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高气爽开学季,正是求学问道的好时节,关于学习的话题自然又成为师生们眼下备受关注的中心议题。的确,如何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从而使他们取得理想的成绩,顺利地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一直是许多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们热衷探讨并希望破解的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湖北省学习学研究会田绍文会长,请他就这一话题作些具体的阐释。
记者:田会长好!作为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一名书、报、刊审读专家,您长期致力于语言与逻辑、语言文字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为何转而从事学习学研究呢?
田会长:这个问题问得好!跨学科研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往往吃力不讨好。不过,和二位谈谈关于学习这个话题和研究学习学的缘起,还真可以聊上几句。我想说的是,首先,我是一个学习者。上学前为适应生存而学习基本生活常识,中小学阶段要学习语数外、数理化等课程,成为一名回乡知青后要学习农业生产技术,高考制度恢复后考入大学,学习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哲学、经济学、文艺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几十门课程,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站过大、中、小学的讲台,再往后当了一名记者、编辑,成为一家杂志社的社长、总编。可以说,我始终是一个不敢稍有懈怠的学习者。因为随着社会角色的不断转换,我得一次又一次接受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以不断适应新角色的不同要求。其次,也是在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细心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发现关于学习的问题的确大有学问,值得认真研究。尤其是“慕课”的兴起,全球不同国家的16万学生在线共享同一门学习课程后,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慕课的理念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能学到任何知识。这促使我成为一个现代学习学的研究者。前不久,教育部确定了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等2686门课程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期5年),这批国家级精品资源课已上线,只要有兴趣者即可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 网上同步在线免费学习这些优质课程。这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即慕课)在中小学的全面推广肯定是迟早的事情,目前正在尝试中。进入互联网时代,高科技迅猛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信息瞬息万变,发生改变的远不止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资源(或对象)、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原则等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在2013年下半年的一次学术年会上提出要以互联网思维来推进学习学研究,使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快速便捷,突破时空局限。这一点,每一个学习者和学习学研究者都不应漠视。
记者:您这么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学习是每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二、无论学习者还是学习学研究者都应顺应时势,与时俱进?
田会长: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世人皆知,所以说,对每一个人而言,学习都是“终身大事”。古人还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也告诉我们,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方法若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或者变通失当,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是很难实现的。君不见,刚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学习的终端是PC机,随着智能手机面世,人们踏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起来何等方便!因此,我将现代学习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学习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研究学习学应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记者:能否举几个实例稍加说明?
田会长:举个例子说吧,在咱们湖北的大多数中小学,都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谁要是敢上课看手机,老师不没收才怪。但上海有所中学却完全相反,它提倡每个学生上课必带手机。我想该校一定是在作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如果学生配合得好的话,这种方式肯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生都是习惯于在老师的当面教导下学习,我把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传统式学习;“慕课”兴起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我称这种学习方式为在线式学习;在线学习的同时,由科任老师加以适当的必要辅导,这便可以称为综合式学习。这三种方式是目前互联网时代学习的三种基本方式。应该说,这三种学习方式各有特色。但从长远看,综合式学习这种方式发展前景看好。因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者,教师的适当辅导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认为哪怕学习革命“风暴”再大,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会在短期内大面积消失的原因之一。当然,作为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进程看,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一过程不长,最后发展到物联网,估计也不会要太长的时间。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对此,我们至少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吧。说到底,还是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记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生存?
田会长:学习的目的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为了适应生存,也算其中之一吧。对于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这样的问题,专家学者做过颇多论述。我个人认为,这涉及到学习本质的问题。我用“增加知识,掌握技能,促进思维,创新生活”这16个字来加以概括,不知准不准确?
记者:学习目的必须明确,那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不是很影响学习的效果呢?
