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停”“走”看《紫藤萝瀑布》的系统性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碎片化现象,不少教师对文本系统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系统性不仅表现出一篇文本的结构特质,也折射出文本的思维逻辑,对于学生系统建构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从停停走走间看《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系统性。
  一、文本结构的系统性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本体系,在结构上表现出相对的完整性,把握一篇文章结构的系统性,对于提高学生文本结构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師应基于文本结构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构的纽带,让学生凭借这个纽带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
  《紫藤萝瀑布》一文,在文本结构上表现出显性的系统性,非常直观,显而易见。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一句独立成段,文章结尾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尾,在停走间显现出文本结构的系统性。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是最为常见的结构方式。
  然而,作者在运用首尾呼应这种系统化结构时,又能够工于匠心。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借助“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禁陷入思考,“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同时,作者又借助“不由得”加深这种悬念,到底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我”停住了脚步,让读者对文本生发出强烈的期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文本;文章末尾,又围绕多个点进行呼应,先用“不觉”呼应“不由得”,两种行为都是“我”情不自禁的行动,可见,“我”的触动之大,感受之深;然后,运用“停住”和“加快”进行呼应,在停走间,让读者的疑惑得到解答,并感受到“我”从“所见”到“所为”的心灵经历。
  当然,首尾呼应仅仅是文本结构系统性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结构系统性时,应抓住文本结构特质,不能陷入程式化,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文本结构系统性,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二、行文思路的系统性
  在文本结构系统性背后,潜藏着作者极其严谨的思路。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行文思路的系统性,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言语表面,深入到文本内涵,感受作者行文思路的系统性,进而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或者传递的人生感悟。行文思路尽管具有隐性特征,但并不是没有蛛丝马迹,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印记。
  《紫藤萝瀑布》一文,行文思路的系统性和结构的系统性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开头“停住了脚步”让人心生悬念,为什么停住了脚步?文章第二段,作者很快给出了答案:“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显然,作者是被眼前盛开的藤萝所吸引,进而将读者的眼光引向紫藤萝,极尽文笔去表现“所见”。然而,让“我”“不由得”停住脚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这棵紫藤萝,还因为“我”和紫藤萝的特殊境遇。这样,文本又从“所见”转向“所忆”,自然地将眼前这棵紫藤萝和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棵紫藤萝进行比较。
  从“所见”到“所忆”使文本时空得到了有效的扩展,时间上,从“眼前”回溯到“十多年前”,空间也发生了较大跨度的穿越。在时空穿越中,作者的思考也不断走向深入,让文本进入“所思”“所悟”,“我”从眼前的这棵紫藤萝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口的那棵紫藤萝,从紫藤萝想到了“我”,进而从个体生命想到“生命的长河”。
  从“停住了脚步”到“加快了脚步”,正是“我”经历了“所见”到“所忆”“所思”的心路历程,心路历程又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花到人,从个体到群体,行文思路严谨,让读者在停走间感受到“我”的心理变化,“我”的情感经历的复杂的过程,进而获得生命的感悟,并将感悟转变为实践。学生在把握行文思路系统性过程中,心灵和情感也受到了触动。
  三、客体主体的系统性
  文章是有感而发的产物,“感”建立在主体和客体互动的基础上,是客体引起了主体的情感或心灵上的感触,从而驱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因此,教师应基于作者主体和写作客体之间的系统性,让学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起关联的通道,捕捉文本传递的情感或者中心思想,这样才能使文本解读做到自然而然,进而让创作主体和读者之间产生深刻的共鸣。
  《紫藤萝瀑布》一文,“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客观对象带给“我”震撼,进而引起“我”的所忆与所思。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为了达到有机的关联,作者借助“香气”在现实和回忆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了通道。“我”正是在“香气”营造的意境中,感官上形成“联通”,借助通感引发了创作主体深刻的感悟。最后,这种感悟再借助“加快了脚步”的行动得到较好的释放。
  因此,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观照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系统性,抓住引起主体和客体之间共鸣点,并引导学生抓住主客体之间的“通道”,从而让学生从客体走向主体,捕捉作者潜隐在文本中的主题思想。
  四、写景散文的系统性
  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文体意识相对淡薄,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强化文体意识,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系统性。不同文体特点不同,教师应基于文体个性化特质,并抓住文本个性化特质,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系统性,在阅读文本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类散文,写景散文的一般立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借景抒情,一种是托物言志。显然,《紫藤萝瀑布》属于后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基于写景散文系统性,引导学生吃透写景。文章写景借助“停住了脚步”引入,先从整体上写景,让读者感受到紫藤萝瀑布之“盛”,进而,从整体走向局部,从“一片”到“一串”,再到“一穗”,再到一朵,逐步聚焦,层层深入,其目的是为感悟铺垫。最后,再借助“芳香”在“物”和“志”之间建立起通道。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境遇相同,但作为创作主体的“我”又远远高于自然之“物”,在获得感悟基础上,将所思、所悟逐步转变为“加快了脚步”的实践行动,文本达到了高潮,写景散文也达到预期的目标。
  抓住了写景散文的系统性,学生就形成了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从“景”“物”入手,再凭借作者笔下的“景物”特质,把握景物背后承载的深刻思想,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就生成了。
