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中的原型及其内涵阐发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梁祝传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是由几个省共同申报的。作为梁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浙江,以其具有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成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梁祝文化在浙东文化中处处可窥见其缘起,本文对梁祝传说中的浙东文化原型做了梳理,对梁祝文化内涵结合浙东地域文化进行阐述。本文以宁波镇海地区的梁祝下凡(挖花调)为主要文本进行人类学的原型分析。通过梁祝故事构建经验追溯出其原型,揭示经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梁祝文化 浙东文化 原型 内涵
  梁祝传说是浙东民间流传最为普遍的民间传说,现以音乐、戏剧、电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际上,梁祝传说的流传时间比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要早得多。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的九龙墟有梁山伯庙。梁山伯庙又称义忠王庙、梁圣君庙,梁祝墓即在其庙西侧,地处四明山脉,余姚江畔。据文献记载,“安帝时,刘裕奏封义忠王,令有司立庙”。这是关于梁山伯庙的最早记载,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宋代李茂诚撰写《义忠王庙记》时,庙已明白无误存在,距今八百余年。其后屡经修葺,历经兴废。1985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址两侧修复和兴建了墓道、小庙和夫妻桥。1994年始,当地政府以梁祝墓、梁祝庙为中心修建了瞻仰和崇信梁祝生死恋情的爱情园地。
  一、梁祝传说中的原型:苦——出生入化
  关于梁祝传说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流传,这正可见该传说的流传范围之广,地方色彩之鲜明。本文以流传于宁波镇海地区的梁祝下凡(挖花调)为主要文本进行人类学的原型分析。
  在梁祝传说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爱情故事,化蝶是这个故事的高潮。此外,女扮男装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节。如果我们深入以观,就可以发现,这个古老的传说,实际上蕴含了浙东人千百年来共同的生活原型。
  (一)苦 在梁祝传说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人生之苦,这种苦又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如右图:
  图中苦谛即为《增壹阿含经·四谛品》中的“苦谛”,而梁祝传说可以印证人生之苦谛。a
  在上述歌谣中,梁祝本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互相爱慕,但天上怎可动凡心?这是第一重苦,天上的苦。因此他们二人被“发落红尘做凡人”。既然是发落下来的,“做凡人”就是一种惩罚,就是“苦”差。此即生苦。梁山伯求婚不成,得病不治,而祝英台更有相思病之苦。梁祝之父母是老苦。梁祝皆死,为死苦。长亭相送、生死相隔是恩爱别,而祝英台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嫁给马文才是怨憎会。梁祝本是天上金童玉女,欲恩爱而不可得,只好下凡为人;祝英台是女身,不得已扮男装到余杭读书,求嫁梁山伯而不可得;虽然日同书房夜同床,但总是也没有做成一天夫妻;而梁山伯后来求婚不成等,都是“欲不得”之苦,此外,马文才亦受该苦。而传说中诸人,皆在忧悲恼中,无人可以解脱。
  梁祝传说浸透了人生之苦,因此才可以在历代百姓中得到共鸣。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添加了新的内容,人生八苦逐渐完备,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苦谛”原型。
  梁祝传说表面上象征了伟大的爱情,而这爱情实在是苦而不是甜蜜,这背后的实质乃是一“苦”字,这和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等爱情传说根本不同,是浙东地区特有的文化类型。
  (二)出生——入化 对于人生之苦,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得不到解脱,因此,人们总是会通过各种文艺方式进行解脱,梁祝传说也不例外,其方式有两种,如右图:
  出生、入化是人生的两头,出生是向外,入化是向内,这是对人生之苦的解脱。出生是入世间,入化是出世间。
