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记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迷茫古蜀
  世间万物,皆有三态。当下形态叫“现在”,过去形态名“历史”,未来状态为“梦幻”。一个朝代之消亡,并非真正逝去,而是以睡眠形态存在着。
  浩瀚如烟的史籍记载,诸多考古遗址发掘文物,如同一根根引线,你扯动它们,那些时代就会从睡梦里醒来。
  华夏五千年煌煌历史文化彪炳日月,冠耀世界民族之林。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创基业,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皆由历史古籍文献、诸多考古遗址文物为线,我们逐一牵线,就能将它们一一复原重生,展现于世。
  然以史书记载,华夏文明之孕育升华,多以黄河流域为主,然后渐向淮河长江流域扩散。那么,除却中原文化,其他地方是否还有同样的文明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左思《蜀都赋》曰:“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会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蔼焉。”……
  古代诗人中,涉及古蜀的似乎不多。最著名的当属土生土长的李白,在其《蜀道难》诗中叹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然而李白之《蜀道难》,既是赏赞蚕丛、鱼凫的开蜀之功,描绘天险蜀道的奇崛难行,更是表达对古蜀何时成国、国都何处的一种茫然吧?
  李白的茫然可以理解。只因关于古蜀国的传说,多是古籍记载与神话,考古界却长期缺乏有力佐证。司马迁就曾对《山海经》对于古蜀国的描绘予以否定:“书中所言,皆为荒谬,不足以引为证据。”因此他著《史记》,多采用《尚书》之记述。虽有史家学者,对司马迁妄断有异议,但缘于缺乏物证,长期无人敢下定论。
  但烁金闪耀,积尘难掩。公元1929年春,一个名叫燕道诚的农民在挖水渠时,挖到四百余件熠熠生辉的玉器。消息不胫而走,1931年惊动居蜀英国传教士董宜笃,他立即请求驻军协助,将玉器收缴华西大学博物馆。1933年,该博物馆馆长葛维汉与学者林名均,开始考察发现地,发掘大量珍贵文物。葛维汉将成果刊物发表,获得旅日的郭沫若盛赞。遗憾的是一年后抗战爆发,此次发掘被迫中断。
  直至1986年,四川大学与四川考古所重启对三星堆的大规模考古,发现大片房屋遗迹、密度极大的陶、玉残片和青铜器、黄金权杖等贵重文物,尤其先后发现的两个祭祀坑,竟发掘出陶器、玉器、青铜、冶金制品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值此,那个一直记载于相关古籍和流传于民间传说,并被尘封两千多年的古蜀国以及都城相貌,才得以露出端倪,重見天日,再现于世人面前。
  2.三星伴月
  带着和李白同样的茫然,经由《蜀道难》中的蜀道,辗转来到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有一个漂亮的名字:“三星伴月”。这个名字太有想象力和诗情画意了,猛一听,似是描绘宇宙天象的绚图妙景。查证方知,却是考古工作者和当地老百姓,给这座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蜀国都城起的雅名。
  进入博物馆演播厅,一面巨幅电视荧屏迎面横陈。演播厅灯光很暗,荧屏展现着三星堆发掘前的地貌图像。一位身着古蜀服饰的美女,正在口吐莲花,讲解着三星堆的往世今生。聆听着古蜀美女的婉转丽音,目光随荧屏鼠标移动,来回巡睃三星堆原貌画面,心内顿生无尽的感慨:勤劳聪慧的古蜀人,是如何找到这片风水宝地的?
  三星堆北依沱江支流湔江,又称鸭子河,南邻古城广汉市。遗址没被发掘前,是一片庄稼地,唯有靠近江边,有一月牙形高台地。台地南面几百米,有三个大土堆遥遥相对。人们给那块月牙形台地,起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月亮湾”;将南面三个大土堆,形象称作“三星堆”。两者隔牧马河呼应相望,故名“三星伴月”。清代《汉州志》记曰:“治西十五里,三星伴月堆”“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
  正于清韵丽音中陶醉,画面变幻为古蜀都城轮廓:三星堆遗址规模宏大,方圆达12平方公里。其中矩形都城面积,达4平方公里。大城里面,还分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小城。分别是宫殿区、祭祀区与商业作坊区,其余概为居民区。月亮湾那个高台地,就居于西北小城宫殿区。此座高台,是否当年国王举行庆典或检阅军队的指挥台呢?至于三个大土堆,后来证明是挖掘两个祭祀坑时形成的大土丘……
  心跟着蜀女清音转动,还没有缓过劲儿来,荧屏画面又变了,幻化为色彩炫目的动画界面。这是一幅经过艺术复原的古蜀国都城:整个都城北窄南宽,东西相对,城墙高矗,旌帜飞扬。北城墙外,鸭子河水面宽展,碧浪翻卷,几桅雪白帆影,影影绰绰,飘飞而过。古都城内,街路交互穿插,人群熙攘流动。一条牧马河纵横穿越,经由西南、西北两座小城,朝广汉古城方向逶迤而去。都城东西南三个方向,城外翠柳成排,绿植遍野,人耕牛哞,一幅农耕时代天地祥和的绝美图画……
  然而,古蜀国缘何发展而来?何人何时在三星堆建立的都城?
