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职业探索对职业使命感的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的探索职业探索与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工作自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职业探索问卷、未来工作自我问卷和职业使命感问卷,对206名翻译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翻译硕士职业探索对其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使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部分中介职业探索和职业使命感。结论 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既可以直接影响其职业使命感,也可以通过未来工作自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职业使命感。
  关键词:翻译硕士 职业探索 未来工作自我 职业使命感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交往与合作越发频繁,对各类高水平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翻译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素质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自2007年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开设以来,在学科建设和招生规模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翻译硕士毕业后从事职业翻译或与翻译相关工作仍占很小的比例,一项针对7所高校翻译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毕业后计划从事翻译相关工作占总数的41%[1],以暨南大学翻译硕士的调查显示65%的翻译硕士没有在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意愿[2],陆晓冰对广西高校首届翻译硕士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发现,35人中只有6名是职业翻译,10名从事英语教师兼职翻译,19名从事跟翻译无关的工作[3]。翻译硕士(MTI)是培养实践型的翻译人才,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当前,稳定与壮大翻译专业人才队伍是促進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增强翻译专业人才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是稳定与壮大翻译专业人才队伍的关键,鉴于此,如何提升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应该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使命感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拥有高职业使命感的人将自身的认同性与其职业相结合,将自身同工作和社会价值相联系,追求自身的工作在为社会贡献出一定价值的同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4]。职业使命感表现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强烈激情和有意义的体验[5]。近年来,职业使命感因其对个人与组织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成为职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发现,职业使命感水平高的个体,在做决策时会更加果断,对工作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6]。Hirschi和Herrmann的纵向研究也发现,职业使命帮助个体进行了更好的职业准备,即有助于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7]。职业使命感会促进大学生求职清晰度,职业使命感高的大学生对职业目标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明确的认识[8]。胡湜研究了主动性人格、职业使命感与职业目标确定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主动性人格、职业使命感对于职业目标确定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9]。叶宝娟和郑清等研究发现,职业使命感通过求职效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和可就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10-11]。另外,职业使命感还可以通过职业结果期待、职业自我效能正向预测免费师范生的学业满意度,进而正向预测他们的学业投入[12]。综观以往国内外研究,关于职业使命感积极作用的研究多,前因变量研究少,而对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感知和提高职业使命感就变得相当重要。
  职业探索(career exploration)是个体认识自己并获得自己与工作世界之間认定的过程,对个体的职业兴趣和对未来的看法有显著的影响,它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成熟和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的发展,以便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有更明确的导向。根据 (Werbel)的观点,职业探索包含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自我探索是指个体通过探索自身的兴趣、价值观等进而对自身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对职业有更明确的规划,而环境探索是指个体收集与就业以及求职相关的信息,进而对职业有更明确的认识[13]。己有理论研究者提出清晰而真实的自我意识可能是发掘职业使命的基石[14]。很多职业心理学理论均在强调职业选择即是自我概念通过职业来表现的一个过程。可见,自我在职业发展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重要性同样可能体现在职业使命中。Weiss等认为一个人要通过自我探索来了解真实的自我,并做出对可能自己的认知,从而发现自己的使命[15]。
  未来工作自我(future work self)的概念来源于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是可能自我在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一种积极的、以未来为导向的、工作中的特定可能自我,是一种指向希望的未来工作角色的自我认知结构。根据生涯建构理论(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个人通过好奇并不断认识未来可能的自我来建构自己职业生涯[16]。Strauss等研究发现,未来工作自我能有效地预测个人的主动性职业行为(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当一个人对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有个清楚的认识时,他们会倾向于主动投入职业行为以达到这些未来的目标[17]。Guan,Guo,Bond等在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未来工作自我对生涯适应力和求职自我效能感(job search self-efficacy)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8]。诸如此类的激励作用可能是因为未来工作自我创造了一种在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为个人提供了一种目标感和意义感,激励个人去达到理想中的未来自我,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职业行为中,未来工作自我为个人提供了一个目标、意义或原因去找到自己的职业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晰的未来自我认知和其提供的意义感可能是理解职业使命形成过程的关键因素。另外,职业探索对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有正向影响作用[19]。个体通过自我探索,对自身内在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清晰的与工作相关的自我形象;通过环境探索,个体关注到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有助于识别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职业使命感的研究还较为基础,研究内容上内涵辨析和积极作用多,前因变量研究少,本研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探讨翻译硕士研究生职业使命感的特点和前因变量,为职业使命感理论的丰富及翻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有效参考价值。本研究具体探讨:(1)职业探索与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2)未来工作自我与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3)职业探索与未来工作自我之间的关系;(4)未来工作自我在职业探索与职业使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五所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24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92.0%。其中,男生75人,女生131人;研一124人,研二82人。
  2.2研究工具
  2.2.1职业使命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Dobrow和Tosti-Kharas编制的12条目使命感量表(Calling Scale,12-CS)[5]。Dobrow和 Tosti-Kharas分别施测了四类大学生被试(音乐专业、管理专业、商学专业和艺术专业),验证该量表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变换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施测。国内研究表明,该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2,20]。测量方式为Liket7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6。
