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北口历史曾称为“塞北天险”之地,有“京师锁钥”之称。地处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二山对峙,紧锁潮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宋时名人欧阳修奉旨契丹,路经古北口写一首塞诗:“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独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说明古北口当时险要荒寒的景象。
古北口闻名中外,古建筑物颇多。不仅有雄伟壮观的古长城,还有提督署,驿站理事同知署,密云后卫署,柳林营等军政衙门等建筑遗址。此外还有什么“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等名胜古迹。
更早年限的古建筑遗址,卧虎山下有西汉时期的厍奚县城的遗址,县城建筑在卧虎山下的万寿山南端,如今尚有遗痕。
在西汉的汉文帝时期,大约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六三年之间,设置边陲县城,受渔阳郡(今密云县)管辖,包括犷平县即石匣,厍奚县即古北口。
厍奚县城大约两平方里,一半建在万寿山的南侧,一半建在万寿山下,东至东栅子,西至干桥儿,南至河坝,北至万寿山的山梁上。城墙为石块加石灰筑成,城池呈长方形,墙高约三丈多,墙厚约一丈多,县城有一条南北大街,宽约四丈五,县衙坐落在山上,坐北朝南。山坡下的土道两旁是铺家,做买卖的很热闹,是边陲上的一物资交流中心。在厍奚县以外如当今的丰宁、滦平、兴隆,一直到承德都是塞外的地方。因此,厍奚县就成了边陲上比较繁华的小城镇。
“古北口”三个字在西汉时期还没有出现。五代十国前曾叫虎北口、北口、铁门关等名字。从五代十国时才明确叫“古北口”这个名字。厍奚县以卧虎山和蟠龙山为界,两山外为匈奴统治地域。厍奚县经常受匈奴的武装威胁。因此,是边塞上的经济交流中心,又是军事上的要地。西汉的汉文帝刘恒即前元的元年派几千军兵驻守于此,当时古北口这个地区还是村庄分散,人烟稀少,又没有如砖城之类的军事构筑,一靠自然天险,二靠兵丁卫之。
厍奚县地势险要,北依海拔八百米的卧虎山,山的北面是悬崖峭壁,与卧虎山相对的蟠龙山,山高岩陡,两山对峙,紧锁中间波涛汹涌的潮河,可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厍奚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据说公元前一六○年即后元四年,匈奴进攻西汉,大批骑兵攻击到蟠龙山之内,厍奚县驻军出击抵抗,历经三个月,终将匈奴驱除于蟠龙山以外,保卫了西汉的北部边境。
在古北口也有神奇的传说。相传,在西汉初年,塞外匈奴屡次侵犯汉朝边境,古北首当其冲,多次击退匈奴。由此引出一段故事:在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的夏季,匈奴发兵大举进犯,势不可当,几千骑兵到厗奚县城外的卧虎山脚下,县令求渔阳郡的援兵迟迟不到,犷平县来几百援兵无济于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厍奚县城有位年已七十有余的老翁,他上得山来对县令说:“不必惊慌,我自有退兵之法”。老翁的十二个儿子抬着一把大刀,站在老翁身后,这大刀的刀刃两丈多长,刀身也是一丈,一尺多厚,刀刃锋利,吹上一个树叶立刻两截。县令一看这个阵势,立刻振作了精神,嘴里说:“我县属内大有能人,县城有救也。”当即赞扬了老翁的卫国精神。
老翁叫他的十二个儿子将大刀抬到山崖处,山崖北面就是匈奴的骑兵,老翁喊声“停步”,抬刀的儿子们停住脚步,老翁上前抄起这把大刀,看好了地形,举大刀,大喝一声,一刀下去将县城北面的山崖劈成一条十几丈长,四五丈深的深沟,又将大刀伸向沟里一撬,只听得一声巨响,山背面由北向南裂成断壁悬崖,一道深沟挡住了匈奴的兵马。因为匈奴的马队远处看不到这个深沟,又见不到山上军兵抵抗,就撒开马腿往山上冲来,冲得急促,马到沟沿收不住脚,结果匈奴的马队掉到山沟里,摔死在山沟里,保住了厍奚县城。但是,匈奴不甘心,后来又从卧虎山西面进攻,这次是被老翁的老伴击退的。老太太精神抖擞,虽然年过七十,但是,仍然健步如飞,手持一杆长枪,六丈多长。她在匈奴进犯的必经之路,用枪尖往下一戳,然后拔出,砰的一声冒出几丈深的热水来,泉水翻滚,流向西城外,由于水深、水急、水烫,冲上来的匈奴军连淹带烫,死在河里。后来,这股泉水涌流成河,至今留下小烫河的名字。传说归传说,故事归故事,如今小烫河虽有水,但水不烫人,山沟也有,但没有那么险峻。两个故事形容了古北口的地势险要。