田会长: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的确影响学习的效果。但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成千上万,记忆有记忆法,背诵有背诵法,复习有复习法,训练有训练法,别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兴许对他自己十分有效,但对你却不一定管用。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体验,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令所有人都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句话,适应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好法。记得年轻时曾就教与学的有效性问题请教湖北大学教授吕渭源先生,吕先生问我:“2加3等于5正确吗?”我回答说“当然正确!”,他说我对你讲2加3等于5有效么?这一下我全明白了,老师对学生讲他早已烂熟于心的东西或他觉得高不可攀的知识,尽管哪些知识无比正确,其结果也只能是“无效”。当时曾设想,学校若按学科成绩编班,实行“走班制”,“高班”的学生可选较差学科“低班”的课程,反之亦可,这样不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研究最优学习法,总结归纳了“八步学习法”,据说全国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参与了这一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最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今天看来,如果能结合当今高科技时代的诸多特点来加以完善和推广,想必定能收获可喜的成果。
记者:您谈到关于学习的每一个问题,都离不开紧扣时代特点这一点。
田会长:是的。谈现代学习学,不紧扣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点,那还有意义吗?比如学习环境,和如今比,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一回事吗?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环境(也称心境)。就社会环境而言,如果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国内贫富悬殊日渐加大,人心普遍浮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不利于学习者一心向学的。反之,世界和平安宁,社会风清气正,人际关系和谐,全社会好学蔚然成风,人们积极向上,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学习者来说就十分有利。美好的自然风光,漂亮的校园校舍,一流的教学设施,全优的师资队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利于学习者获取成功的有利因素。再就是心理环境,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有克服一切学习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也有人称之为“逆商”高。确实,在学习上畏难情绪是大忌,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而学有所成者,往往是那些胸有大志、目标高远、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而又内心强大勇攀高峰的人。
前不久,中国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量子通讯卫星产业领跑全球,中科院潘建伟院士可以说居功至伟。潘院士出生于浙江农村,当初学习环境十分不利。后来到县城上中学时,作文据说只考40分,英语也较差。但县城的学习环境大不一样,加上他自己勤奋努力,终于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最后考入欧洲大学读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愿望。潘院士的成功,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农村并不缺乏优质的人才资源,而是缺乏有利人才脱颖而出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学习资源问题。藏书甚丰的大型图书馆,随处可见的中外书籍,走向高度融合的各种传播媒体,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使我们今天学习的资源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充分拥有这些学习资源,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方能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不接受新事物,不研究新问题,不调整新思路,不探索新途径,是永难有所长进的。新的东西层出不穷,这个世界真的变化得太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纳米科技、媒体融合、虚拟世界等词几年前还是所谓的“热词”,现在还“热”么?尤其是“虚拟世界”,当人们尚未明白自己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中,怎么会从网络里冒出个“虚拟世界”来时,新科技产品又面世了。在一家科技产品展览大厅,平整光洁的地面上突然波涛汹涌,一条巨鲨腾空跃起,然后重重地砸向海面,此时此景,令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你说这是虚拟世界吧,明明看见是一幅活灵活现的海景图;说是现实世界吧,几秒钟后一切复归平静,眼前一无所有。听人解释,方知那叫VR产品。至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虽然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畴,但也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话题似乎扯得远了点,但中心仍为一个,那就是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观察和思考,方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至于成为落伍者。
记者: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习其实很努力,很用功,可就是成绩跟不上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田会长:我知道您二位肯定会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令不少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我当过老师,当初也曾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看到学生整天埋首学习而成绩平平,被大量的无用功折腾得精疲力竭,心中的愧疚感、失败感简直无以复加。现在看来,若非智力因素(从遗传学角度讲,人的天资是有差异的),就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寻找原因。比如,看看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习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环境是否舒适,学习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习过程是否有效高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再对症下药,及时矫正,相信大多数学生的状况能得以改善。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学习原则必须严格遵循。学习原则很多,像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学而不厌原则、学用(思)结合原则、见贤思齐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终身学习原则、科内拓展原则、跨科迁移原则、好学深思原则、善学巧学原则、有效高效原则等都是常用且须恪守的学习原则。为何必须这样做的缘由,我在《现代学习学引论》一文中作过较为详尽的阐述,限于篇幅,就不在此赘述了。
记者:您结合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以及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习本质、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原则等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令我们感到受益匪浅,相信我们《新班主任》的广大读者也会深有同感。最后,我们想听听您对我们的刊物和读者有何意见或建议。
田会长:《新班主任》办刊时间不长,但办得较有特色,多数文章出自一线班主任之手,重理论,讲实践,接地气,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衷心希望她能越办越好。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工作责任重大,光荣而又艰巨,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阳光雨露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谈何容易?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尤其难做!唯其难做,方显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班主任工作是件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事情,特别要求必须有爱心,虽然有爱心未必一定能做得好,但做得好的班主任肯定有爱心。在教好自己所教科目的同时,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若能了解一些关系学、遗传学、环境学、逻辑学、哲学和现代科技方面的知识,那就更加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田会长好!作为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一名书、报、刊审读专家,您长期致力于语言与逻辑、语言文字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为何转而从事学习学研究呢?
