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城乡教育联盟,或能提高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或能使城市的教学资源入乡随俗、熠熠生辉,或能使农村薄弱学科教学与时俱进、丰富多彩;或能使农村的学生学习薄弱学科被动转主动,成为学生课程的主体。教育局或城镇教师应深挖“互联网+”中适合于“城乡教育联盟”的更多资料,寻找“+”和“联”之间的对应点、糅合点和创新点,比如,课前,通过互学、共研、共享,打造高效、便捷、多姿的课堂教学,结成一个融信息化、数字化、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教研共同体”,提高所谓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城乡联盟 薄弱学科 高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城乡教育联盟之薄弱学科高效课堂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35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2-0011-02
时下,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所谓“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照本宣科轻与时俱进;重单项灌注轻自主探究;重机械传授轻情境体验,重技能技法轻艺术修养已经成为部分学校的常态和病态。这样的“常态”和“病态”导致的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日趋下滑,艺术素养的整体下降,科学素养的先天不足,课堂的苍白脆弱和教育教学的不知所措。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音体美课堂更是一片“荒凉、支离破碎和不忍目睹”。
怎么办?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城乡教育联盟,或能提高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的确,联盟内的学校结成自由发展共同体,做到学校之间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等方面的互融互通,必然集聚教育群体智慧和办学优势,必然激活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办学模式、教育生态环境等多维度元素,必然充分发挥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办学价值,让农村薄弱学科也迎来生机盎然的教学的春天。而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
一、课前:互学、共研、共享
城乡教育联盟的形式很多:直接送教、网络培训、网络送教。后者无疑更自由、更快捷、更多元。通过电话、短信、QQ、UC视频、陇政钉、定期和不定期相互走访等形式,必将帮助受援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特别是组建城乡教育联盟微信群,QQ群或陇政钉学习群必不可少。一方面课件、教案、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等微视频可以互传;另一方面借助短信、陇政钉、QQ、UC视频等自(多)媒体可以长久地保存。这样的群中,可以一对一,可以一对多,可以多对多,可以层层结对,环环相扶。通过面对面交流、互相回复有意义的教学话题,互相分享成熟的教学经验、经得起推敲的导学案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打破城乡距离、校校界限和时空限制。送教的精彩就来自于课前“互联网+”的互通有无,来自于城乡教师的深情握手,来自于城乡教师的高质量的互学、共研和共享。
就课前备课而言,必须打破传统校际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必须针对送教学校的实际和联盟的本来目的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资源组合的方式。使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建立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互联网+”的教学经验、教研成果的共研和共享,为农村教师尤其农村薄弱学科教师备课提供了更广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教学协作。例如,我们开展音乐和美术远程互动教学时,并非是正规的某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必须根据复式班的特点进行备课。想想,送教课堂中坐着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岁数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能力不同……那么,我们怎能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呢?在这个意义上说,送教导学案应该更加注重学情的预设,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更加注重生成性资源的重组、整合和利用。无论是“每周精选”,还是“智能组卷”,都应该通过“互联网+”这把利器进行调整。
我们从“互联网+”上“拿来一用”的过程中,并非任意下载,不加雕饰。我们坚决摒弃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设计,坚决摒弃那些没有学情预设的课件,坚决摒弃那些拘囿文本而没有拓展的教案;同时,倡导那些灵活、鲜活、朴实、小巧的教学设计,倡导那些立体、多元、厚重、形象的教学设计,倡导那些更加符合农村学生真实学情的教学设计。好在农村学生的真实学情,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开启新的对话和深情的“握手”。
二、课中:高效、便捷、多姿
課前的功夫做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送教的问题。当下的一些所谓城乡联盟活动的送教下乡活动常常在一种尴尬和短视中进行,比如,围绕着“主课”进行“送教”、互动、交流和反馈,而弱势学科无缘高质量的“联盟”,无缘“互联网+”,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强化“音体美(信息技术)”等所谓“副科”在城乡联盟中的主体性作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其精神生命、滋养其人格品性,提高其核心素养。
