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注重中职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培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新方法。下面,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在质疑中开始学习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所以,课前教师要组织好学生预习,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照课文“自学导读”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空白处写出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甚至可以对作家作品本身进行怀疑、研究。一部分“小”疑问通过学生查阅资料释疑,而一些大的问题则需要课堂讲解或“争论”来释疑。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的教学。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思,必先教其有疑。故此,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如教《致橡树》时,学生是带着:“‘甚至春雨,甚至阳光’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一种爱情观呢?”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提出问题(质疑)为起点,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质疑)为归宿,真正达到了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在释疑中完成任务
在学习新课之前,如果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自主学习课堂气氛。如教学《乡愁》,我问:“你们感受最深的是那句话?”学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紧接着问:“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首你最想了解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方法学习?”于是,同学们就联系自己的感受确定了自学的目标——诗人借助邮票、船票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乡愁》的拓展对我们有怎样的教育意义?我因势利导地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开始自学。这样,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在朗读中认真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从朗读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把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体现出来,才能获得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艺术的熏陶。如学习《我爱这土地》(艾青)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有学生朗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次朗读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也学着朗读,最后用多媒体范读或者教师亲自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对诗句的比较、揣摩中感悟到了诗人所抒发的强烈爱国之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了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从而提高了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师认真评析,学生在兴趣中树立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读得非常好,有播音员的感觉吧”。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后进生朗读,而且在朗读质量上适当放低教学要求,用更贴切的语言鼓励他们。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口头评语要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恰当,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愿望,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了,能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地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培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新方法。下面,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在质疑中开始学习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所以,课前教师要组织好学生预习,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照课文“自学导读”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空白处写出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甚至可以对作家作品本身进行怀疑、研究。一部分“小”疑问通过学生查阅资料释疑,而一些大的问题则需要课堂讲解或“争论”来释疑。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的教学。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思,必先教其有疑。故此,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如教《致橡树》时,学生是带着:“‘甚至春雨,甚至阳光’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一种爱情观呢?”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提出问题(质疑)为起点,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质疑)为归宿,真正达到了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在释疑中完成任务
在学习新课之前,如果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自主学习课堂气氛。如教学《乡愁》,我问:“你们感受最深的是那句话?”学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紧接着问:“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首你最想了解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方法学习?”于是,同学们就联系自己的感受确定了自学的目标——诗人借助邮票、船票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乡愁》的拓展对我们有怎样的教育意义?我因势利导地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开始自学。这样,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在朗读中认真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从朗读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把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体现出来,才能获得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艺术的熏陶。如学习《我爱这土地》(艾青)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有学生朗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次朗读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也学着朗读,最后用多媒体范读或者教师亲自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对诗句的比较、揣摩中感悟到了诗人所抒发的强烈爱国之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了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从而提高了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师认真评析,学生在兴趣中树立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读得非常好,有播音员的感觉吧”。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后进生朗读,而且在朗读质量上适当放低教学要求,用更贴切的语言鼓励他们。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口头评语要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恰当,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愿望,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了,能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地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