田会长:这个问题问得好!跨学科研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往往吃力不讨好。不过,和二位谈谈关于学习这个话题和研究学习学的缘起,还真可以聊上几句。我想说的是,首先,我是一个学习者。上学前为适应生存而学习基本生活常识,中小学阶段要学习语数外、数理化等课程,成为一名回乡知青后要学习农业生产技术,高考制度恢复后考入大学,学习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哲学、经济学、文艺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几十门课程,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站过大、中、小学的讲台,再往后当了一名记者、编辑,成为一家杂志社的社长、总编。可以说,我始终是一个不敢稍有懈怠的学习者。因为随着社会角色的不断转换,我得一次又一次接受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以不断适应新角色的不同要求。其次,也是在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细心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发现关于学习的问题的确大有学问,值得认真研究。尤其是“慕课”的兴起,全球不同国家的16万学生在线共享同一门学习课程后,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慕课的理念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能学到任何知识。这促使我成为一个现代学习学的研究者。前不久,教育部确定了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等2686门课程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期5年),这批国家级精品资源课已上线,只要有兴趣者即可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 网上同步在线免费学习这些优质课程。这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即慕课)在中小学的全面推广肯定是迟早的事情,目前正在尝试中。进入互联网时代,高科技迅猛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信息瞬息万变,发生改变的远不止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资源(或对象)、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原则等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在2013年下半年的一次学术年会上提出要以互联网思维来推进学习学研究,使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快速便捷,突破时空局限。这一点,每一个学习者和学习学研究者都不应漠视。
记者:您这么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学习是每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二、无论学习者还是学习学研究者都应顺应时势,与时俱进?
田会长: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世人皆知,所以说,对每一个人而言,学习都是“终身大事”。古人还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也告诉我们,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方法若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或者变通失当,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是很难实现的。君不见,刚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学习的终端是PC机,随着智能手机面世,人们踏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起来何等方便!因此,我将现代学习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学习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研究学习学应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记者:能否举几个实例稍加说明?
田会长:举个例子说吧,在咱们湖北的大多数中小学,都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谁要是敢上课看手机,老师不没收才怪。但上海有所中学却完全相反,它提倡每个学生上课必带手机。我想该校一定是在作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如果学生配合得好的话,这种方式肯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生都是习惯于在老师的当面教导下学习,我把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传统式学习;“慕课”兴起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我称这种学习方式为在线式学习;在线学习的同时,由科任老师加以适当的必要辅导,这便可以称为综合式学习。这三种方式是目前互联网时代学习的三种基本方式。应该说,这三种学习方式各有特色。但从长远看,综合式学习这种方式发展前景看好。因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者,教师的适当辅导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认为哪怕学习革命“风暴”再大,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会在短期内大面积消失的原因之一。当然,作为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进程看,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一过程不长,最后发展到物联网,估计也不会要太长的时间。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对此,我们至少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吧。说到底,还是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记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生存?
田会长:学习的目的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为了适应生存,也算其中之一吧。对于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这样的问题,专家学者做过颇多论述。我个人认为,这涉及到学习本质的问题。我用“增加知识,掌握技能,促进思维,创新生活”这16个字来加以概括,不知准不准确?
记者:学习目的必须明确,那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不是很影响学习的效果呢?