  讲解员的声音清丽婉转,给我们介绍着古蜀国之来龙去脉——
  古蜀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中原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生发、扩展脉络,大致相近相通。中原地区上古有三皇五帝。古蜀历史上也出现过五世帝王。据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记载:他们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蒲泽与开明。五世之中,蚕丛、柏灌是原始氏族部落王,鱼凫、浦泽、开明为奴隶制君主国之王。每个朝代数百年不等。前四个朝代传世多少,尚无确论;最后一世国王开明帝,已查明传世十二代之多……
  古籍记载,五世蜀王都有自己的都城:蚕丛都城在双流牧马山之瞿上城,柏灌都城尚无准确地点,鱼凫都城应在三星堆。《蜀工本纪》曰:“(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古蜀原始部落分有羌族与冉族,分由青康高原和岷江流域,逐渐向浅山、平原迁移繁衍,至鱼凫朝代,到达湔江流域之广汉平原。三星堆是目前发现的都广平原最大的古遗址。因此可以确定,此处即为鱼凫王朝的都城。   三星堆的发掘,尤其两个祭祀坑的文物,显示跨度为距今4800年至2600年之间,前后延续两千多年,并以三星堆为轴,辐射四川、鄂西及陕南地区。
  至于鱼凫之后的浦泽、开明两朝,因后世王位下传甚多,内部以及与商、周战乱不断,都城可能多次迁移,史籍有郫县说、彭县说、金沙说等等。
  三星堆的发掘,颠覆了历史。考古人将其由地下搬展于世,“三星伴月”的名字,又将其由地面捧升云端,让其日月般光芒,照彻古蜀,辉映天地。
  3.五世壮歌
  离开演播厅,进入展览厅。在琳琅满目的图文世界循序览行,犹如穿越数千年历史,潜入云遮雾罩的古蜀部落,窥见蜀人祖先于崇山峻岭茹毛饮血,苦辛求生,并向浅山、平原渐次转移,以难以想象之卓绝,汇成一曲荡人魂魄的悲壮长歌。
  初世部落王蚕丛,传为黄帝后裔。《世本》载曰:“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华阳国志·蜀志》则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史记》亦说,蜀人出自黄帝后裔。此处蚕丛,非某人姓名,应是几代部落王之号。
  站在蚕丛王像前久久凝视,恍然看见他从画像中飞腾而出,带领他的羌族部落,从青康高原辗转而来,初始于岷江流域狩猎为生。蚕丛王纵目双瞳,居石穴中。他发明并教会全族依山养蚕,缫丝织锦,得到族民拥戴,尊为蚕丛。该部落图腾为蚕,亦有说蛇。据查古蜀之“蜀”,甲骨文就是蚕之形状。后来蚕丛王率部族沿江而下,看中牧马山下浅山坡地,遂于此建都治蜀,取名“瞿上”。蚕丛王死,族民做石棺、石椁葬之,名曰“石棺椁”,亦即岩棺。此后族民殁亡,亦以岩棺殓葬,以此追念蠶丛。据悉今川西山区,仍有岩棺存在,恐与纪念蚕丛有绵厚渊源。都广平原周边不少古墓发掘文物,还有三星堆出土陶器,许多上面刻有蚕、蛇花纹;而且青铜器中,有纵目长耳人头造像。这些文物,皆是古蜀蚕丛部落存在之重要证据。
  蚕丛王之后,是二世部落王柏灌。蚕丛后期,因反抗商朝侵控,与商发生战争,被商击败杀死。透过烟尘弥漫的历史,仿佛看见乱局之中,柏灌站了出来,纠集部落余众,流落彭州一带韬光养晦。彭州土质亦做陶土,并有丰富的金、铜、玉矿,柏灌不仅教会族民种植庄稼,还带领他们炼金冶铜,凿石剖玉,极大改善了部族生活。被族民拥戴为王,取名柏灌。部落图腾为祥鸟。其势力范围很快扩展,迅速涵盖今彭州、什邡、郫县一带。其都城亦应建在这些地方。广汉盆地发掘的古墓,以及三星堆的大量陶器、青铜器,上面所刻的飞鸟图腾花纹,都是柏灌王朝存在的有力证明。
  第三世古蜀王为鱼凫。鱼凫部落冉族,祖先为汶川、茂县一带,后经岷江南下,进入都广平原,打败已现式微疲态的柏灌,成为古蜀新霸。鱼凫将羌族余众与冉族融聚一起,教会他们撒网打鱼,又多一种生活技能。族民感恩戴德,推其为王。王号鱼凫。图腾鱼鹰。《华阳国志·蜀志》曰:“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当时岷江下游之成都盆地旱涝不均,时有灾害。于是鱼凫越过此地,于水势较缓、灾害较少的湔江岸边建立都城,开始拓疆扩域。
