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春蚕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在教师节里,不得不听你们讲话。你们又在为我们唱颂歌了。
  请求你,不要再把我的职业比做春蚕,好吗?我爱我的职业,但是我厌恶你们把我的职业比做那蠕动着的蚕。
  我一直厌恶中国人以春蚕比喻教师。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有进取心的民族会有这一类的比喻。我不喜欢没有骨头的动物,也不大尊重被人喂养饲养(或豢养) 的动物。虽然我在农村插队时也养过蚕,熟悉那可怜的小虫的生命过程。蚕要蜕变四次,最后通体透亮,作茧之后,如果不被烫煮抽丝,能破茧而出,也不过变成粉粉的蛾,活不了几天。
  我们中国人赋予春蚕以崇高的生命意义,但是他们同时也绝对不放弃对它生命的充分利用,他们不但剥茧抽丝,而且把它的蛹做成了菜,甚至连它的粪便也做成枕头,没有浪费一丝一毫。那种蠕动的小动物所需仅仅是树叶几片,它不给人类留一点点麻烦,只留下晶亮洁白的丝。这是中国人喜爱它的理由。人们把教师比做春蚕,比作蜡烛,就用这些拙劣的比方把教师固定在“吐丝”和“烛照”的位置上。
  我不喜欢把教师比做春蚕,还在于教师是生活的创造者,而并非一直在单调地吐一种一缕到底的东西;所谓“到死丝方尽”,又何尝不是“作茧自缚”呢?
  我的不少同行仍旧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奉献。因为是奉献,才能显出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显出社会的某种不合理,才能显出这个职业的悲壮。似乎这不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这是要人去为之牺牲的一场苦难,是一条殉道者的路。
  我们中国人真的“一贯重视教育”吗?“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儿王”作为尽人皆知的传统的择业原则,是无法赖掉的。在贫穷落后时,只有精英会看到教育的作用,芸芸众生只想着混饱肚子;在有条件兴教育之时,人们会找出一切愚昧的理由,尽可能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学者说,教育是穷人除了造反之外惟一能摆脱贫困的道路,可是当今的富人又有多少是因为受了教育而发财的?所以,虽然人们会发出“百年树人”那样很远见卓识的言论,但是社会未必会去实施。这是一个言行脱节的民族,功利的民族,甚至是享乐的民族,很少有人真正地为子子孙孙去立百年大计。为了享乐,他们坐看绿洲变成荒漠,甚至不惜竭泽而渔,他们希望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像春蚕一样默默地吐着有用的丝。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也默默地听那些穿着丝绸的人们在赞美蚕。
  让我们换位吧:如果我把你当做蚕,只让你吃一点叶子,而要你吐丝,待到“丝方尽”时看着你成蛹,然后再把你的蛹制成美味,你是不是一定会露出那种欣慰的笑容呢?
  在这个节日里,衣冠楚楚的各级官僚又含笑走过来了,他们把这种“看望”叫做“一贯重视”。他们只要一听到发展教育就会哭穷喊没钱—— 明明是“大国办穷教育”,他们偏要说成“穷国办大教育”。他们总是错误地把教育当做蚕桑业:只要桑树不死,就有美丽的丝绸。如果有一天,这些无知的蚕有了知觉,懂得精神变动力,可以连桑叶也不要吃,一经表扬,立刻吐丝,那将是多么美妙的时代啊!你们把我们当做蚕,那你们把自己当做什么呢?我一直想知道。
  公仆的等级越高,家中就越发不可能有子女去当中小学教师。权贵的子女继续成权贵,或兼成富豪,不大可能去做春蚕的。人们啊,拿出勇气来,承认这样的现实吧!
  在这个日子里,你们发表了热情的讲话,重复着一年年积累下来的单调赞辞。然而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我们是教育者,难道还需要公众来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职业的性质吗?
  我们不仅是庄严的劳动者,而且是爱的使者,因为有我们的工作,孩子们变成有感情的人,懂得尊重人的人。
  在这以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别再称我们是春蚕,好吗?
