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仍居重要地位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sm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在几类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中,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最强,而且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显著高于服用二甲双胍和饮食控制的患者。因此,磺脲类药物得到了各类指南的推荐,2005年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治疗指南推荐磺脲类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或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肥胖患者。
  
  磺脲类药物:糖尿病治疗的理想选择
  
  法国糖尿病学会副主席Charpentier教授日前指出,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既可降低空腹血糖,也能降低餐后血糖,从而有利于血糖控制达标。磺脲类降糖药具有公认的良好疗效,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仍居重要地位。特别是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如亚莫利),具有双重降糖机制,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B细胞功能的衰减与磺脲类药物治疗无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无论是强化治疗还是一般治疗,患者血糖均呈进行性恶化,除非能够有效保护B细胞功能,否则不能阻止2型糖尿病的进展。在有临床症状的2型糖尿病第一阶段,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可有效降低血糖和改善糖化血红蛋白;发展至第二阶段,由于剩余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严重受损,可释放的胰岛素已不足以控制血糖,此时磺脲类药物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降糖药联用才可达满意疗效;到最后的第三阶段,胰腺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非常差,此时磺脲类药物无效。因此,在B细胞功能衰竭的糖尿病晚期不宜使用磺脲类药物。
  另外,研究者对B细胞功能进行纵向评价,发现在单纯饮食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磺脲类药物治疗组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功能以相同的速率衰减.因此提示B细胞功能的衰减与治疗药物无关。
  
  磺脲类药物不会引发B细胞凋亡
  
  过去认为,磺脲类药物通过持续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这种长期的持续刺激,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基础上,可诱发胰岛B细胞凋亡。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比较了接受饮食控制、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在随访6年间B细胞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饮食控制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的患者B细胞功能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在治疗的第1年,B细胞功能有所增加,随后缓慢减退,但在治疗结束时,仍好于基线时的B细胞功能。总体上,磺脲类药物组的B细胞功能变化趋势好于二甲双胍组和饮食控制组。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还比较了饮食控制、胰岛素、磺脲类和二甲双胍在9年随访期间对血糖控制的疗效。在最初的3年期间,胰岛素、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的疗效相似,但至第9年,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对血糖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糖尿病指南首次根据经济情况设定了“保健层次”,即最低保健、标准保健和高级保健。以标准保健为例:对于肥胖患者,二甲双胍疗效较好,从一开始就可使用.而有肾功能损害或对二甲双胍不耐受者应禁用。对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治疗首选磺脲类药物。对二甲双胍不耐受者应以磺脲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无论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只要单药治疗时HbAlc>6.5%,都可采用联合治疗,如果药物的依从性有问题,则可使用每天1次的磺脲类制剂。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仍是一线治疗选择,磺脲类药物适用于从最早期至晚期各阶段的治疗。因此,磺脲类药物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中仍居重要地位。
  (编辑/李景仁)
其他文献
化疗,即抗癌症的化学治疗,也就是抗癌的药物治疗。许多人认为,化疗是抗癌的主要手段与糖尿病风马牛不相及。实际则不然。  老张今年60岁了,前些时候得了肺癌,在医院住院做化疗,效果不错,肿瘤明显缩小了,饭量增加,可是总觉得没劲儿,再一检查,原来得了糖尿病。小王才34岁,孩子刚刚两岁,却在哺乳时发现自己乳房上面有个疙瘩,结果被医院诊断为乳腺癌,先做手术,再行化疗,结果也跟老张一样,得了糖尿病。  原来是
期刊
中老年人适合吃大麦    日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裁定,允许整谷粒大麦和含大麦的产品在包装上标明该类食物能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美国FDA认为,胆固醇偏高会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而在食物中加入适量的大麦以及大麦制品,如大麦粉或大麦片等,将能有效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从而保证心脏的健康。  有关专家指出,大麦是一种美味的低钠、低脂的健康食物。大麦对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
期刊
夏季的7月,火热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的转折点。  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会带来痛苦,也会造就另外一种生活。  本期封面人物讲述一位山东女孩从糖尿病患者成长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静,一个生性乖巧却不安现状的女孩。李静在13岁的时候被确诊为糖尿病,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天天打针的“非常生活”。在刚刚开始的那段日子里,李静常常扪心自问,为什么糖尿病偏偏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期刊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糖友们参加每月一次“开讲糖尿病”活动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天下午赖医生赶过来时,迎面看见陈大叔摇着把大蒲扇,挺着个“将军肚”,也向活动室走来。“您先进,您先进!”看着陈大叔的肚子,赖医生赶紧先退到一边让道。说的也是,陈大叔的最大特点就是胖——人还没进门,肚子倒是先进来了。“赖医生,都说您讲糖尿病可有水平了,我今儿个特地来听听。平时我可不高兴出门。唉,人一胖可真麻烦,一动就是一身的
期刊
营养专家指出:“人类的疾病,80%是吃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警示: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营养过剩正在危害人类健康。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完成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试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限量组,喂食量只有正常量的60%;另一组是对照组,可以自由进食。1000天后,限量组小白鼠的骨骼还在缓慢发育生长,平均存活期为1300天左右;而对照组小白鼠6
期刊
病 例    某男,藏族,64岁,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曾患原发性高血压20年,肥胖体型,体重指数(BMI)为28公斤/米2,腰围106厘米。近期检查发现,空腹血糖1.1.3u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0%,血尿酸为455.0umol/L,(正常85厘米)为28.5%,肥胖者高血糖的发生率(空腹血糖≥6.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
期刊
胰岛素泵疗法是一种重要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法,胰岛素泵又被称为“人工胰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通过可设定的程序将所需剂量的胰岛素持续地输注到使用者的皮下,由于可以24小时持续输注,所以可以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功能,保持全天血糖稳定,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远期医疗费用的目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胰岛素泵疗法,将胰岛素泵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患者
期刊
以往的研究表明,居住在葛海拔地区居民的血糖水平比平原地区居民的血糖水平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牛奶、奶酪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供应充足,高原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    高原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    1980年青海省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55%,经过25年的生活变迁,青海果洛地区的患病率上升到2.5%。由此可见,高原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虽低于2002年全
期刊
病 例    某患者,女性,70岁,糖尿病史10年,同时合并高血压,初期口服药物治疗后因血糖逐渐升高而注射胰岛素治疗,目前注射诺和灵30兄胰岛素治疗已有3年,血糖仍控制不佳。入院时检查:体重70公斤,身高1.60米,体重指数27.3,空腹血糖为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 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空腹C肽:1.26ug/L(正常值:0.56~5.73ug/L),餐后
期刊
糖适平一直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一直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肯定和推崇。从最初的D860(甲苯磺丁脲)一直到优降糖(格列苯脲)和糖适平(格列喹酮)等,许多不同时期研究开发的磺脲类降糖药物都发挥过重要的治疗作用。当然,每一种药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美的地方。逐步完善的药物应用研究和对患者用药后反应的观察,使我们对药物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