金秋季节,我们为夹河镇完全小学送去了一节美术课《光影变幻》。由于送教小学教室布局各异,光源不同,由此产生的阴暗效果也就不同,而这仅靠孩子们的肉眼是不行的,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保驾护航。执教教师通过高新技术制作了声光色耀眼的动态课件,把所谓的亮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等形象地呈现给农村孩子们。其中有两个事先做好的微视频《暗部连起画》和《明暗》,其中运用铅笔皴线产生的深浅色调表现几何体的动态视频,更是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好奇心。课末,教师又通过“互联网+”下载了多幅表现光影变幻的图片让孩子们欣赏,以美育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更多精彩的送教课堂风景,均离不开“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对此,送教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要深刻注重挖掘“互联网+”的多种可能性、延展性和创新性,注重城乡结合的实效性、创新性和长效性,注重所谓副课的高效性、新颖性和创新性,让薄弱学科不再薄弱,让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不再处于边缘地带。 三、课后:可能、延展、创新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深挖“互联网+”中适合于“城乡教育联盟”的更多资料,寻找“+”和“联”之间的对应点、糅合点和创新点,其中对应点要以城乡教育联盟内各校校情、学科教情和学生学情为突破口,找准“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糅合点要以校定教,以学促教,以教研学,构建城乡教育联盟之交流平台,改变过去乡村教师尤其薄弱学科教师单打独斗、被动应付的局面。创新点要以联盟教学、灵活多变,共享共赢为模式,充分調动城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个融信息化、数字化、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教研共同体”,提高所谓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所谓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
仍然以《光影变幻》的教学为例,教学结束后,两个微视频《暗部连起画》和《明暗》发布到了区域联盟微信群中,在家长的督促下,边观看微视频,尝试用铅笔皴线表现黑白灰三个基调,自主完成几何体的明暗表现。如果有表现不到位的现象,让孩子们再次欣赏微视频,真正达到反复临摹、运用熟稔、力求完美的目的。有家长言:“微视频太好了,我的孩子不用跑到城里就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利用互联网,一切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搞定。”“孩子们的绘画完成了,直接可以利用互联网传过去,让老师第一时间批阅,然后第一时间修改。”
因为“互联网+”,很多教学资源都可以“储存在云端”,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一些拓展性资源,包括一些还未完成的半成品资源。当“互联网+”静悄悄地渗入到教育教学中时,城乡联盟究竟是浅层的“握手”,还是深层次的合作、持续的对话、高质量的优势互补,以及大面积的差异性和共享?这一切值得我们深思并想办法行以成之。
四、综合:建立、筛选、构建
进入“互联网+”时代,“城乡教育联盟”的搭建,解决了农村薄弱学科教学资源短缺的短板、教学方法落后的瓶颈,使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互联网+”背景下城乡教育联盟之薄弱学科教学资源,农村薄弱学科教师会用、易用、用好是关键。“互联网+薄弱学科教学”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资源有时使用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即便有瑕疵,也会迎刃而解;有时使用不免会出现水土不服,教学事倍功半的败笔。为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综合薄弱学科教学资源,建立适合本土、本校的教学资源。
就综合薄弱学科教学资源而言,必须要针对性地建立“薄弱学科教学素材积累库”,农村薄弱学科课程教学光依靠教材,依靠送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从送教中、从互联网中、从学情中寻找符合本学科教学目标的素材资源,如,体育课堂可以选取具有乡土气息的投沙包、滚铁环、打陀螺、放风筝、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美术课堂可以选取剪纸、版画、泥塑、皮影等美术教学内容,音乐课可以选取秧歌、唢呐、小曲的艺术活动,这些内容既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又弥补教材不足。其次,筛选“优质课程素材库”。农村薄弱学科对适合本地学情的送教课、乡土资料精挑细选,依靠互联网上传资源,定期更换、更新素材库,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与时俱进,从而提高薄弱学科教学质量。最后,构建“成果展示区”。一堂薄弱学科教学课,一次艺术教育活动课,一次优质送教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定有所思、所感,定有学习收获、成果。如小发明、小制作、科普小论文和电脑作品。这些作品上传到成果展示区,师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就可以把有限课时的学习活动转变成师生无限的知识财富。
只有“互联网+薄弱学科教学”会用、用好。那么,主人就成了新主人,城市的教学资源就会入乡随俗、熠熠生辉;乡村薄弱学科教学就会与时俱进、丰富多彩;乡村的学生就会被动转主动,成为学生课程的主体 。但这一切还需要薄弱学科教师的从容、进取、开拓,有辨别、有提炼。
“互联网+”的城乡联盟教学推动了乡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继续创新应用,将“互联网+”的资源从“人机互动”发展到“人人互动”,充分发挥城市名校、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数字化优质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尤其向乡村薄弱学科教学倾斜,达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还应进一步探索联盟机制,建立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长效机制,健全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远程施教,教育教研、小本研修等的合作机制。最后,我们应尽最大可能为城乡联盟教师提供培训、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不断拓宽教师个体的视野,从而促进联盟学校的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累所谓“副课”高效课堂策略,为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佳颖.精彩,源自于高效的城乡联盟[J].新课程,2019(8):96.