古北口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有“京师锁匙”之称,是“南控幽燕、北捍朔漠”的古战场。古北口河西确实在西汉时建设有一座县城,为边陲的厍奚县,县城的遗址可察。
编辑/桑弧
古北口闻名中外,古建筑物颇多。不仅有雄伟壮观的古长城,还有提督署,驿站理事同知署,密云后卫署,柳林营等军政衙门等建筑遗址。此外还有什么“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等名胜古迹。
更早年限的古建筑遗址,卧虎山下有西汉时期的厍奚县城的遗址,县城建筑在卧虎山下的万寿山南端,如今尚有遗痕。
在西汉的汉文帝时期,大约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六三年之间,设置边陲县城,受渔阳郡(今密云县)管辖,包括犷平县即石匣,厍奚县即古北口。
厍奚县城大约两平方里,一半建在万寿山的南侧,一半建在万寿山下,东至东栅子,西至干桥儿,南至河坝,北至万寿山的山梁上。城墙为石块加石灰筑成,城池呈长方形,墙高约三丈多,墙厚约一丈多,县城有一条南北大街,宽约四丈五,县衙坐落在山上,坐北朝南。山坡下的土道两旁是铺家,做买卖的很热闹,是边陲上的一物资交流中心。在厍奚县以外如当今的丰宁、滦平、兴隆,一直到承德都是塞外的地方。因此,厍奚县就成了边陲上比较繁华的小城镇。
“古北口”三个字在西汉时期还没有出现。五代十国前曾叫虎北口、北口、铁门关等名字。从五代十国时才明确叫“古北口”这个名字。厍奚县以卧虎山和蟠龙山为界,两山外为匈奴统治地域。厍奚县经常受匈奴的武装威胁。因此,是边塞上的经济交流中心,又是军事上的要地。西汉的汉文帝刘恒即前元的元年派几千军兵驻守于此,当时古北口这个地区还是村庄分散,人烟稀少,又没有如砖城之类的军事构筑,一靠自然天险,二靠兵丁卫之。
厍奚县地势险要,北依海拔八百米的卧虎山,山的北面是悬崖峭壁,与卧虎山相对的蟠龙山,山高岩陡,两山对峙,紧锁中间波涛汹涌的潮河,可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厍奚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据说公元前一六○年即后元四年,匈奴进攻西汉,大批骑兵攻击到蟠龙山之内,厍奚县驻军出击抵抗,历经三个月,终将匈奴驱除于蟠龙山以外,保卫了西汉的北部边境。
在古北口也有神奇的传说。相传,在西汉初年,塞外匈奴屡次侵犯汉朝边境,古北首当其冲,多次击退匈奴。由此引出一段故事:在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的夏季,匈奴发兵大举进犯,势不可当,几千骑兵到厗奚县城外的卧虎山脚下,县令求渔阳郡的援兵迟迟不到,犷平县来几百援兵无济于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厍奚县城有位年已七十有余的老翁,他上得山来对县令说:“不必惊慌,我自有退兵之法”。老翁的十二个儿子抬着一把大刀,站在老翁身后,这大刀的刀刃两丈多长,刀身也是一丈,一尺多厚,刀刃锋利,吹上一个树叶立刻两截。县令一看这个阵势,立刻振作了精神,嘴里说:“我县属内大有能人,县城有救也。”当即赞扬了老翁的卫国精神。
老翁叫他的十二个儿子将大刀抬到山崖处,山崖北面就是匈奴的骑兵,老翁喊声“停步”,抬刀的儿子们停住脚步,老翁上前抄起这把大刀,看好了地形,举大刀,大喝一声,一刀下去将县城北面的山崖劈成一条十几丈长,四五丈深的深沟,又将大刀伸向沟里一撬,只听得一声巨响,山背面由北向南裂成断壁悬崖,一道深沟挡住了匈奴的兵马。因为匈奴的马队远处看不到这个深沟,又见不到山上军兵抵抗,就撒开马腿往山上冲来,冲得急促,马到沟沿收不住脚,结果匈奴的马队掉到山沟里,摔死在山沟里,保住了厍奚县城。但是,匈奴不甘心,后来又从卧虎山西面进攻,这次是被老翁的老伴击退的。老太太精神抖擞,虽然年过七十,但是,仍然健步如飞,手持一杆长枪,六丈多长。她在匈奴进犯的必经之路,用枪尖往下一戳,然后拔出,砰的一声冒出几丈深的热水来,泉水翻滚,流向西城外,由于水深、水急、水烫,冲上来的匈奴军连淹带烫,死在河里。后来,这股泉水涌流成河,至今留下小烫河的名字。传说归传说,故事归故事,如今小烫河虽有水,但水不烫人,山沟也有,但没有那么险峻。两个故事形容了古北口的地势险要。
古北口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有“京师锁匙”之称,是“南控幽燕、北捍朔漠”的古战场。古北口河西确实在西汉时建设有一座县城,为边陲的厍奚县,县城的遗址可察。
编辑/桑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