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层建筑施工比较复杂,而且工期较长,因此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很高。本文首先概述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提高施工技术的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分析,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进步突飞猛进,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高层建筑施工量越来越多,层数也越来越高。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要求很高,如何把握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如何提高施工技术,就成为相关单位和研究人员重视的话题。
二、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工程量很大,而且技术含量较高,而且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强度很大,因为高层建筑地基负荷量大,其承受力是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安全,如果承受力超负荷,地基承载力则无法满足高层建筑的负荷。高层建筑必须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地基符合高层建筑物设计;第二,地基尽可能在大气层能够影响的深度一下。实践证明,建筑施工和地基强度关系十分紧密,建筑物高度越高,其地基强度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来说,地基不仅面积要大而且要保证深度,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施工中结构抗浮等问题。高层建筑一般为混合型结构,功能复杂,这就使高层建筑施工工期短而且结构性能较好。
2.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搞成建筑质量和安全,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谨慎对待问题,施工中技术难度较大、设计复杂的工程,需要重视设计图纸,仔细研究和会审设计图纸,保证设计中没有差错,保证施工人员能够便于理解图纸,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施工过程中,设备安装人员、质量监督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参加会审,而且高层建筑工程量很大且结构复杂,因此要求材料选择、运输、人员管理和安全措施工作都要相互协调进行。
三、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施工测量技术要点分析
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数多、高度高,因此对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精度要求很高,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制定测量方案,建立高效的高层建筑施工控制网,及时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映射到建筑层面上,通过轴线做柱列线等细部的放样,方便钢筋绑扎和浇筑砼用。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侧脸采用内外控法结合的方式,使用外控法测量时,每隔基层就需要进行内控法测量,以达到降低偏差提高精准度的目的。而使用内控法测量时,多采取激光铅垂仪的方法,还要在首层面层做好平面控制,选择四个适合的位置作为控制点,对上升的各楼层浇筑时,要在对应位置预留200mm*200mm的方孔,保证激光束能够垂直通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的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还要经过符合和校对,一定要保证精准性。
2.钢筋工程要点分析
钢筋结构进入场内时,为了保证钢筋质量符合标准,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方法多为力学性能检测,包括对钢筋品种、级别、数量和规格的审核,必须符合要求并满足设计需求,才可以进入场地进行施工,墙柱筋位置要全扣绑扎,不能出现漏绑情况,墙体钢筋可以对面绑扎,保证美观,钢筋绑扎带的长度、搭接和锚固长度要符合施工图纸要求。钢筋除了搭接绑扎之外还需要机械连接及焊接,直径在20毫米以上的钢筋,一般使用直螺纹连接方法,要求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钢筋的锚固需要通过钢筋直径、牌号、接头形式和焊接位置进行确定,并选择适合的焊接工艺及焊条,其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钢筋的制作和加工最好在现场完成,钢筋安装的偏差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通常来说,任何建筑工程中,HRB400一下的纵向手拉钢筋末端都要采取机械锚固,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也要符合标准,通常标准为大于钢筋直径。墙、板一级侧壁的钢筋分布,保护层一般为十毫米,在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前,需要对隐蔽钢筋验收。
3.预应力技术要点分析
我国近几年发展其一种新型建筑施工技术,也就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和传统钢筋混凝土技术相比,具有几大特点:对刚度、抗裂度要求高;混凝土横截面面积小、体积小;综合效益及经济效益较好。也是因为预应力技术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也广泛应用与各大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技术能够满足普通建筑需求,同时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要求也同样满足,并且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其优势更为显著。其中,后张无粘结的预应力技术发展非常快,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4.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原材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合理选择及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混凝土抗裂能力,,具体说就是需要保证混凝土绝热温较小、极限拉伸变形能力较大、抗拉强度大、热强比小、自生体积变形最好保证微膨胀、线胀系数小。
(二)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选择适当的施工措施以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方式一般按照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连续逐层推移、斜面分层、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每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都要保证上一层混凝土覆盖,上下层浇筑建个不能高于初凝时间,以避免出现冷缝。到场的所有混凝土都要进行温度、坍落度和易性的检测,如果存在分层、离析或泌水等情况坚决退场。并且到场的混凝土温度要在25摄氏度以内,入模温度在30摄氏度以内。