  透过三星堆遗址方圆12平方公里的规模,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鱼凫时期古蜀国的繁盛程度,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鱼凫国王,是怎样的踌躇满志,仪态万方,衣袂飘飘矗立于月亮湾巡检台之上,挥手叱咤风云,口出忽雷闪电,指挥士兵族民,夜以继日,夯土砌砖,建造都城。三星堆出土的陶、铜、玉器、象牙等考古文物,比比皆是鹰鸟雕饰、图案,无不炫耀着古蜀鱼凫王朝的强盛与繁荣。
  鱼凫王殁亡,四世蒲卑王即位。浦卑本名杜宇。史籍有说杜宇是外地人,武力夺取了鱼凫的王位。扬雄《蜀王本纪》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从天坠,即空降之意;止朱提,即云南昭通人。杜宇取代鱼凫,成了新的古蜀国王,疆域迅猛扩展至郫县、彭州、犀浦、花园、德源一带。同时大力改善族民生活,族民拥其为王。王号蒲卑。将国都迁移至成都金沙。后来,杜宇带领蜀军加入周朝灭商战争。《华阳国志·蜀志》曰:“武王伐纣,蜀与焉。”“周武王伐纣时,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史记·周本纪》引《尚书·牧誓》之语,也提及周武王牧野之誓,有庸、蜀、羌劲旅参与。
  时空苍茫,烟云弥盖。透过凌乱横生的历史云雾,我们看到古蜀四世国王杜宇,带领骁勇善战的蜀兵,在武王伐纣战争中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终于攻灭商纣,建立周朝。当然杜宇也得到丰厚回报:古蜀被封为诸侯国,本人被封为王。古蜀国疆域此时达到极致。《华阳国志·蜀志》记曰:“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夏书》亦曰:“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嵋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古蜀从此由氏族部落变为诸侯国。
  古蜀最后一世国王名开明。开明本名杜灵。关于杜灵的身世,史籍有多种传说。公认的说法是:杜灵为楚人,因治水而亡,顺水漂至蜀,化为鳖精,变成人形。时值岷、沱、湔江水灾漫漶,成都盆地沦为汪洋。望帝杜宇闻之,便拜杜灵为相治水。《水经注·江水》引《本蜀论》曰:“荆人鳖灵死, 其尸随水上, 荆人求之不得也。灵至汶山下, 复生, 起见望帝……望帝立为相。”杜灵率民众通巫山,疏玉垒,终将水患消除。望帝杜宇感激杜灵功绩,遂将王位禅让与他。
  也有人认为:杜宇派杜灵治水,自己却在王宫占有了杜灵美貌的妻子。杜灵闻听大怒,遂昭告天下,夺了杜宇王位,并将其囚禁至死。大诗人杜甫《杜鹃行》,有“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之句。李商隐《锦瑟》有“望帝春心托杜鹃”之句。顾况《子规》全诗“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这些都涉有古蜀四世国王望帝杜宇退位身死,化为杜鹃泣血悲啼的故事。
  还有人认为:杜宇就是大禹父亲鲧,杜灵就是大禹。鲧治水用“堵”,禹治水用“疏”。结果鲧失败了,而禹获得了成功。因而受民拥戴,当了国王。   然而不管怎样,是杜灵治理了大水,百姓安居乐业,疆域空前阔大。后世百姓为纪念开疆、治水有功的杜宇和杜灵,于郫县(今郫都区)修建“望丛祠”,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
  古蜀开明帝盛极一时,后因内部权争及周、巴、楚之攻扰,渐次衰弱下来。至十二代杜芦王,秦为抄楚后路,派张仪、司马错取道灭蜀。置蜀郡,任蜀侯。
  幽远的古蜀国已经逝亡。然其是一枚璀璨的月亮,永挂于历史长空之中;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流星,虽划过天际,转瞬而逝,然其留存于天地之间的夺目光芒,将永世存留于蜀人以及整个华夏民族的记忆之中!