田会长: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的确影响学习的效果。但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成千上万,记忆有记忆法,背诵有背诵法,复习有复习法,训练有训练法,别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兴许对他自己十分有效,但对你却不一定管用。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体验,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令所有人都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句话,适应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好法。记得年轻时曾就教与学的有效性问题请教湖北大学教授吕渭源先生,吕先生问我:“2加3等于5正确吗?”我回答说“当然正确!”,他说我对你讲2加3等于5有效么?这一下我全明白了,老师对学生讲他早已烂熟于心的东西或他觉得高不可攀的知识,尽管哪些知识无比正确,其结果也只能是“无效”。当时曾设想,学校若按学科成绩编班,实行“走班制”,“高班”的学生可选较差学科“低班”的课程,反之亦可,这样不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研究最优学习法,总结归纳了“八步学习法”,据说全国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参与了这一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最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今天看来,如果能结合当今高科技时代的诸多特点来加以完善和推广,想必定能收获可喜的成果。
记者:您谈到关于学习的每一个问题,都离不开紧扣时代特点这一点。
田会长:是的。谈现代学习学,不紧扣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点,那还有意义吗?比如学习环境,和如今比,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一回事吗?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环境(也称心境)。就社会环境而言,如果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国内贫富悬殊日渐加大,人心普遍浮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不利于学习者一心向学的。反之,世界和平安宁,社会风清气正,人际关系和谐,全社会好学蔚然成风,人们积极向上,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学习者来说就十分有利。美好的自然风光,漂亮的校园校舍,一流的教学设施,全优的师资队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利于学习者获取成功的有利因素。再就是心理环境,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有克服一切学习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也有人称之为“逆商”高。确实,在学习上畏难情绪是大忌,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而学有所成者,往往是那些胸有大志、目标高远、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而又内心强大勇攀高峰的人。
前不久,中国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量子通讯卫星产业领跑全球,中科院潘建伟院士可以说居功至伟。潘院士出生于浙江农村,当初学习环境十分不利。后来到县城上中学时,作文据说只考40分,英语也较差。但县城的学习环境大不一样,加上他自己勤奋努力,终于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最后考入欧洲大学读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愿望。潘院士的成功,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农村并不缺乏优质的人才资源,而是缺乏有利人才脱颖而出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学习资源问题。藏书甚丰的大型图书馆,随处可见的中外书籍,走向高度融合的各种传播媒体,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使我们今天学习的资源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充分拥有这些学习资源,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方能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不接受新事物,不研究新问题,不调整新思路,不探索新途径,是永难有所长进的。新的东西层出不穷,这个世界真的变化得太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纳米科技、媒体融合、虚拟世界等词几年前还是所谓的“热词”,现在还“热”么?尤其是“虚拟世界”,当人们尚未明白自己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中,怎么会从网络里冒出个“虚拟世界”来时,新科技产品又面世了。在一家科技产品展览大厅,平整光洁的地面上突然波涛汹涌,一条巨鲨腾空跃起,然后重重地砸向海面,此时此景,令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你说这是虚拟世界吧,明明看见是一幅活灵活现的海景图;说是现实世界吧,几秒钟后一切复归平静,眼前一无所有。听人解释,方知那叫VR产品。至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虽然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畴,但也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话题似乎扯得远了点,但中心仍为一个,那就是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观察和思考,方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至于成为落伍者。
记者: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习其实很努力,很用功,可就是成绩跟不上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田会长:我知道您二位肯定会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令不少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我当过老师,当初也曾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看到学生整天埋首学习而成绩平平,被大量的无用功折腾得精疲力竭,心中的愧疚感、失败感简直无以复加。现在看来,若非智力因素(从遗传学角度讲,人的天资是有差异的),就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寻找原因。比如,看看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习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环境是否舒适,学习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习过程是否有效高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再对症下药,及时矫正,相信大多数学生的状况能得以改善。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学习原则必须严格遵循。学习原则很多,像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学而不厌原则、学用(思)结合原则、见贤思齐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终身学习原则、科内拓展原则、跨科迁移原则、好学深思原则、善学巧学原则、有效高效原则等都是常用且须恪守的学习原则。为何必须这样做的缘由,我在《现代学习学引论》一文中作过较为详尽的阐述,限于篇幅,就不在此赘述了。
记者:您结合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以及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习本质、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原则等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令我们感到受益匪浅,相信我们《新班主任》的广大读者也会深有同感。最后,我们想听听您对我们的刊物和读者有何意见或建议。
田会长:《新班主任》办刊时间不长,但办得较有特色,多数文章出自一线班主任之手,重理论,讲实践,接地气,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衷心希望她能越办越好。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工作责任重大,光荣而又艰巨,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阳光雨露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谈何容易?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尤其难做!唯其难做,方显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班主任工作是件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事情,特别要求必须有爱心,虽然有爱心未必一定能做得好,但做得好的班主任肯定有爱心。在教好自己所教科目的同时,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若能了解一些关系学、遗传学、环境学、逻辑学、哲学和现代科技方面的知识,那就更加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