[2]陈艳华.小小QQ群,家校沟通大舞台[J].中小学德育,2015(2):47.
[3]龚明斌.借助“网络学习空间”推进薄弱学科教学教研——中小学“音体美健”教师空间建设与应用初探[J].教育信息技术.2013(6):12.
【关键词】互联网+ 城乡联盟 薄弱学科 高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城乡教育联盟之薄弱学科高效课堂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35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2-0011-02
时下,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所谓“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照本宣科轻与时俱进;重单项灌注轻自主探究;重机械传授轻情境体验,重技能技法轻艺术修养已经成为部分学校的常态和病态。这样的“常态”和“病态”导致的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日趋下滑,艺术素养的整体下降,科学素养的先天不足,课堂的苍白脆弱和教育教学的不知所措。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音体美课堂更是一片“荒凉、支离破碎和不忍目睹”。
怎么办?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城乡教育联盟,或能提高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的确,联盟内的学校结成自由发展共同体,做到学校之间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等方面的互融互通,必然集聚教育群体智慧和办学优势,必然激活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办学模式、教育生态环境等多维度元素,必然充分发挥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办学价值,让农村薄弱学科也迎来生机盎然的教学的春天。而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
一、课前:互学、共研、共享
城乡教育联盟的形式很多:直接送教、网络培训、网络送教。后者无疑更自由、更快捷、更多元。通过电话、短信、QQ、UC视频、陇政钉、定期和不定期相互走访等形式,必将帮助受援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特别是组建城乡教育联盟微信群,QQ群或陇政钉学习群必不可少。一方面课件、教案、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等微视频可以互传;另一方面借助短信、陇政钉、QQ、UC视频等自(多)媒体可以长久地保存。这样的群中,可以一对一,可以一对多,可以多对多,可以层层结对,环环相扶。通过面对面交流、互相回复有意义的教学话题,互相分享成熟的教学经验、经得起推敲的导学案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打破城乡距离、校校界限和时空限制。送教的精彩就来自于课前“互联网+”的互通有无,来自于城乡教师的深情握手,来自于城乡教师的高质量的互学、共研和共享。
就课前备课而言,必须打破传统校际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必须针对送教学校的实际和联盟的本来目的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资源组合的方式。使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建立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互联网+”的教学经验、教研成果的共研和共享,为农村教师尤其农村薄弱学科教师备课提供了更广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教学协作。例如,我们开展音乐和美术远程互动教学时,并非是正规的某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必须根据复式班的特点进行备课。想想,送教课堂中坐着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岁数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能力不同……那么,我们怎能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呢?在这个意义上说,送教导学案应该更加注重学情的预设,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更加注重生成性资源的重组、整合和利用。无论是“每周精选”,还是“智能组卷”,都应该通过“互联网+”这把利器进行调整。
我们从“互联网+”上“拿来一用”的过程中,并非任意下载,不加雕饰。我们坚决摒弃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设计,坚决摒弃那些没有学情预设的课件,坚决摒弃那些拘囿文本而没有拓展的教案;同时,倡导那些灵活、鲜活、朴实、小巧的教学设计,倡导那些立体、多元、厚重、形象的教学设计,倡导那些更加符合农村学生真实学情的教学设计。好在农村学生的真实学情,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开启新的对话和深情的“握手”。
二、课中:高效、便捷、多姿
課前的功夫做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送教的问题。当下的一些所谓城乡联盟活动的送教下乡活动常常在一种尴尬和短视中进行,比如,围绕着“主课”进行“送教”、互动、交流和反馈,而弱势学科无缘高质量的“联盟”,无缘“互联网+”,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强化“音体美(信息技术)”等所谓“副科”在城乡联盟中的主体性作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其精神生命、滋养其人格品性,提高其核心素养。
