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百年诺贝尔史上的第一次与流行握手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诺贝尔奖官网公布最新消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唱了《答案在风中飘扬》的美国摇滚乐手鲍勃·迪伦。虽然人们一直将这位伟大的搖滚乐手称为诗人、文学家,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终于给了他一个“官方肯定”。
  巨大争议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巨大争议有: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民谣歌手是否合适?歌词跟文学创作(或者说诗歌)的界线在哪里?在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方面,鲍勃·迪伦与那些久负盛名的世界级作家能否比肩而立?
  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实际上,对诺贝尔奖而言,这并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
  作为“硬奖项”的科学类诺贝尔奖都具有亲民、接地气的一面,作为“较软”奖项的文学奖,在重视文学成就的同时,当然更会考虑作家和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于时代进步的价值和意义。恰恰是在这些方面,鲍勃·迪伦的成就,是其他提名作家难以企及的。鲍勃·迪伦获奖,可以视为诺贝尔奖对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认和加冕。
  解读: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看,争议引发的是关于“流行文化与高雅精英文化”“歌词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界定”等观点的碰撞,并且由此反射出鲍勃·迪伦的成就以及他的音乐、词曲所引发最大限度的社会参与,这可能正是鲍勃迪伦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重大意义。
  这是一种文化潮流
  (来源:外滩教育)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写在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好歌也是一首好诗,诗词本就是用来吟诵歌唱的。但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仅在此。瑞典文学院的那些大佬们,已经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深刻变化,大众和精英的日常文化消费品,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印刷文本,阅读早已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了。
  大众与精英的阅读模式已越来越同一化,各种文本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学或文化经典也已被消解或转化成雅俗共赏的多种“迭代”产品:流行歌曲、动漫游戏、影视形象,甚至推特、脸谱、谷歌、百度、微信、微博、公众号、直播……互联网不断将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个体创意或想象,通过移动终端联结成公众文化消费产品,最终消解了传统以书写文本为中心的知识构建系统。
  思想、文化、创意、美感、生活及生命的意义都可以用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极具个性的方式呈现和联结,边缘随时可变成中心,特殊转眼成为主流。
  解读:就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所评论的:“诺奖给了歌唱,给了灵魂,给了流行”。这个时代是轻的、微的、率真和活泼的,这是时代的选择。所以阅读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引发了大众与精英阅读模式的同一化现象的产生,那么这应该是社会进步推动的“文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决定了我们应该倡导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世界文化潮流。
  (李涵越)
其他文献
夕阳漫不经心走下酒坊,晚风路过陶坛吹散了酒香。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已升起了几缕炊烟。此时小巷深处,总是会响起一个慈爱的声音:“囡囡,回家吃饭啦。”  随着一声脆生生的回答,一个小姑娘不知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新的花衣裳染上了尘土,两个羊角辫也有些凌乱,眉眼弯弯,笑得无邪,蹦跳着向小巷深处跑去。  那个小姑娘正是幼时的我,六岁那年,妈妈因为工作繁忙,把我放在外婆家一段时间。我自然高兴得不得了,逃离了妈
期刊