  4.陶煌锦绣
  三星堆是古蜀留给后人的一个魔盒。魔盒里装着距今4800至2600年间的古蜀苍茫历史。历经数十年的漫长发掘,考古人员终于将这魔盒打开,把古蜀四个时期文化变迁之历程,清晰地展现于世人面前。填补了古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空白。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4800—4000年,时间跨度约8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为蚕丛、柏灌时期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相对应;二、三期距今4000—3200年,时间跨度亦为800年,为三星堆文化之鼎盛期,应为鱼凫时期文化,相当于中原夏商时代;四期文化3200—2600年,时间跨度600年,与春秋初期与战国时代相对应。此时,此地作为都城已经衰败,被杜宇王迁都至成都近旁之金沙。此有大量考古文物为证。
  三星堆一期文化的主要证物是陶器。此与当时的氏族部落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在琳琅满目的古陶展厅里蹀躞浏览,站台上摆满了类别繁多的平底陶缸、瓮、盆、罐、坛、碗、盘、杯、勺,以及尖底的陶锅、坩埚、三足火锅等陶器,它们大小不等,样式各异,许多上面还刻有各类花纹,显示出精良的制作工艺,与中原河洛二里头之夏朝宫殿文物十分相似。但有些特殊陶器,比如最早的油燈陶高柄豆,最初的火锅陶器三足锅,精巧剔透的双耳环陶杯,雕刻成鹰鸟头颈的陶鸟头勺把儿,尤其是那些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陶虎、陶猪、陶狗、陶羊、陶猴、陶鸟、陶蟾蜍、陶猫头鹰等动物陶件,更是风格独异,匠心独运,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中原龙山文化艺术范畴。
  与三星堆陶器制作艺术相伴的,还有丝织与漆器。丝织艺术主要体现在古蜀人的服饰上。三星堆文物中,虽无发现像良渚文化那般的丝绸实物,但从青铜人造像群多彩多姿、风格各异的衣着服饰看,其一期文化时期已具备了相当高超的丝织丝绣艺术。这些青铜人像的服饰上,多处绣有龙纹、蚕纹、云雷图纹,帽冠、裙裾绣有各色各样的精美饰纹,足以证明当时古蜀丝织业之发达。
  古蜀丝织源远流长,最早应起源蚕丛时期。丝织后来发展为丝绣,至汉代已成全国四大名绣之首。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有“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挥肱织锦”“展帛刺绣”之句,另有《绣补》诗中,对蜀绣技艺表达了高度赞誉。《后汉书》有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之述。《华阳国志》更将蜀绣与金银珠玉并行同列。
  除却丝织,还有漆器。漆器渊源概与古蜀丝织相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漆器顾名思义,就是从漆树上割取生漆,利用其中的漆酚、漆酶、树胶外加朱砂,调配出色彩鲜艳的色漆,在竹编及木器表面,勾画出绚丽多彩的图画,以防腐防湿。三星堆出土有雕花漆器,内胎镂空,外涂土漆,图案精美,色彩鲜亮。至于近代川蜀漆器之编织雕绘,更是技艺高超,不胜枚举。成都有多处漆器博物馆,可另外领略。
  史载,古蜀国乃华夏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枢纽,西南方向经云南,可达缅甸、越南及整个东南亚;东南方向经贵州,可达海运埠口广州市。中原以及当地丰富的陶、丝、漆、茶等物品,正是经此地分发运至广州及东南亚,换回象牙、海产等珍贵物品及必需品。商贸拉动古蜀财帛积聚,丰富当地居民生活,为其后盛荣埋下伏笔。
  5.玉镂灵韵
