”。
  3.阅读《平凡的世界》原著也不能拿过来就读,这部作品比较长,全书分为三部,一百多万字,学生相对缺乏阅读长篇小说的经验,尤其需要在阅读结束时写书评,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借鉴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所以这个Ⅱ级子任务就可以分解为“学习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读原著”这两部分,则Ⅲ级子任务确定为“学习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
  三、子任务群细化
  分解完任务之后,再将每级子任务细化,梳理完成每个分任务具体需要做的事情,各自就形成了一个“子任务群”。
  1.Ⅰ级子任务群“研究专栏特点”需要浏览该微信公众号及相关栏目中的往期文章并总结特点,所以这个子任务群的基础任务是“搜集该公众号及本专栏文章”。
  2.Ⅱ级子任务群“学习写书评的方法”需要阅读有关怎样写书评的文章及优秀的书评范文并进行整理,所以这个子任务群的基础任务是“搜集關于怎样写书评的文章及优秀书评范文”。
  3.Ⅲ级子任务群“学习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需要阅读关于介绍阅读方法和阅读笔记的文章并整理,这个子任务群的基础任务为“搜集介绍阅读长篇小说方法和读书笔记的文章”。
  由于每个分集任务群的基础任务都是搜集相关文章,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完成。每组负责一项,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或者期刊查找,找到后阅读初步筛选,选择质量高的推荐给全班。
  四、完善活动日历
  每一个子任务群完成都需要有具体的活动成果,也要及时地和同学分享交流。教师提出活动成果呈现方式和交流方式,并且根据课时安排确定各项任务大体时间节点,学生自由结合阅读小组,制定小组阅读计划,小组内计划制定完之后全组通过,强调必须按照时间计划执行,执行过程中可以调整,在规定时间无法阅读完作品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1.完成三份学习小结。在“研究栏目特点”“学习书评写作方法”“学习长篇小说阅读方法”这三个子任务群中,需要分别对学习的内容完成一份文字小结,并且在小组内交流。
  2.绘制一份人物关系图。《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是阅读小说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分别以孙、田、金家为核心绘制一份人物关系图,全班范围内展示。
  3.制作一份全书目录。这部小说一共一百六十二章,每一章只有数字没有题目,阅读的过程中给每一章拟一个题目。这里可以提一个有梯度的要求,第一章要求事实清楚,语言简洁,第二部要限定字数,第三部要求句式工整。完成之后将第三部的目录张贴出来,全班展示。
  4.提出一个问题。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对作品中某处内容有疑问或者想法,可以在阅读结束后安排一次全班交流。事先将问题收集归类,选取一些集中并且有意义的话题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者激发出新的感悟。
  5.完成一份书评。各人结合阅读内容和前期学到的写作方法,选取一个你最有感触的角度,完成一份书评写作。小组推荐后全班交流,优秀作品投稿。
  五、活动评价
  王云峰老师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问题》中说:“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本身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它不仅包括对学习结果的判断,也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判断。”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要参考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1.小组互评。利用小组交流活动进行小组互评,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个人调整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态度。
  2.班内互评。完成了人物关系图和全书目录之后,张贴在教室后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评价,推荐出优秀作品,在你推荐的作品下方签上自己的名字,每人可以推荐三份。
  3.教师评价。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的思维含量,评价学习水平。
  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任务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任务分解”使学生明确一项任务由哪些关键的子任务支撑,每一项子任务又需要具体做什么。当学生明确了任务步骤,就好比找到了登上山顶的阶梯,只要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定能欣赏到文字中最美丽的风景。
  [作者通联:佡平,山东荣成六中;张丽娜,山东荣成一中]
其他文献
一 、生命踪迹的隐喻意味  《说书人》中说书人的生命踪迹,由一系列变化的环境地点连缀而成。说书人绽放艺术生命的场所是城隍庙,生命的终结点是乱葬岗,串起城隍庙、乱葬岗的是城外、大路、郊野、小路等一系列环境地点。从城隍庙到乱葬岗,是说书人存在寓所的变迁,既隐喻一个命运主题,也隐喻一个文化主题。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
告别以《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命题和阅卷依据的时代,进入以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教学和考试的新高考阶段,语文教学与考试迎来新的变革。虽然教育考试改革讲求“稳定当先”,但是时代的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选拔人才的考试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依然延承往年的出题风格:在具体情境任务中,辨析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以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价值观。具体有如下三个特点:   1.限定具体情景,紧贴学生实际。   2020年作文材料和2019年一样,都是通过“假如”“可能”等假设性语句来限定具体情境,明确情境任务,重在考生“个人体验”,强调考生“人生感悟”。其情景内容的限定,也极其贴近考生的实际。个人的现实条件与对未来
一、现代诗歌教学总思路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教什么?  这首诗的标题很丰富。主标题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个不带标点的比喻句;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一个“爱”字,点明了诗歌主题。爱谁?爱“你”。爱他什么?也就是,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的四月天是怎样的?由此入手,教学这首诗。  “你”是谁?徐志摩、梁从诫,还是诗人林徽因自己,抑或三者兼而有
《老山界》是陆定一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当时他20多岁,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文章以时间为序叙写了长征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再现翻越老山界的艰难,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文章叙述、议论、描写交融,叙述平易质朴,描写细腻优美,议论精当深刻,是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文的佳作,其写作技
巴金《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其构思内核(生活形象与思想感情初步融为一体的浓缩物)即是“解剖”二字所关涉的事象。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作者家的小狗包弟成了连累全家的一个大“包袱”而被送到医院解剖,这件事对巴金先生内心的触动,巨大、持久,以致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解剖幻象,频现眼前,挥之不去,让作者又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这样,“解剖”一词也就成了他永远的剜心之痛。因而,作者以这一生活中似乎微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编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一直以来,人们读解和教学这篇文章,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新闻体例的约束,局限自己的视野,刻板地对待这个文本。而事实上,本文又不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新闻,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在大胆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者的主观印象和使命感。因而,我们读解和教学这个文本,有必
笔者有幸于2019年12月6日参加了江苏省“师陶杯”在盐城举办的同课异构《涉江采芙蓉》的教学观摩活动,先后有三位教师执教此课。可谓如沐春风,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如何咀嚼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文化味也有了自己的浅薄之思。即要介入“联通”模式,让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能得到有效的“渗出”。所谓“联通”是让诗词教学中的一文一字、一言一词、一句一段等都与外界贯通联系,这种贯通既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语文试题的“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出现了两道让广大师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题:一道是从相似性的角度分析比喻修辞,一道是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后者,让人眼前一亮。从实际作答情况来看,学生初次接触高考真题,作答情况不理想,答案没有条理,也不知道要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之后,笔者又选择三道同类题型加以训练,然后总结这道题的考查特点、答题角度、答案组织等,学生的作答有明显进步。
一、“室”“轩”意味品读  1.蓄势  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  生:记。  2.揭秘  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  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