  总之,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写作文本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基于文本创作生态,形成较为严谨的系统性,抓住了文本系统性进行解读,有助于引领学生触类旁通,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当然,不同文本系统性表征不同,“停”“走”只是一个个例。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不论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行为习惯都受到了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教育行业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和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师生互动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學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一味讲授的主体,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将这些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分析】   《溜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小说与以往小说不同,是一篇笔记小说,继承的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寥寥几笔,形神毕现。小说的情节比较平淡,讲述了我国西南地区一群马帮汉子在奇险的怒江上溜索的经历,进而赞扬了马帮汉子们勇于挑战、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情节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却颇为丰富,最大特点是简洁明快,干净洗练,有中国古典小说的凝练含蓄
【课前说梦】在正式讲解梦境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梦?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便是要求同学们学会如何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从而探究诗人内心真实情感,及其情感变化的脉络。   【教学实录】师:前面我们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实就是诗人李白的一个梦,根据课下注释我们知道,李白活了多久呢?   生:61年!   师:作者如果每天都做梦,那么61年间,作者做了多少梦?   生:哈哈
时下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尤其对整本书的阅读有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随着高中语文课标的修订,语文核心素养备受关注,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是“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列为十八个任务群中的第一个,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凸显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在推进阅读的过程中,“条件上不可读,思想上不想读,方法上不会读”等问题普遍存在,
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成为名言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文本多元解读的意义,也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经典地位的确立,更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成为某种意义的代表。在一千个视角当中,选择哈姆莱特的“困境”作为切入口,不仅可以解析出一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解析出个体背后的社会意义。   个体与社会并不总是协调的,相反,两者之间常常充满张力。这种张力可以演绎成多种形态,而不同的形态往往就对应着不同的
问题情境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其突破了约束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人本观念贯彻到了语文课堂中,开拓了高中生思维发展空间,为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增强夯实了基础。因此,面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中高中生问题意识淡薄、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探究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路径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情境模式的内涵界定   问题情境模式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情境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引导学生默默诵读、思考课文的内容,很少组织学生展开口语交流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将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促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若教师能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出各种口语交际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分析人物形象,各抒己见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
PBL教学法也叫项目化学习,指的是以项目为依托,要求学生能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基于情境的合作探索,并将思考付诸于实践,从而产生相应的学习成果。在PBL教学法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一步步得到了提升。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立了名著导读的环节,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展开专题探究,这比较适合PBL教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阅读计划,并结合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
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不知”作为求学的第一步,《三字经》也将“明句读”视为“训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句读”也是重要的学习与考察内容.rn句读,除了句间的“加标点”外,也包括句中的小停顿.近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常有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对一些带有显性标记的句型,其停顿位置容易确定,如句首有发语词,则其后要停顿:“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或者句首有表假设等的连词,其后要停顿:“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还有一
期刊
教材《“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中薛勤对于陈蕃最后的反问“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可谓直击要害,却又婉转有余,薛勤并没有说明“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到底存在的什么逻辑关系,也没有去对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但是最后却使得陈蕃陷入沉思,巧妙地说服了对方。可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表面来看,“扫一室”与“扫天下”本身并不存在着确切的逻辑关系,但是从“一室”与“天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