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混合逻辑与跨部门协同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部门协同是复杂社会问题管理的普遍难题.区别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对逻辑冲突的强调,混合逻辑视角更加重视逻辑的共存融合,为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为不同部门间的黏合剂,社会企业的混合逻辑可以弥合不同逻辑冲突,强化跨部门协同的目标共识和策略共识,使协同具有更强逻辑向心力和逻辑联通性,提升组织混合程度并增进混合价值.当前社会企业参与的跨部门协同形成了平台型、聚焦型、桥梁型和拼凑型等混合逻辑实践摸式.社会企业混合逻辑"出发点—行为—结果"的机理研究,弥补了现有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不足,为跨部门协同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巨大危害性的明确认识和对文化话语与理论争辩的极度厌倦抵制情绪,西方理论界掀起了回归事物思潮,"事件"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大陆派的理论代表人物齐泽克的《事件》和英美派的代表人物伊格尔顿的《文学的事件》是事件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虽然由于立足点不同,齐泽克和伊格尔顿两人对事件的性质功能的看法各不相同,但由于理论语境和思想倾向相同,他们的关注点和思想目标完全一致:都将注意力从语言话语、文化结构转向物质实在、客观现实,都致力于借助事件解构现成语言话语、文化结构.这足以说明
转居农民的市民化是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实践内容.现有关于转居农民市民化困境的研究将其界定为"一种社会文化问题",集中于文化适应和认同转型的讨论,但这种预设身份和权利一体化的讨论是不充分的.准确地说,转居农民的市民化是"空间身份权利"的实践,从城市、项目和村庄三重空间对转居农民进行赋权,其获得的并非基于一般市民身份而拥有的"市民权",而是基于多重空间赋权逻辑获得的一组包括基础权利、特殊福利待遇和稀缺权利的复杂权利集合."空间身份权利"的解释框架可以从权利来源和赋权逻辑的角度厘清转
《红楼梦》有大量的引诗与论诗的片段,其中出现了一些引诗与原作不符以及小说人物在论诗时失当的现象.这两种特殊情况是小说的瑕疵还是曹雪芹有意为之?通过文本分析后发现,《红楼梦》对所引的一些唐宋诗句有意进行了更改,诗论中也故意出现一些失当,这二者都是大有深意的,与人物身份、性格及处境有潜在关联,目的是使得文本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和真实人物.曹雪芹的诗论观点渊源于严羽,并以明清之际的唐宋诗学观念对严羽进行修正.其诗学观及其某些"失误",既是清前期唐宋诗学之时代风气的反映,也是小说人物和情节的需要,展现了《红楼梦》
契诃夫写于1887年的剧本《伊凡诺夫》是一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剧本.对于俄罗斯戏剧史而言,《伊凡诺夫》呈现了契诃夫个人思想的重要蜕变,他通过伊凡诺夫的自杀,力求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的人"的传统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并厘清自己与自由派以及托尔斯泰主义之间的关系,重新找到人生的信仰和艺术何为的答案.从戏剧观念而言,这个剧本的创作是契诃夫有意识地对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一次模仿和终结.这部天才之作实现了作家个人从传统西方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转变,正是因为这个转变使契诃夫的戏剧不同于莱蒙托夫、果戈理和托尔斯泰所遵
"五四"学生运动多被视作文化运动向政治运动转向的开端,从长时段来看,这一判断应无疑义.若从短程视野观察,"五四"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或出于反思性目的,不少青年学生在原有文化运动道路上有继续深入与前行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抱持一种文化运动的分工意识,"分业"渐成一时流行的口号.这一倾向在少年中国学会内部表现尤为明显,不少学会成员在分工原则的指导下,自觉担负起思想学术方面的使命,在既有的社会运动之外,明确宣告"力学救国".
2021年7月29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表彰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出版物、出版单位和出版人物的决定》和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经严格评选,20种期刊获期刊奖(其中社科期刊10种),《学术月刊》列第6位.本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表彰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对出版界的一次巡礼和检阅.《学术月刊》也是首次获"期刊奖"殊荣.
期刊
维特根斯坦与实用主义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何理解这种关系构成了当前国际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维特根斯坦思想与实用主义哲学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使得研究者们坚信两者之间存在思想上的一致性.然而,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提及实用主义的语境分析,我们会发现,维特根斯坦对实用主义的理解远比研究者们所想象的更为疏远,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完全不能被解释为一种实用主义,无论是在何种意义上的实用主义.维特根斯坦与詹姆斯思想之间被看作共享一系列承诺,包括反基础主义、对人类生活具体细节的描述、实践对思想的
肇始于"盖蒂尔问题"的当代西方的知识论研究与近代西方的认识论研究不同:前者更聚焦于知识证成之规范性维度,后者更聚焦于知识构成的事实性维度.除了专业的分析哲学专家之外,汉语哲学界对于现代西方知识论(而不是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接受度并不高.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基于英语思维的西方研究者对于"知识""信念""证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方式与基于汉语思维的中国读者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不过,我们也不能由此忽略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的两面性:一方面,现代西方知识论的很多典型话题的设置与展开方式的确是受到了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已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回应当代中国问题,新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引.基于中国实践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适逢其时.从历史看,自19世纪4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立足国情,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摸索出适合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与发展的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世界性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断实践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
构成主义观点致力于在自然主义的心灵图景中解释自我知识的特殊性与第一人称权威.为此,它主张高阶信念和一阶态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构成性的关系.概念论解释试图从认识主体的概念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推理的能力来作出论证.默认权威观点则诉诸日常话语实践的"语法"要求,主张认识主体对自我的态度拥有先天合理的、又可由证据挫败的确信.通过引入"以言行事"的思路,构成主义有希望确立起合理、审慎、有节制的第一人称权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