(三)混凝土振捣方式
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而且斜坡摊铺很长,振捣过程从坡顶、坡脚同时向中间振捣,振捣棒插入浇层深度要在50毫米到100毫米之间,每层之间都不能有混凝土缝,振捣器插点的排列要均匀,插棒要按照规律排列,一般采取行列式或交错式移动,但是不能两种范式混用,否则容易造成漏振。没个插点的振捣时间要控制好,时间过短振捣不实,时间太长混凝土容易发生离析。通常情况,振捣时间是根据混凝土表面呈现水平且不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浮出灰浆为标准。
(四)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进行养护,首先将混凝土表面压平,撒水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夜间要覆盖严实,中午气温高需要揭开保温材料进行散热。混凝土浇筑后的12小时内,不允许有人踩踏,浇筑后的24小时内,除测温设备和覆盖材料外,其他人不可踩踏。在达到强度要求,而且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小于20摄氏度时可以拆除。
四、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提升
(一)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有效分析、应用和研究,就需要对人才的培养和发现,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保证施工技术人员掌握新技术,从而促进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新技术的推广
推广新技术是实现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积极推广和引进新技术的应用。任何工程都要以理论为基础,所以我们需要在案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施工技术理论,对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理论进行探讨和完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新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水平提升。
(三)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需要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强大的模拟能力和计算分析能力,提高模拟测试的数据准确性。同时,技术人员还能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新技术进行模拟、观测和解决。
五、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市民对住房的需求,对高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高层建筑因为工期长、施工复杂,所以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很高。上述对高层建筑施工要点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有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鹏飞 高层建筑施工技術要点分析 山西建筑 2012
[2]李安坠 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的高层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分析,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进步突飞猛进,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高层建筑施工量越来越多,层数也越来越高。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要求很高,如何把握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如何提高施工技术,就成为相关单位和研究人员重视的话题。
二、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工程量很大,而且技术含量较高,而且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强度很大,因为高层建筑地基负荷量大,其承受力是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安全,如果承受力超负荷,地基承载力则无法满足高层建筑的负荷。高层建筑必须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地基符合高层建筑物设计;第二,地基尽可能在大气层能够影响的深度一下。实践证明,建筑施工和地基强度关系十分紧密,建筑物高度越高,其地基强度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来说,地基不仅面积要大而且要保证深度,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施工中结构抗浮等问题。高层建筑一般为混合型结构,功能复杂,这就使高层建筑施工工期短而且结构性能较好。
2.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搞成建筑质量和安全,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谨慎对待问题,施工中技术难度较大、设计复杂的工程,需要重视设计图纸,仔细研究和会审设计图纸,保证设计中没有差错,保证施工人员能够便于理解图纸,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施工过程中,设备安装人员、质量监督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参加会审,而且高层建筑工程量很大且结构复杂,因此要求材料选择、运输、人员管理和安全措施工作都要相互协调进行。
三、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施工测量技术要点分析
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数多、高度高,因此对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精度要求很高,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制定测量方案,建立高效的高层建筑施工控制网,及时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映射到建筑层面上,通过轴线做柱列线等细部的放样,方便钢筋绑扎和浇筑砼用。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侧脸采用内外控法结合的方式,使用外控法测量时,每隔基层就需要进行内控法测量,以达到降低偏差提高精准度的目的。而使用内控法测量时,多采取激光铅垂仪的方法,还要在首层面层做好平面控制,选择四个适合的位置作为控制点,对上升的各楼层浇筑时,要在对应位置预留200mm*200mm的方孔,保证激光束能够垂直通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的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还要经过符合和校对,一定要保证精准性。