  2.2.2职业探索量表
  本研究采用许存根据斯顿夫(Stumpf)等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Career Exploration Scale,CES)[21],该问卷包括18个条目,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测量方式为Liket5点计分(1=非常少,7=非常多)。本研究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0.751、0.743和0.765。
  2.2.3未来工作自我量表
  本研究采用Strauss等编制的未来工作自我量表[17],该量表包括4个条目,用来考察被试对自己在未来工作中形象感知的清晰程度。被试被要求去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然后评估这个未来形象的明晰程度。测量方式为Liket5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说明未来工作自我越清晰明确。Strauss等的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0.92,并发现未来工作自我与职业承诺和主动职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联系。该量表己被基于中国样本的研究所采用,在一个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中,Guan等(2014)报告了很好的信度系数(a=0.94),并发现未来工作自我与职业适应为、求职自我效能感和就业状态等存在正向的联系。
  2.3研究过程和数据处理
  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广西科技大学教室内发放问卷,完成问卷大约需要20分鐘,所有问卷当场回收。本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18.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职业探索、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这3个构念之间的区分效度,本研究采用AMOS17.0对三个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三因子模型、二因子模型以及单因子模型之间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相比二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最佳。这说明上述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确实是3个不同的构念。
  3.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总结了变量的平均值、方差以及相关系数。从表2中看到,职业探索的均值为3.365,未来工作自我的均值为3.265,职业使命感的均值为4.442,都大于中位数,表明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总体处中等偏上水平。职业探索与未来工作自我(r=0.423,p<0.01)、职业使命感(r=0.542,p<0.01)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来工作自我与职业使命感(r=0.492,p<0.01)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从整体说明,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水平越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越高,职业使命感越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越高,职业使命感也越高。
  3.3回归分析
  3.3.1主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1和2的结果,职业探索对未来工作自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07,P<0.01),模型3和4表明,职业探索对职业使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12,P<0.01);模型3和模型5表明,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使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19,P<0.01)。
  3.3.2中介效应检验
  Baron
其他文献
赵思运被认为是“中间代诗人”中有突出影响的诗人,其实我更愿意称道他在中国诗坛上的独树一帜,因为从诗人的品质来看,独立诗人这一身份更加重要。  赵思运的诗带有明显的先锋气质,或者说具有一种极端的现代性,这使得他在中国诗坛上以独具个性的诗风迥异于当今诗坛的其他诗人。他的个性化主要表现为:(一)注重口语化叙事,但这种口语化叙事又是切合特殊的历史语境及其诗歌的戏剧化面孔的;(二)注重调侃、戏谑、冷幽默以及
徐则臣首部儿童文学作品《青云谷童话》近日在天津首發。徐则臣是“七零后”代表作家之一,长期以故乡和北京为创作支点,书写当下现实,代表作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午夜之门》《夜火车》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文学界重要奖项。由新蕾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青云谷童话》,是徐则臣为儿童创作的首部跨界童话,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青云谷的奇幻故事。在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并存、发展的主题下,故事以世界上最
作家莫言日前应邀参加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项目系列活动《金城讲堂》,莫言本次以《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为主题,让兰州市民零距离领略文学大家风范。说到本次讲堂的主题《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我讲的故事源自家里人的、左邻右舍的人们的、村子里的人,素材有些来自听人讲述,有些来自读书。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是一个很大群体,不仅限于作家。音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所以在教师的手里也就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吾人毕业的最后一年,有缘与田老师结为师徒,对于我们的全体同学而言,实为难得和如此珍贵,影响我们的人生和生活。  一.虚心向学生学习  田老师出生于天津,自幼生活生长于大城市,接受的是都市教育。经过自己刻苦学习,考入位居河南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1962年顺利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花费6年时间创作的自传,村上春树在书中敞开心扉,畅谈35年创作人生中最重要的故事。这本自传延续了村上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村上为此书还特地创造出一种“亲密的谈话感”的文体,阅读本书的读者会发现一个真正的村上春树,像一个老朋友般的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里,村上春树结合《挪威的森林》、《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等写作生涯最重要的小说作品,提出了一些小说创作中非常具
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史铁生作品全编》,全编共十卷,其中小说五卷、散文一卷、评论及书信一卷、作品集两卷、剧本及对话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对于这套全新的《史铁生作品全编》,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很明确地表示,没什么可說的。但熟悉她的朋友说,她一直低调,不希望满世界都知道这件事。责任编辑杨柳却坦言,这套书得来不易,光是寻找史铁生的剧本就很艰难。“很多人并不知道史铁生最早是从写剧本开始创作的
《统一》拓展阅读——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井口的边沿,  要很有耐心  打捞着掉落下去的光明。  (陈光孚译)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编》,宋兆霖等编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鉴赏空间  诗人聂鲁达在《统一》中,借写自然界中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繁多现象中能窥见单一本质的道理,表达了对
顾拜妮的小说有一些共同特征或说是“标签”:“剥洋葱”式的手法、隽永的意象、现实与回忆的交叉等等。在《天堂给你们,我只要现在》、《天下坑》、《白桦林》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当然,没有一个作者愿意承认自己是有“标签”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签”就是风格,是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化标志。  《金鱼》同样是“顾拜妮”式的,小说讲述的是叔叔的故事。王安忆也曾经写过《叔叔的故事》,那些决定着叔叔命运的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日前在东京发售。《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是村上春树继《1Q84》后暌违7年再次推出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由日本新潮社出版。该书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由于预售火爆在发行前夕增印30万册,其中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展现出相当高的市场期待。《騎士团长杀人事件》讲述了作为画家的“我”,和谜一样的绘画、谜一样的邻居相遇,此后随着骑士团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红学” 文学工具化 文学性 理论原创  十八世纪,《红楼梦》横空出世,其巨大冲击波绵延不绝,形成“红学”,红学有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