  祝英台为女儿身,在家里是无能为力的,只好走出去,出去就碰上了梁山伯,志同道合,感情日笃。梁山伯家贫,也是要到外面去求取功名。梁祝二人只有走出去才能团聚,才能有快乐,有生趣。
  而梁祝一旦各自回家,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出则生,入则化。最后,祝英台“投入”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双双化蝶,完成生前心愿,也了却观众的心愿。化蝶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安慰,是人生之苦得不到实际解决之后的一种精神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说,化蝶也是一种新的“出生”。
  因为人生有苦,所以才要走出去求生,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求得一条生路,这是生命与外部世界交换能量;入化是指人们的一种理想,人化物,得到解脱;或者物也可以化为人,这是生命向内收敛。同时,入化也意味着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家,如此,则出生与入化是一个整体生命,入世、出世可以相通。
  (三)人生三角,爱欲几何 合而观之,上述两个原型可以综合成以爱欲为中心的人生三角。人生为何有八种苦?《增壹阿含经·四谛品》云:“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以梁祝传说而言,因为爱欲而下凡,又因为爱欲而饱受人生之苦,最后双双化蝶,还是在爱欲之中。该传说流传到现在,已成为“爱情”的标志,可以说,梁祝始终就在爱欲中轮回,诚所谓人生三角,爱欲几何。如下图:
  在上图中,苦是指人生之苦,因为“苦”,所以才要走出去求生,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求得一條生路。“入化”是指人们在生之路以后,生发的一种理想,人化物,得到解脱;或者物也可以化为人。同时,“入化”也意味着以另一种方式回家,造福家乡。从总体来看,苦是人生本身,出生、入化可以返回到苦,但也消化掉人生之苦,因此,苦、出生和入化彼此息息相通,是生命的不断循环过程。出生是生命的打开状态,入化是生命的回归状态。这个原型在浙东古代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中一再显现。   在梁祝传说的结尾,梁祝二人并没有重返天庭,只是化作了大自然中一对双宿双飞的蝴蝶。可以说,梁祝传说的着眼点始终在人间,始终在爱欲。在人世间,爱欲是不尽的,也是无须尽的,这就突破了“四谛”说,也是中国民间的丰厚与伟大。
  《易·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在这里,“致用”“利用安身”是“出生”“以崇德”为目标;而“穷神知化”是“入化”,是德盛之业。“致用”“利用安身”以安人、安天下为目标,这些又都以达到提高自他的道德境界(崇德)为究竟。就人生问题而言,这就是最圆满的境地,不可能提出更高的理想了(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但是,都以“穷神知化”为极。b
  二、关于原型内涵的再阐发
  (一)苦 关于人生之苦,在浙东民间故事、歌谣中也有大量反映。浙东有海滨、山区、平原,民间故事歌谣中反映渔民、山民、农民的生活都很苦。
  北仑区有一首《大榭岛民谣》 流传,这样写道:“海山老婆苦,头戴手巾布,脚踏黄泥涂,吃点番薯糊。撑船落海怕风暴,长工忙月怕病倒。有点积落怕强盗,走投无路把饭讨。大榭岛上谗头滩,过海隔洋吃冷饭,囡生千千万,勿嫁谗头滩。山连山,湾里湾,小榭笃底苦竹湾,苦竹根头出苦笋,有了早餐呒夜饭。”
  这是渔民之苦,山民的苦以一首余姚民谣《最苦四明岗》为代表:“天下十八省,最苦四明岗。芦柴根头磨磨当口粮,毛豆芋艿啃啃喉咙痒。草子垫锅底,清水当油汤。过得清明怕夏至,三伏天里愁落霜。看看上,眼珠嵌勒窝里厢;看看下,脚梗像根灯添棒。”
  在象山流转着一首《打花鼓》,歌词唱道:“宁波府里要出王,出王兆头九年荒。三年水荒还有高田稻,三年旱荒还有落珑田,三年蝗虫并九年。大户有田卖田庄,小户有儿卖儿郎,只有红蛛呒有田庄卖,呒有儿郎卖,肩背花鼓走四方,走过天下十三省。手拿鼓柴长又长,哥敲锣,妹敲鼓,一打打到爵溪渡。爵溪寿头光棍会介多,单想我红妹做老婆,红妹偏偏有主顾,红绿丝线要买半斤多。”(演唱者:王定林。采录者:干理根。流传于象山)c
  人生之苦,在上述民谣中得到了充分显现。这个“苦”字是浙东民间一种深厚的人生底蕴,一直可以上溯到大禹和墨子。禹墨对浙东文化的影响深远,大禹陵现在浙东绍兴,是禹墨文化的关键穴位。大禹治水,非常艰苦,但最后终于成功。墨子勤俭,苦节,能踏实苦干,他的根在大禹。鲁迅就是禹墨的现代传人d,他就非常欣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把这四类人称为“民族的脊梁”,他们实在就是“苦”人。唯其能吃苦,能苦干,才能为他人谋幸福,崇德安身。
  (二)出生 只有走出去,才能走出一条生路,“出生”就是“出苦”。近现代非常著名的宁波民谣《小白菜》这样唱道:“小白菜,嫩艾艾,老公出门到上海;上海末事带回来,邻舍隔壁分眼开。小白菜,嫩艾艾,老公出门到上海;十元廿元带进来,介好老公阿里来?”