  玉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深植华夏民族之心。“玉”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新华字典里有五百多个“玉字旁”汉字。以玉组成的汉语词组更是不胜枚举。所有用汉字标名的奇宝珍玩,和形容人之美德、美好事物的褒词,大都离不开一个“玉”字。
  华夏古称“玉石之邦”。玉器制作已有七千多年历史。《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荀子·劝学》亦曰“玉在山而草木润。”中国四大名玉: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南阳独山玉、辽宁岫玉誉满天下。
  古蜀作为西南盆地,亦有玉产和玉器制作悠久历史。《山海经·中山经》曰:“岷山,江水出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华阳国志·蜀志》则曰:“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其宝,则有璧玉……”与中原名玉各领风骚,相辅相成。
  三星堆出土的玉器,涵盖历史跨度很长,应为新旧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玉器作为珍玩瑰宝,与陶器、青铜器、金饰面具、国王金杖等珍贵文物分厅列展,竞相争辉。
  在博物馆的玉器展台上摆放的器物种类繁多,风韵各异,让人眼花缭乱。计有串、管、珠、针、镯、环、锛、凿、斤、斧、铲、剑、矛、戈、壶、碗、杯、璧、琮、圭、璋、琥、璜等上百种,有的适于生产,有的制作兵器,有的用于生活,有的用作装饰,有的象征身份,有的用于礼仪。其中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特用于宫廷礼仪与祭祀,因此选材制作非常严格,被称为古典玉器精髓。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大宗伯》还有“六瑞”之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见玉器作为宫廷礼仪信物,等级规定何其讲究。
  出土玉器中,以“六器”的制作工艺最为精细,而“六器”之中,又以璧、璋最为讲究。玉璧多以圆形,柔软滑润,玲珑剔透,有的刻有各类花纹以及鱼、鸟图案,在玉器族中独显风骚。玉璋则更为精妙雅致,上面不仅刻有纹图,有的还在两边雕出鸟翅、鱼翅,有的甚至直接雕成鱼或鸟的形状。最精妙的一件,整体就是一条鱼的身子,但顶端的鱼嘴里,却立着一只鸟儿。设计精巧绝妙,雕工精细入毫,技法运用繁多,用巧夺天工来形容,觉得亦不为过。中国古有“弄璋”之说。《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意即寄望孩子,将来有玉璋一样的品质和品德。   出土玉器上雕刻的鱼、鸟图案,以及直接雕出的鸟翅、鱼翅和鱼嘴里立着一只鸟儿,无不印证着三星堆即是古蜀鱼凫时代王国之都城。
  6.青铜魅影
  青铜器是三星堆博物馆中最具独特风格并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类。这些青铜器主要发掘于一、二号祭祀坑中,在所有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艺术最为禀异独到。
  如果说三星堆出土的陶制器物,与中原文化的新石器晚期及夏朝相对应,那么种类繁多、风格禀异的青铜器,就应该与商周时期文化相对应,并且相辅相成。这些青铜器展品,计有编钟、方尊、立爵、鬲、罍、壶、璋、戈、剑、杖、盘、牌、瑗、璧、铃,以及人头像、立人像、祭祀坛等大型青铜器近千件。其中尊、鬲、爵、罍等大中型器,秉承中原商周青铜器制艺精细、雕刻繁绮之特点,但与其大吕洪钟、凝重沉郁的风格又有不同,彰显出独具地域特色的飘逸隽永、清癯凌拔之异态。而且小型器物之壶、璋、戈、牌、盘、铃,就更与偃师夏都的二里头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风格迥异,甚至在制艺之精秀、雕镌之细微等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铜铃一类,就有圆形、方形、扁形、长形、箕形、管形、喇叭形、鸟首形、鱼头形、海贝形、龟背形等数十种,上面还布满花纹、回纹和鸟兽图案,有些还镶有鸟羽、鱼翅、凤尾、兽头,还有些直接做成鱼、鸟、禽、兽形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艺术夸张的想象力,充分体现出古蜀人对动物尤其祥鸟的图腾崇拜,令人惊讶叹服,过目难忘。
