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搭建台阶,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训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追问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什么是追问呢?
  所谓“追问”,就是通过一连串有价值的提问(以3-4个问题为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深入思考。
  一、好的追问的特点
  1.要围绕课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来设计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插叙的写法是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插叙的特点和作用,可以设计这样一组追问:
  问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示例:毕业典礼开始;医院嘱咐;迟到挨打;爸爸爱花;唱骊歌;银行“闯练”;爸爸去世。
  问2:这些事情,如果按时间顺序应该如何排列?
  问3:为什么作者不按时间顺序安排这些事件呢?
  通过这样一组追问,学生就能清晰地了解插叙的特点和作用了。在设计追问时,如果不能围绕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则会使课堂偏离轨道,无益无效。比如,有位老师在教授《斑羚飞渡》时提问:“多么令人感动的斑羚啊!人类为什么要去围捕它们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动物呢?这样的一堂课,与语文学科又有什么关系呢?”
  2.问题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性,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例如,学习《社戏》,可以这样提问:
  问1: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
  问2:为什么文章结尾写道“再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了”?
  第一个问题,从文章内容上便容易理解到,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喃喃地骂”,是并不好看的。第二个问题,就需要从主题上去探究了。所谓“那夜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样的两个问题之间,是有梯度的,这样以问为梯,搭建的便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平台。
  再如,学习郑振铎《猫》一课时,有人这样问:“文章写了几只猫?第一只猫是怎么得到的?结局如何?第二只猫呢?”这样的追问一直绕着情节设计,问题之间没有层次梯度,也没有内在的逻辑性。问得多了,就会出现“老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出现简单可笑”的状况。实际上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情节方面的问题,给学生一个二维表格,让他们去填好,效果要好得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二维表格来,效果会更好。
  3.需要经过分析和探讨,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例如,我在上《丑小鸭》一课时,曾提出这样的一组问题:
  问1:丑小鸭真的“丑”吗?
  问2: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如果它天天混在鸭子群里备受欺凌,或者自暴自弃,是不是也会长成一只天鹅?
  问3: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只“丑小鸭”呢?
  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争来论去,发现文章中并无对丑小鸭“丑”的描述。文中多次强调的是“他实在是太大了”——原来丑小鸭并不丑,只是与众不同,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而已。在关于丑与不丑的争论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纷纷到书中寻找依据。
  第二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热烈地争论起来。开始还有人认为不论如何丑小鸭都会长成白天鹅的,一番争论之后,大家都明白了:如果一直待在鸭群里,丑小鸭便永远是一只个头太大、长相太丑、招人嫌弃的“丑鸭子”!它永远不会知道世间还有一种叫做“天鹅”的美丽动物,更不可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探讨,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了解到,“丑小鸭”写的其实是安徒生的个人经历的写照。“丑小鸭”也可以是每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中,你可以写一篇“丑小鸭”,也可以写一篇“落水狗”,或者写一株“木棉花”、一株“三叶草”来描述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情感、看法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思考,让学生从一只鸭子身上看到安徒生,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一篇文章中学到一类文章的写法。课后,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大熊猫》的文章,写出了自己被家人万般宠爱,千般呵护却没有自由、孤独又胆怯的生活状态。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组追问的功劳。
  二、设计追问的方法
  下面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谈谈追问的方法。
  1,答问相扣,顺势而为
  问1:骗子为什么能得逞?
  學生回答要点:骗子太聪明了,设计了天衣无缝的“钳口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看不见这衣服。”
  问2:为什么上至皇帝,中至大臣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心甘情愿地被“钳口”了?
  学生回答要点:他们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他们是一些愚蠢又狡猾、自负又心虚、卑鄙且虚伪、自欺且欺人的家伙。
  问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群荒唐的自欺欺人的人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串提问。第一个问题就情节而设,第二个问题就人物而设,第三个问题就主题而设,从情节到人物,再到主题,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
  第一问学生答到了骗子的“钳口术”,于是老师顺势而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被钳口?”第二问学生答到“自欺欺人”这一点时,老师顺势再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群荒唐的自欺欺人的人呢?”这样后一问题顺着前一问题的答案而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效果自然很好。
  我们还发现,这一串追问所用的疑问词是三个“为什么”。在备课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上课时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也许语文课堂就能摆脱浅易、华而不实的现状了。
  2,同一话题。寻根究底
  问1:谁说了真话?
  答:小孩子。
  问2:为什么只有小孩说真话?
  答:小孩子天真无邪、单纯直率、无私无畏、无欲无求(赤子之心)。
  问3:如何才能一直保持说真话的勇气?
  这一串追问,三个小问题,其实是围绕一个词——“真话”在引导学生寻根究底。三个问题,分别使用“谁”“为什么”“如何”三个疑问词,引导学生的思考从人物拓展到人生,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三、让学生学会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熟练运用追问的方式,语文课堂的内涵深了、外延广了、程度深了,效果自然就更好了。而如果能将追问的技巧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着去质疑、去提问、去追问,那么学习的效果就更好了。
  例如,学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我给学生拓展了一篇课外文章——叶圣陶的《富翁》,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组有价值、有意义的追问。以下是一个学生作业:
  问:为什么大家都去找金子?
  答:因为长辈们说“待你成了富翁,你就有福了。”
  问:大家都成了富翁,他们幸福了吗?
  答:他们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变得恐慌,最后几乎要饿死了。
  问:为什么他们得不到幸福呢?
  答:因为幸福并不是由金钱决定的。
  这份作业完成得非常好,第二、第三个问题分别顺着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提出,环环相扣,三个问题,两问“为什么”,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探究中,学生的思考渐渐深入。长期做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用追问,用好追问,必能去除语文课堂中的浅易、浮夸、虚假、花哨之气,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种主动过程,从广义上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所谓课内阅读就是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而课外阅读则是课余时间学生的个人阅读,它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  据有关心理学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的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而且提升了语文学习兴趣,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都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和深入,涌现出了许多优质的数学课堂,不仅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要重视数学概念教学,重视数
作为普通嵌入式信号处理器,Intel80296SA能把处理算术高速运算和快速输入/输出操作很好地相结合。叙述这一高速嵌入式信号处理器的流水线架构和寄存器到寄存器结构特性来提高处
PDM是CIMS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PDM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现的是产品从概念形成、初步设计到制造维护直至报废的过程.首先简介PDM的产生背景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理念,并
针对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风机(尤其大容量CFB风机)在实际中存在参数过大的不匹配问题,从安全运行和经济性角度对风机选型进行了研究,并对采用变频方式调节的经济性做了分析。
摘 要:校园欺凌后果的严重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产生的形式、原因、对学生的影响等因素也成为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为此,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对校园欺凌的内涵、欺凌者和受害者在校园欺凌环境中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之后,从多方面简要分析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校园欺凌;小学生;欺凌者;受害者;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校园欺凌对于身处学校的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能充分理解阅读内容的真正含义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阅读可以让学生、
在分析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长安大学《交通规划》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重点对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双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用于分析双语教学课
在当代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科技水平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要发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资源,只有通过教育。然而目前农村幼儿教师资格体系还不够完善,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门新兴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产生的课程。口语交际并不是以往那种简单的听话、说话,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