2.钢筋工程要点分析
钢筋结构进入场内时,为了保证钢筋质量符合标准,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方法多为力学性能检测,包括对钢筋品种、级别、数量和规格的审核,必须符合要求并满足设计需求,才可以进入场地进行施工,墙柱筋位置要全扣绑扎,不能出现漏绑情况,墙体钢筋可以对面绑扎,保证美观,钢筋绑扎带的长度、搭接和锚固长度要符合施工图纸要求。钢筋除了搭接绑扎之外还需要机械连接及焊接,直径在20毫米以上的钢筋,一般使用直螺纹连接方法,要求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钢筋的锚固需要通过钢筋直径、牌号、接头形式和焊接位置进行确定,并选择适合的焊接工艺及焊条,其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钢筋的制作和加工最好在现场完成,钢筋安装的偏差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通常来说,任何建筑工程中,HRB400一下的纵向手拉钢筋末端都要采取机械锚固,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也要符合标准,通常标准为大于钢筋直径。墙、板一级侧壁的钢筋分布,保护层一般为十毫米,在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前,需要对隐蔽钢筋验收。
3.预应力技术要点分析
我国近几年发展其一种新型建筑施工技术,也就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和传统钢筋混凝土技术相比,具有几大特点:对刚度、抗裂度要求高;混凝土横截面面积小、体积小;综合效益及经济效益较好。也是因为预应力技术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也广泛应用与各大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技术能够满足普通建筑需求,同时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要求也同样满足,并且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其优势更为显著。其中,后张无粘结的预应力技术发展非常快,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4.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原材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合理选择及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混凝土抗裂能力,,具体说就是需要保证混凝土绝热温较小、极限拉伸变形能力较大、抗拉强度大、热强比小、自生体积变形最好保证微膨胀、线胀系数小。
(二)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选择适当的施工措施以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方式一般按照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连续逐层推移、斜面分层、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每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都要保证上一层混凝土覆盖,上下层浇筑建个不能高于初凝时间,以避免出现冷缝。到场的所有混凝土都要进行温度、坍落度和易性的检测,如果存在分层、离析或泌水等情况坚决退场。并且到场的混凝土温度要在25摄氏度以内,入模温度在30摄氏度以内。
(三)混凝土振捣方式
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而且斜坡摊铺很长,振捣过程从坡顶、坡脚同时向中间振捣,振捣棒插入浇层深度要在50毫米到100毫米之间,每层之间都不能有混凝土缝,振捣器插点的排列要均匀,插棒要按照规律排列,一般采取行列式或交错式移动,但是不能两种范式混用,否则容易造成漏振。没个插点的振捣时间要控制好,时间过短振捣不实,时间太长混凝土容易发生离析。通常情况,振捣时间是根据混凝土表面呈现水平且不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浮出灰浆为标准。
(四)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进行养护,首先将混凝土表面压平,撒水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夜间要覆盖严实,中午气温高需要揭开保温材料进行散热。混凝土浇筑后的12小时内,不允许有人踩踏,浇筑后的24小时内,除测温设备和覆盖材料外,其他人不可踩踏。在达到强度要求,而且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小于20摄氏度时可以拆除。
四、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提升
(一)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有效分析、应用和研究,就需要对人才的培养和发现,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保证施工技术人员掌握新技术,从而促进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新技术的推广
推广新技术是实现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积极推广和引进新技术的应用。任何工程都要以理论为基础,所以我们需要在案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施工技术理论,对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理论进行探讨和完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新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水平提升。
(三)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需要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强大的模拟能力和计算分析能力,提高模拟测试的数据准确性。同时,技术人员还能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新技术进行模拟、观测和解决。
五、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市民对住房的需求,对高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高层建筑因为工期长、施工复杂,所以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很高。上述对高层建筑施工要点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有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鹏飞 高层建筑施工技術要点分析 山西建筑 2012
[2]李安坠 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的高层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