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aohuo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精神丰富的内涵,生动体现在各个原生态精神之中,它们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抗大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白求恩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南泥湾精神;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张思德精神;是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勇于创新、埋头苦干的延安劳模精神;是团结、民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七大精神。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学党史、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曾经作为省直机关工委延安精神再教育培训班的一员,在延安文投红色文化培训基地接受了为期五天的延安精神学习教育。五天时间里,通过课题教学、参观讲解、现场党课,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一
  古城延安三山鼎峙,二水带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祭祖圣地,形容其为秦地之锁钥、塞北之咽喉。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一直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央机关在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中共中央在陕北近十三年。
  这十三年,中国共产党由弱转强、转败为胜,突破重重困境取得辉煌胜利,并由延安再次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如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延安就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物质建设上进行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大生产运动,从而解决了1940年至1941年的财政经济危机;在精神建设上进行了全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正是因为抓住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环子”,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胜利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惟一具有独立自主性质的党的代表大會——中共七大。党的七大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同时,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十三年,是延安精神显著特点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丰富的内涵,生动体现在各个原生态精神之中,它们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抗大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白求恩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南泥湾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张思德精神;是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勇于创新、埋头苦干的延安劳模精神;是团结、民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七大精神。
  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就是伟大的延安精神。
  从宝塔山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杨家岭,从枣园到南泥湾,在党的领导人曾生活工作的窑洞前,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锈迹斑驳的文物前,崇高的敬意从心底而升。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过程。一幕幕、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毛泽东种过的菜地、枣园的旧居、张思德的塑像,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保持同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让他们处处成为表率和榜样。他们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百年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三
  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更是革命领袖始终体现的崇高风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进步难以自强的,难以兴旺发达的。
  1936年和1939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后两次访问延安和陕北根据地。在那里,他看到了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还有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作笔记本等等,共产党人极其简朴的生活作风,令斯诺受到极大震撼,他称这是“东方魔力”,是“兴国之光”,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伟大力量。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新时代更需要我们学习伟大的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来陕考察讲话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远大、信仰信念坚不可摧的生动教材,是一部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甘于奉献和牺牲的史诗,是一幅励精图治,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壮丽画卷。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成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不竭源泉。
  作者简介
  张雪梅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副处长
其他文献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
期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扣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关键点,构建“全面教育、全链条科研、全要素评价、全程服务”的“双创”“四全模式”机制,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制度,树立了中国高校“双创”学院建设和“双创”育人的“西电样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2017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第二批92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一,是电子信息领域惟一入选的高校,同时也是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陕西通过制度建设和实践推进,在以“双创”稳就业、促就业方面效果显著。但是,陕西的就业环境依旧严峻,需要多措并举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不断凝聚创新创业合力;积极打造高端承载平台,提升创业就业带动能力;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内在动力;加大低收入群体帮扶,全面提升创业就业水平。  2020年新
期刊
富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东北部的渭北高原,北部顺延乔山脚下,南部为关中平原边缘,海拔600-1200米,是世界闻名的柿子优生区.在日本吉野市全球惟一的柿子博物馆里就有“世界上柿
期刊
2015年2月,榆林市成立了第一家众创空间汇智协同创业孵化服务中心,从那时起,榆林市努力培育有特色、粘着度高的众创空间,构建“平台+导师+人才+资金+服务”五位一体的模式,帮
期刊
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坐落于小商品城的发源地、拨浪鼓之乡——廿三里,拨浪鼓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创办于1913年,始终保持着蓬勃昂扬的创造活力,开辟进取的创新精神。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贫困户彻底挪穷窝、斩断穷根的最
期刊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
期刊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简称“促进会”)是一个专注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全省性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致力于成为非遗产业共进、市场共荣、优势共建的纽带.促进会秉承“
期刊
前不久,我收到了王自刚给我发来的中国画《双石育孤》.看到这幅画,使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分.这幅画不仅仅展示了我和同伴的童年经历,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两位著名国际友人的国际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