  还有一首《莫难熬》:“阿毛嫂,莫难熬;阿毛哥,信带到。初一勿到初二到,初三夜里准定到!”
  歌中的阿毛哥也是在上海谋生的宁波人。近代宁波人走出去,成就了半个上海。在上文《打花鼓》中,因为家乡饥荒,只好“肩背花鼓走四方,走过天下十三省”。浙东人走出去求生的性格传统非常鲜明,一直延续到今。近代宁波帮商人就是如此,他们走出去做出了一番大事业,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中华民族首先是向生命处用心,然而,生的意义在于厚生以养民,自苦利他。浙东人乃至中华民族造福乡梓的观念很强,许多商人在外生财以后(利用),都会回到家乡办理教育、慈善等公共事业,是为“正德”。
  (三)入化 “化”,即“大化”,是指天地萬物,即世间或宇宙。“入化”是生命的回归状态。一出一入,一生一化,生命于此交换能量,然后化作万物,回归天地,“与天地合其德”,乃是德之盛者。
  在宁海长街蛏子的传说中,有一个讨饭人在附近的渔村乞讨。这个人日里讨饭,夜里睡在土地堂,一住十年,大家以为他是神圣。有一天,他生病了,快要死了,大家都去看望。讨饭人说他感谢大家十年来待他的好处,说死后一定报答大家。讨饭人死了,人们用一领新席子卷起他的尸体,抛进村前的大海。潮水退了,海滩上却排满了小小的“卷席筒”:外面包着薄薄月牙样子的硬壳,里裹一身的白肉;壳子的一头露出两根管子,真像两条小腿,另一头露出一个舌头。这种东西,人们从未见过,大家认定是讨饭人变的。讨饭人是神圣的化身,大家就把这东西叫“圣”。后来到了读书人的手里便写成“蛏”。e
  在象山港的传说中,鲁山、月岭是夫妻,因生活所需,鲁山去海上打鱼。有一次,遇上了风暴,月岭望夫不归,就化石成岭,为月岭,逼退海水五十里,形成象山港;鲁山和他的船沉入海底,化作覆船山,月岭和覆船山长年累月相对相望,成了象山港衅一段天话。f
  人化成生物,或者化作石山,这样的传说,在浙东民间屡见不鲜,故事各有不同,精神则一,都是从人类“化入”自然。“入化”实际上就是人的回归,是人类社会“苦”的解脱。梁祝化蝶来自庄周梦蝶,那是物化。化蝶之前,祝英台投入梁山伯的墓中,生死合一,如此才能“入化”,化蝶实际上就是从人到蝶的生命状态的转换,生命最终归于大化之中,得以永生。
  a 《四阿含经》单品小品在东汉末年已经流传到中土,东晋初年,由僧道安主持翻译了《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但道安未竟全功,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道安圆寂。安帝乃武帝子,封庙之事当在《增壹阿含经》进入中国之后。b 郭元兴: 《莲花生大师的生平及其学说渊源略考》,中国佛学院1986年,第38—41页。
  c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http://202.107.212.152/ fwzw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其他文献
摘 要:孤独作为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也是曹文轩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曹文轩小说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些孤独少年的形象,并通过这些少年孤独时所选择的不同面对方式,表现孤独是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少年只有在孤独的历练中才能收获成长与蜕变。研究曹文轩小说的孤独意识,对理解曹文轩小说的教育意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曹文轩 小说创作 孤独意识  曹文轩小说通过一些真实而哀伤瞬间的描写,表
摘 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描写婚姻问题的典型。《傲慢与偏见》 中共有四组典型且具有区别的婚姻,它们代表着两种对立的婚姻模式,即单一追求型婚姻和复合追求型婚姻。简·奥斯丁通过这四组婚姻模式,表达出了她对于婚姻的态度和看法。她认为,男女青年在对待婚姻问题时一定要有审慎的态度;同时,物质和精神上的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两点都具备,双方才能获得完满的婚
摘 要: 《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是江西诗人殷红时隔二十年于诗坛复出后的一部力作。这部诗集以代表光亮和阴影的艺术象征分别构成了诗歌世界的经线和纬线,以诗人对生命困境的诠释和出路探索为梭,编织了一个以诗意栖居的方式实现光亮对阴影的超越,展开对光明不懈追求的诗歌世界。  关键词:殷红 《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 生命困境  《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是江西诗人殷红时隔二十年于诗坛复出后的一部力作。正如诗人
