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考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638—713)讲授佛法的语录,由其弟子法海所记,是佛教禅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由于《坛经》是六祖当年讲法授戒的口语实录,所以保留了很多当时的口语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语言特点,对于研究唐五代时期的汉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坛经》的诸多版本如敦煌本、惠昕本、嵩高本和宗宝本中,敦煌本《坛经》是诸本中最早的,后人所删改的成分相对少,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语言原貌。本文以杨曾文先生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为底本,对书中的“是”字判断句进行穷尽性的考察,研究《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特点。
  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汉语中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上古汉语中,以无系词的判断句为主,“……者,……也”是上古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系词“是”的产生是在战国末期,西汉即可见副词修饰的“是”,东汉有了摆脱“也”的判断句,说明系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占的比例还不大。至魏晋南北朝,系词“是”逐渐走向成熟,“是”字判断句在接近口语的作品中得到了普遍运用,逐步取代了无系词判断句的地位。系词“是”在口语里完全替代上古的判断句,则是在隋唐时期,由“非——非是——不是”的过渡完成标志着“是”字判断句的完全成熟。纵观整个汉语的发展历程,是从“无系词——有系词‘是’的判断句”的转变过程,其间经历了相当长的过渡阶段,“是”字判断句在形成中所产生的诸多特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以往学界对于“是”字判断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纵向搜集材料论证“是”字判断句的来源及产生发展状况,着重于探讨判断句由“无系词——有系词”的历史变迁,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剖面考察专书以反映“是”字判断句的时代特点,尤其对成熟阶段“是”字判断句的全貌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选取能代表唐代语言特点的敦煌本《坛经》为考察对象,对其中“是”字判断句的句式特征、结构成分、省略用法和引申用法进行考察,试图反映它在成熟阶段的基本面貌。
  
  二、“是”字判断句的句式特征
  
  敦煌本《坛经》共一万二千余字,有系词的判断句在整个判断句系统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达到85%以上。在《坛经》中“是”字判断句(以下简称“是”字句)出现150例,除去两例分别引自《金刚经》和《净云经》,共有148例,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字句在《坛经》可见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等句子形式,在各类句式中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是”字句在各类句式中的分布
  
  (一)肯定形式的“是”字句
  上表显示,“是”字句主要用于肯定形式,共出现了138例,占93.2%。我们按是否以“也”字煞尾分为两种:
  1.句末不加“也”字,共136例。如:
  (1)神秀上座是教授师。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3)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4)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5)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2.句末加“也”字,仅出现2 例,如下:
  (1)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
  (2)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
  “是”字句以“也”字煞尾,是判断句由传统的表达方式向成熟的“是”字句过渡时期产生的。语气词“也”在句中帮助表示判断,说明系词“是”还不能独立承担起表示判断的功能。因此,“也”字煞句的比例大小可以做为衡量“是”字句成熟程度的一项标准。在《坛经》中,句末加“也”的“是"字句仅出现2例,说明“是”字句已经完全摆脱了语气词“也”,独立表示判断,这样一来系词“是”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成为判断句不可或缺的成分。这是“是”字句走向成熟的一大重要标志,在《坛经》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否定形式的“是”字句
   当“是”字句中“是”前有否定副词修饰时,就变成了否定性的“是”字句。《坛经》中共5例,如下:
  (1)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
  (2)善知识,众生无边誓原度,不是惠能度。
  (3)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4)志诚曰:“不是。”
  (5)志诚曰:“未说即使是,说不即不是。”
  在《坛经》中,一部分保留了上古的“非”表示否定的用法,这是上古汉语的遗留,体现出《坛经》中的语言具有古朴性的一面。但是在“是”字句中,所出现的5例都是用否定副词“不”修饰系词“是”,未见“非是”和“未是”,这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否定的用法是一致的。“不是”充分运用于否定式的“是”字句,标志着“是”字句在唐代发展的完成。
  (三)疑问形式的“是”字句
  疑问形式的“是”字句共5例,见于特指问句、测度问句等形式。例如:
  (1)五祖遂唤秀上座上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
  (2)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
  (3)[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弟一祖达磨祖师宗旨?
  (4)六祖曰:“何以不是?”
  (5)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
  以上例句中,第(2)、(5)句是特指问句,第(3)句是测度问句,第(1)句是选择问句,第(4)句是反诘问句,说明了系词“是”在疑问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功能与肯定性和否定性判断句中的系词“是”不同,主要起着一种联系作用。
  
