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常规教育”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一个词,那么,“常规”究竟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是一定的标准,法制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处于纪律与次序的规则,常规教育就是日常规则的教育。
  常规教育是一名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日常工作,这最平常的日常工作却是我们最应该深思的工作,常会有人将现有的一般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到底什么样的常规才算科学合理,才是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我们经常能看到老师在组织活动时,会说“小手放在膝盖上”,或者“小手藏起来”要求所有小朋友的小手整齐放好坐端正;老师在表扬时,也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爱捣乱。但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不都是活泼好动的吗,因为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的角度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随之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孩子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3--6岁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就会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我认为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极不相称的。
  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施教的前提和保障。蒙台梭利理论体系告诉我们:除非是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承认幼儿作为“人”的价值,尊重幼儿的人格,接纳幼儿独特的个人行为表现。探索新的常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
  皮亚杰曾经对3-6岁的幼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该年龄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系统行事,并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我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幼儿学会遵守的大多数规则是从成人那里接受来的,特别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在环境的创始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比如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由他们决定如何摆放,幼儿与教师共同商讨活动规则,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的被其接受。幼儿处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和满足。
  2.在集体常规教育中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
  我们采用集体常规教育的形式是,我觉得注意以下两个前提:(1)孩子面临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2)共同的指导能够达到目的。我们要考虑采用同样要求下对幼儿实施不同的指导方法。个别教育指导,这种与孩子更亲进,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例如:使用剪刀时,我在指导女孩子在常规要求上着重体现剪刀的技巧;而在指导男孩子时特别是那些随意舞动而不知道剪刀危险,不知道剪刀用法的孩子時,则在常规要求上就得明确树立安全操作的态度,然后才教授使用剪刀的技巧,再根据个别幼儿的能力高低增减学习内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常规要求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幼儿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使常规教育真正发挥它的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间,本应是大课间操,梁蕾蕾却没有去做课间操,而拿着她的数学期中考试卷及答题卡来找我,我看她眼里含着泪花,知道她是刚刚哭过。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胸部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征。方法:50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回顾分析其CT表现,将患者为分两组。结果:组1(28例)和组2(22例)的患者胸部薄层CT检
兴宁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宜居城乡和美丽兴宁高度重视和关心。我作为党校教师,挂职于村任“第一书记”,借此机会,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建设宜居乡村,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宜居乡村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在怀念乡村,做着还乡的梦。”作家王安忆的这句经典话语曾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共鸣。乡村,让一座城市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成本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医院通过实行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强化医务
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CTPV)技术,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血管分流途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16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145例。进行常规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52-01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
患者男,68岁。因"活动后心慌,伴乏力、黑便1天"入院。查体:T37.4℃,BP 140/60 mmHg。神志清,贫血貌,眼结膜、甲床粘膜苍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6×10^12
孕妇26岁。G1P0,停经29周+1,胎动好,无先天畸形家族史。超声所见:胎儿生长大小与孕周相符,胎儿胸围增大,胸腔内左肺叶明显增大,呈团块状高回声,范围约为55 mm×53 mm,内部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胰腺疾病特别是胰腺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断对治疗和愈后起着重要作用,目前CT是胰腺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近几年高场磁共振的出现,以其敏
本文收集了128例反应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按CCMD—2标准进行了再诊断,结果有43例(33.59%)更改诊断。并以维持诊断和更改诊断划分为两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对生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