摘 要:《词曲概》是《艺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间词话》问世前最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中国古代便有“词为小道”“胡夷里巷之曲”的说法。刘熙载在《词曲概》中是将其视为与诗、书、赋一样的正统文学范畴,词曲的正统文学特性在书中有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词曲概》 正统文学 道德观念  刘熙载,字融斋,清末著名学者,一生以治经学为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著述丰富,《艺概》是其文艺批评的专著,其中
摘 要:曹文轩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儿童小说家,他所创造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由《草房子》《红瓦》和《根鸟》组成的长篇三部曲,在国内外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更关注儿童成长的精神内核,并且其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都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了极高的阅读享受,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曹文轩先生儿童文学的创作进行浅要的分析和探
摘 要:鲁迅在《示众》里刻画了某一大街上的一群看客形象,他们性情呆滞冷漠,却以让人讶异的热衷和执着自觉地维护着“看”与“被看”构成的规训秩序,争抢着附着在“看”上的“权力”。鲁迅对示众场景的白描,揭示的是“看客们”在“看”的控制下,丧失正常表达交流的能力和诉求,丧失生命意识的悲剧。  关键词:《示众》 “互看”的权力秩序 交流机制 生命意识  在《示众》这篇小说中,鲁迅选取发生在庸常生活中的一条大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创办私学时首次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被我国历朝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发展与完善,至今仍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于古于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 孔子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论。顾名思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来看就是根据不
摘 要: 乔吉的杂剧《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韩飞卿是一个经典的风流才子形象,柳眉儿是温婉可人又多情的小姐,王府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贺知章是知心的朋友。  关键词:《金钱记》 人物形象 乔吉  乔吉编写有十一种杂剧,其中《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被明人收入一些杂剧选本,得以传世。《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写风流才子韩飞
胡同外,交通繁忙,人声鼎沸,充满着现代和繁华的气息。   胡同里,幽深静谧,晨曦若现,氤氲着历史与文化的香味。   胡同,是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迎接游客的地方,时不时徘徊着三轮车的铃铛声。一些不愿离开胡同,不愿抛弃老北京文化的人们坚持蹬着三轮车,带领游客们领略北京胡同旖旎的风景。“这儿是鲁迅故居,我跟您讲,原来这一片可是……”蹬车的人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向游客们讲述着令人神往的往事
摘 要: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入手,分析了梦产生的机制,并从梦的工作机制和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梦的解析》 认知特征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产生和梦的工作并不是盲目、非理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和思考性。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欲望,这个欲望需要通过凝缩、润饰等伪装方式实现。它可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