  三“是”字句结构成分的复杂化
  
  在“是”字句的发展初期,结构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随着系词“是”的逐渐成熟,它已成为判断句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字句的句式结构和成分也趋向复杂化。《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表语的复杂化;系词“是”可以受副词修饰。
  (一)表语的复杂化
  在《坛经》中,“是”字句的表语可以由多种成分充当,既可以是名词或是名词性词组,也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以及小句形式等来充任。例如:
  (1)见性是功,平直是德。
  (2)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是三六十八。
  (3)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4)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1)——(4)例中,表语都是体词性形式,其中,(1)是单个名词,(2)是数词,(3)是偏正短语,(4)是数量短语。它们都可以置于系词“是”后充任表语。
  (5)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6)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7)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
  (8)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
  (9)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
  (10)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
  (5)——(10)例中,表语都是谓词性形式,其中,(5)(6)句是形容词和动词作表语,(7)(8)(9)(10) 句则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表语,包括主谓、动宾、并列词组以及“所”字结构等类型。
  (11)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12)识自本心,是自见本性。
  (13)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
  以上三句的表语都是小句形式,说明充当表语的成分已经可以很复杂了。
  (14)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
  表语是介词短语,《坛经》中仅一例。
  在东汉的《论衡》一书中,即可见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充当主语成分,但是表语的情况却没有什么复杂的变化。而在唐代的《坛经》中可以看出,“是”字句的表语成分已经高度复杂化了,不仅仅局限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说明系词“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句子成分的复杂化,我们可以把表语的复杂化看作是成熟的“是”字句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二)系词“是”前的修饰成分
  判断句中,“是”能受副词修饰,说明它不是指示代词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这也是系词“是”的语法功能完备的一大标志。系词“是”在先秦萌芽,两汉时期有所发展,但语法功能尚不完备,只能受少数副词修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修饰“是”的副词急剧增多,并且出现了能愿动词如“应”、“当”等修饰系词“是”的用法。唐代“是”前的修饰成分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特点,并且使用频率进一步增大。例如:
  (1)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
  (2)汝是领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3)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原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惠,识大意否?
  (4)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5)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
  (6)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
  (7)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8)慧能大师曰:“如从彼来,应是细作。”
  (9)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
  对《坛经》中系词“是”前的修饰成分进行统计,即可得知:《坛经》中148个“是”字判断句中,共有69例接受了副词或是能愿动词的修饰,占总数的46.3%,说明“是"前添加修饰成分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了。《坛经》中用于修饰系词“是”的副词和能愿动词有以下14个:即、又、实、却、尽、只、但 、便、元、本、亦、总、自、应、正(主要指用于肯定性的“是”字句中的副词),充分体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其中有49例都是用“即”修饰“是”,这大概是出于阐释佛法的需要,可视作《坛经》这部禅宗语录的一大语言特色。用副词修饰系词“是”使其所能表达的意义更为细致和明确,使系词“是”的语义功能得到更大发挥;而能愿动词能够修饰“是”,这是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的,只有当系词的性质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以后才会出现。
  