金秋季节,我们为夹河镇完全小学送去了一节美术课《光影变幻》。由于送教小学教室布局各异,光源不同,由此产生的阴暗效果也就不同,而这仅靠孩子们的肉眼是不行的,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保驾护航。执教教师通过高新技术制作了声光色耀眼的动态课件,把所谓的亮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等形象地呈现给农村孩子们。其中有两个事先做好的微视频《暗部连起画》和《明暗》,其中运用铅笔皴线产生的深浅色调表现几何体的动态视频,更是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好奇心。课末,教师又通过“互联网+”下载了多幅表现光影变幻的图片让孩子们欣赏,以美育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更多精彩的送教课堂风景,均离不开“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对此,送教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要深刻注重挖掘“互联网+”的多种可能性、延展性和创新性,注重城乡结合的实效性、创新性和长效性,注重所谓副课的高效性、新颖性和创新性,让薄弱学科不再薄弱,让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不再处于边缘地带。 三、课后:可能、延展、创新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深挖“互联网+”中适合于“城乡教育联盟”的更多资料,寻找“+”和“联”之间的对应点、糅合点和创新点,其中对应点要以城乡教育联盟内各校校情、学科教情和学生学情为突破口,找准“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糅合点要以校定教,以学促教,以教研学,构建城乡教育联盟之交流平台,改变过去乡村教师尤其薄弱学科教师单打独斗、被动应付的局面。创新点要以联盟教学、灵活多变,共享共赢为模式,充分調动城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个融信息化、数字化、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教研共同体”,提高所谓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所谓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
仍然以《光影变幻》的教学为例,教学结束后,两个微视频《暗部连起画》和《明暗》发布到了区域联盟微信群中,在家长的督促下,边观看微视频,尝试用铅笔皴线表现黑白灰三个基调,自主完成几何体的明暗表现。如果有表现不到位的现象,让孩子们再次欣赏微视频,真正达到反复临摹、运用熟稔、力求完美的目的。有家长言:“微视频太好了,我的孩子不用跑到城里就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利用互联网,一切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搞定。”“孩子们的绘画完成了,直接可以利用互联网传过去,让老师第一时间批阅,然后第一时间修改。”
因为“互联网+”,很多教学资源都可以“储存在云端”,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一些拓展性资源,包括一些还未完成的半成品资源。当“互联网+”静悄悄地渗入到教育教学中时,城乡联盟究竟是浅层的“握手”,还是深层次的合作、持续的对话、高质量的优势互补,以及大面积的差异性和共享?这一切值得我们深思并想办法行以成之。
四、综合:建立、筛选、构建
进入“互联网+”时代,“城乡教育联盟”的搭建,解决了农村薄弱学科教学资源短缺的短板、教学方法落后的瓶颈,使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互联网+”背景下城乡教育联盟之薄弱学科教学资源,农村薄弱学科教师会用、易用、用好是关键。“互联网+薄弱学科教学”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资源有时使用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即便有瑕疵,也会迎刃而解;有时使用不免会出现水土不服,教学事倍功半的败笔。为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综合薄弱学科教学资源,建立适合本土、本校的教学资源。
就综合薄弱学科教学资源而言,必须要针对性地建立“薄弱学科教学素材积累库”,农村薄弱学科课程教学光依靠教材,依靠送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从送教中、从互联网中、从学情中寻找符合本学科教学目标的素材资源,如,体育课堂可以选取具有乡土气息的投沙包、滚铁环、打陀螺、放风筝、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美术课堂可以选取剪纸、版画、泥塑、皮影等美术教学内容,音乐课可以选取秧歌、唢呐、小曲的艺术活动,这些内容既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又弥补教材不足。其次,筛选“优质课程素材库”。农村薄弱学科对适合本地学情的送教课、乡土资料精挑细选,依靠互联网上传资源,定期更换、更新素材库,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与时俱进,从而提高薄弱学科教学质量。最后,构建“成果展示区”。一堂薄弱学科教学课,一次艺术教育活动课,一次优质送教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定有所思、所感,定有学习收获、成果。如小发明、小制作、科普小论文和电脑作品。这些作品上传到成果展示区,师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就可以把有限课时的学习活动转变成师生无限的知识财富。
只有“互联网+薄弱学科教学”会用、用好。那么,主人就成了新主人,城市的教学资源就会入乡随俗、熠熠生辉;乡村薄弱学科教学就会与时俱进、丰富多彩;乡村的学生就会被动转主动,成为学生课程的主体 。但这一切还需要薄弱学科教师的从容、进取、开拓,有辨别、有提炼。
“互联网+”的城乡联盟教学推动了乡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继续创新应用,将“互联网+”的资源从“人机互动”发展到“人人互动”,充分发挥城市名校、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数字化优质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尤其向乡村薄弱学科教学倾斜,达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还应进一步探索联盟机制,建立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长效机制,健全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远程施教,教育教研、小本研修等的合作机制。最后,我们应尽最大可能为城乡联盟教师提供培训、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不断拓宽教师个体的视野,从而促进联盟学校的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累所谓“副课”高效课堂策略,为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佳颖.精彩,源自于高效的城乡联盟[J].新课程,2019(8):96.
[2]陈艳华.小小QQ群,家校沟通大舞台[J].中小学德育,2015(2):47.
[3]龚明斌.借助“网络学习空间”推进薄弱学科教学教研——中小学“音体美健”教师空间建设与应用初探[J].教育信息技术.20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