蓝田玉暖,孔玉生烟,窗外白云缱绻,淡蓝的真心,淡蓝的思绪,淡蓝的感动。  ——题记  天边出现了鱼肚白时,我睁开矇眬的睡眼,起床。  慢慢踱到屋外,厨房的门缝射来一缕亮光,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门口,唯恐打扰了专心致志做饭的妈媽。空气中氤氲着绿豆的香气,挑逗着我的味蕾。  妈妈的额边不时有细汗浸出,她不停地用手拭去。转身拿配料时,瞥见我来了,连忙说:“快去洗漱,我为你熬了绿豆汤,洗完后多喝几碗。”说
期刊
听过《同桌的你》,也看过电影《同桌的你》,闲暇时回忆往事,总会想起同桌的你。算一算我的时间表,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这段黄金时光,我的世界里总是有你的身影,快乐的、无奈的、感动的……都是一串串美好的记忆。  同桌,你让我“恼”。  小学六年,和你坐了六年同桌。第一次见到你,纤纤小小,白白净净,笑起来眉眼弯弯,可爱到无敌。可和你相处久了后,我才发现外表都是骗人的。  你总是不经过我的同意用我的笔和橡
期刊
随一缕清风,我愿意静静地走,静静地等,等候那烂漫的心花,开在素雪皓月之时,开在夜色流转之刻。  水一样的夜色中,走进那条安静的老巷。  人一走进去,心便沉静下来。洁净的青石板沾染了人間烟火,将雪花无声地消融,便有了“满地花阴风弄影,一巷青衣月窥人”的美丽。我放轻脚步,心花悄然而绽。一家家关紧的门扉,关的是喧嚣,关不住的是情意。安静漫步之中,我看见万家隐藏的灯火,品味出些柴米油盐的平凡,感受到平淡生
期刊
“和、静、怡、真”四个字,不仅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四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应该是当今社会和谐的愿景,人们言语行为的规范。请你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为素材,从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文题中必须含有你所选定的字。如:“家和万事兴”“一个宁静的午后”“心旷神怡的小木屋”“人间自有真情在”等。(以上四题不得选用)②行文符合自选文体的一般特征。③
期刊
(来源:南国早报)一群孩童,在老师带领下,穿着汉服,跪坐孔子像前,诵读《弟子规》……这是在少儿国学班常见的一幕。近年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越来越多的父母将孩子送进国学班,希望他们在传统经典熏陶下修身养性。但鱼龙混杂的市场里,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作坊式国学班遍地开花。少儿国学班究竟是教授传统文化的研习之地,还是无资质、有安全隐患的黑培训班?  乱象1:作坊式学堂,没有办学资质  记者在采访中
期刊
翻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忽然觉得它多少有些类似于今天教育杂志上流行的那种“课堂实录”。  从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来看,老师定一课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不加任何“答题要求”“注意事项”之类的限制,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各言其志”,正是为了让弟子们无所顾忌地去畅谈理想,勾画人生。看来,孔子绝不是一架只管埋头教书、不问学生前途的教学机器。  再看授课方式,这节“课”颇有些今天中外教育界时兴
期刊
(来源:中国新闻网)铺开宣纸,手握毛笔,饱蘸浓墨,一撇一捺写下庄严的“人”字。2016年9月9日,在广西南宁市碧翠园学校内,35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人生的第一场礼仪课——开笔礼。  校长蒙谊强介绍,该校是一所建校仅4年的公办学校,以国学传统立校,提出了“人格教育、志向教育、智慧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孝悌礼乐诚信”的具体行动,营造“礼敬静净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南宁市碧翠园学校副
期刊
【病文展示】  混淆的黑与白  黑色与白色是人们最常见的两种自然色彩之一,但这两种色彩也最容易混淆。它们本来没有交汇点,而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却难以分清黑白。难怪歌中有道:“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用黑与白来指代社会的两面,很新颖,但是语言比较平淡。)  黑与白的混淆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说到底,终究是一个“病”字。(入题较快。)  说到黑与白的混淆,人们不会忘记那指鹿为马的故事。一天
期刊
绿茸茸的青苔爬上了巷道的墙角,清晨的水气,笼罩着这条窄窄的小巷。  巷道中间是一个卖锅盔的师傅,他身旁放着一个黝黑的锅炉。师傅的手艺那可是一绝,做出的锅盔引得人们接踵而至。  一揪一搓一揉一擀,再撒上青绿的葱花,那葱的绿和面的白可真是相宜!再把面团一叠,用擀面杖从中间向两旁擀去,刷上一层甜腻的糖浆,撒上多多的芝麻。两边厚而中间略薄的饼可真像一条小船。  师傅把面饼轻轻贴在锅炉内壁,锅炉的烟升腾,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