  四、“是”字句的省略形式
  
  当“是”字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以后,“是”字句的各种省略用法就较为常见了。向熹在其《简明汉语史》中提到,“是”字句可以省略主语或者表语,或者二者都不用。省略用法大多是承上省略或者对话省略,大部分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来。《坛经》中也大量继承了“是”字句的省略用法,这些省略句基本上都能根据语境补出主语或是表语,不会造成歧义。按造省略的成分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省略主语
  (1)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原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惠,识大意否?
  (2)善知识,众生无边誓原度,不是惠能度。
  (3)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
  (4)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
  (二)省略表语
  (1)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2)何名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
  (3)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
  (三)主语和表语同时省略,主要出现在对话环境中。
  (1)使君问:“[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弟一祖达磨祖师宗旨?”
  大师言:“是。”
  (2)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
  志诚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在上古的判断句中,由于没有系词连接,省略成分可能会引起歧义,即使在对话中也难以使用简单明了的省略用法,而系词“是”的产生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是”字句的省略用法要以一定的语言环境为前提。省略形式的使用可以使句式简练而不致产生歧义,是“是”字句更为成熟的一项标志。
  
  五、“是”字句的引申用法
  
  吕叔湘先生曾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判断句的两大功能:一是解释事物的涵义,二是申辩是非。肯定判断句有解释和申辩两种作用,而否定判断句主要用于明辨是非。“是”字判断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具备以上两大判断句的基本功能外,还产生了了一些引申的用法,在“是”的基本词性不变的前提下词义有所扩展。这些引申用法在《坛经》中也得到了体现:
  (一)表示比喻或比拟,这种用法在《坛经》中非常普遍,主语相当于本体,而表语相当于喻体或是拟体。例如:
  (1)慈悲即是观音,喜拾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陀,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
  (2)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
  (3)六祖曰:“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二)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含义进行阐释。这类句子的表语一般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1)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自性不动。
  (2)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
  (三)表示存在,“是”可以理解为“有”的涵义。
  (1)《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因缘。
  (2)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四)表示肯定或是强调。
  (1)常行直心是。
  (2)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随着系词“是”的不断发展,“是”字句所表达的语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解释和申辩了,随之产生了很多的引申用法,“是”的语义功能也越发多样化了。需要理解主语和表语之间是何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明了系词“是”在句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六、结语
  
  通过对《坛经》中的“是”字判断句进行穷尽性的考察,我们对它的句式特征、构造成分、省略形式和引申用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在唐代,系词“是”的发展已经完成了。“是”字判断句成熟的三大标志在《坛经》中都得到了体现。其一,“是”字判断句已经不需要借助于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也”,独立承担起表示判断的功能;其二,系词“是”前面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其三,虽然“非”表否定在《坛经》有所保留,但“是”字句的否定形式中只见“不是”未见“非是”,说明了由“非——非是——不是”的过渡完成。(2)除了以上三大特征作为“是”字句成熟的标志外,“是”字句从发展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的其他特点在《坛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系词“是”受能愿动词的修饰;“是”字句表语的复杂化;“是”字句的省略用法及引申用法等。“是”字句的这些特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样才能对“是”字句的发展由更加全面的了解。(3)《坛经》虽短短一万二千余字,“是”字句在唐代的语法特点在书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充分说明了《坛经》的语言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性,口语化程度很高,是研究唐代语言很好的语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版
  [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吕叔湘.吕叔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何亚男.《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J] .中国语文,1992,(5)
  [7]冯胜利著 汪维辉译.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 [J].古汉语研究,2003,(1)
  [8]范妍南.隋唐五代小说中判断句的比较研究[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3)
  
  王梦纯,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期刊
活动目标rn1.关注酸雨对地球上各种物体的腐蚀现象.rn2.通过实验发现酸雨的形成过程及生态环境的破坏.rn
期刊
期刊
英语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交流性的语言种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其互动与交流。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着自身的学习特点,好奇心强,活泼性更多些,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
期刊
活动目标rn1.简单了解酸雨的形式.rn2.通过游戏,认识酸雨.rn
期刊
期刊
对于学习,古人曾经形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走入到学习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