  (兰燕 荐)
其他文献
有个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过,给了他一个指点,说:“放!”  既然不能上,既然惟一能够想活命的可能途径已经证实没可能,半天吊着肯定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  也许可以颇着山势而下,缓和一点冲下去的重力。也许半途能够
期刊
数学教学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认知过程直接有关的,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称为智力因素;另一类是与认知过程的起动、维持、调节有关的,如兴趣、动机、情感、态度等,称为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水平。影响着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
期刊
别    像白云飘过天空  像清风掠过大地  我悄悄地来悄悄地去  只带走一段记忆  仿佛一场梦  与你相逢在春雨中  你打着一把浅蓝的小伞  伞下是你澄澈的眼眸  恬静的面孔  微微绽露的笑容  ——如何不心动  目光与目光交汇  只有几秒钟  我们的心息已相通  于是就有了一次次的  不期而遇不约而同  ——切尽在不言中  爱情就像那窗户纸  只要轻轻一捅  便豁然开朗了啊  我们就能就能和甜
期刊
最近,我的心脏不大好,于是,我去找我的医生朋友。我的医生朋友认真地看了我的心电图说:“没什么大毛病。你把这药拿回去,每日两次,饭后吃。但是你要记住,这药的副作用是你会有头晕、发热症状,还有可能头疼。”  果然,我不光头晕、发热,而且还有很严重的头疼。于是,我去找我的医生朋友。他很镇静地安慰我说:“不用害怕。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他给了我几粒止痛药,并一再声明:这药对胃有刺激性。  第二天,我的胃被
期刊
秋天的雨夜,一帮老朋友坐在我家花园里喝茶。  说到最近读的书,我拿来了我正在读的《星空下的婴儿》。  当时我还没有读完,读了四分之三了。我已经有把握说被这部小说给打动了。我翻到第一页,开头,给大家看。那上面有我用笔划出来的开头,“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人一生的至爱……”  我的朋友们可能觉得有点好玩,“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人一生的至爱”,这样的句子还可以把你打倒?你的口味还是……还是挺惟美的哦。他们中有人说
期刊
有房不够住,有钱不够花,有才干不够成名,有事业不够伟大。有老婆不够善解人意,有孩子不够机灵听话。有精力不够用,有牢骚不够成为理由。啊,一个中年的平庸男人,总是处境尴尬!  以前面临的机会现在都少了,以前喜欢的女人现在都老了。以前许下的诺言都忘了,以前种种的抱负都被现实淹没了,以前读过的书现在都过时了,以前写过的诗现在都脸红了。以前流过的泪现在都挤不出来了,以前跌过的跟头现在伤疤都好了,以前走过的路
期刊
中国是个大国,因此,某些中国人酷爱“大”,以及跟大有关的所有东西。  写文章要大气,用大词,排比句,重修辞,黄钟大吕,鼓乐齐鸣,有时候还要配上惊叹号,一口气读下去,换气都没功夫,气短的要给憋死。在某些历史场合,只能在大喇叭里头放,听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那就只有缴械投降的份了。  上荧屏的玩意自然要大,据说是要大气。记录片动不动就航拍,长江,黄河,长城,高山大川,人在里面,只是一个小黑点。电影
期刊
[摘 要]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科学课程标准正在推广。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时认识到,新的课程要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着眼于认知方面。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了学生生活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的理念精华所在就是联系生活、社会、科技发展和学校教育,“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育人观。面对一所普通的公办初中的学生,我的课堂教学怎样适合他们,怎样使各
期刊
前一阵高考期间,一条电视新闻着实让我笑了半天。  高考进行中,场外挤满惶惶不安的家长。这时,一路人骑摩托经过考场外的大街,见人山人海,便鸣笛示警,引起家长集体愤怒,冲上去揪胸脯啊,推推搡搡啊,若不是那路人吓得变了脸色不敢抵抗,那几百老拳是跑不掉的了。  转眼高考才尘埃落定,中考紧接着火烧眉毛。我们学校是独立初中,高考可以作壁上观,中考可是重如性命的大事,一时之间,全校气氛如同三军赴火线,实实在在叫
期刊
那天,过完生日,我的一位朋友突然问我,你还有梦想吗?我一愣:35 岁,还有资格谈论梦想?既而一惊:35 岁,难道就丧失了梦想?  所谓梦想,往好里说就是对成功的一种积极渴望,往坏里说就是对人生的一种廉价安慰。其实,无论是功成名就的白领精英,还是落魄江湖的凡夫走卒,人生都需要梦想来温暖,生活都需要梦想来支撑。君不见孤苦落魄的阿Q,不是也用“和吴妈困觉”和“参加革命”的梦想来温暖委琐卑贱的人生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