  青铜器中,最让人吃惊的,还是铜面具、大立人与祭祀坛。
  青铜人像展件种类繁杂,大小多样,神态各异,制作技艺与雕刻手法亦精妙绝伦。此在中原夏商文化青铜器中尚不多见。青铜人像中,最奇特者当属纵目面具和纵目戴冠面具。纵目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五官端肃,口抿鼻方,唯眼球极度夸张地突出数寸,耳朵横向扯长几倍,人称“千里眼”和“顺风耳”。此种形态,佐证了《华阳国志》中关于“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的记载。可以认为是蜀人对古蜀先王蚕丛顶礼膜拜之产物。另一纵目戴冠面具,高82.5厘米,宽78厘米,横断面呈U字形,眼、耳与前者同样前凸外扯,用镶嵌法铸于头冠之上,额间一个68厘米高的菱龙形冠饰直竖而起。设计风格雄奇华美,造型意象神秘莫测,具有难以想象的艺术震撼力。
  大立人像则是三星堆所有青铜人像中最高最大者。青铜像底座高90厘米,身高175厘米,通高265厘米,总重180公斤,是全球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立人像,被考古界誉为“世界铜像之王”。该青铜立人方面宽额,挺鼻抿嘴,深目巨耳,神情肃穆,头戴凤羽高冠,身穿内外三层衣装,身披长形格纹绶带,通身绣满龙、凤、蚕、蛇图案,前襟、衣袖、下摆缀有各类饰纹。其衣着之绮丽,绣饰之细微,在中国夏商周考古文物中独一无二。其双臂环状虚抱胸前,两手中空上下错对;脚戴足镯,赤足踏于方形怪兽之上。似乎端庄地握着重要器物,在煞有其事地进行某种仪式。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基于古蜀时代生产力落后,氏族图腾崇拜及神巫祭祀普遍存在之现象,可否将其视为国王、神汉、巫师一类人物,即神权与王权的化身呢?
  想到图腾崇拜与神巫祭祀,就来到展示古蜀神巫祭祀的青铜祭坛。这座神巫祭坛造型奇特神异,祭祀内涵高深莫测。整个祭坛共分三层:底层是一对首尾相向,浑身雕纹,头部高昂,尾巴撑地,羽翅冲天,极具夸张的神兽;中层是一圆坛,上站四个头戴人面高冠的立人,手持祭祀礼器与动物牺牲,正在进行祭祀活动。立人头顶一个圆盘,圆盘周围四面山峰;上层为一方形镂空神殿。神殿四面各有一人面鸟身巨型造像。殿内对外四个方向,各有五个使者手持礼器,躬身而立,似在举行受祭仪式。神殿顶部四角,还有四只造型夸张的神鸟,在围绕神殿盘旋飞翔。整个祭坛竖向垂直,展现三个时空间隔,给人以极其神秘的感觉。此坛在中国夏商时期文物中可谓唯一。
  立于祭坛前注目凝视,恍惚透过茫茫时空,似乎窥见数千年前,古蜀人正在舉行盛大隆重神祭仪式。阔大的祭祀广场上人山人海,旌幡飘扬,香雾缭绕,礼乐回鸣。场中央一座三层祭祀坛巍立高矗。一层排满陶鼓、陶埙、陶管、骨笛、编钟、编磬、铜镛、铜铃、大铙、小锸、古琴、古笙等乐队,鼓声铿铿,铙锸锵锵,笛管呜咽,钟磬和鸣,交替共奏着天地人神之乐;二层四角香案齐燃,烟雾缭绕,四面四排身穿祭服的祭司,面前摆满牛羊猪禽等动物牺牲;三层之上旌幡四立,数位祭司手持祭器,分排朝外躬立。随着一声号炮响亮,一位身着长长祭服的巫师手持祭器,逶迤拾级而上,登临高台后敬天拜地。然后背诵祭文,宣布祭祀仪式开始。祭坛之上,祭司分割牺牲。整个广场顿时人声鼎沸,歌呼震天,钟鼓齐鸣,凤鸟飞旋……
  7.金饰镌烁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还有一类不得不提,此为箔金器物。此类器物的内核,是青铜或木质,但却裹贴一层镌烁的金衣,让其产生质的升华,衍变为璀璨的神圣之物。
  中国很早就有黄金冶制之记载。最古老的金矿在丽水周边、云南横断山脉和西藏地区。《山海经》中已有关于黄金与赤金之不同表述。中原文明的黄金冶炼,始于何代时间不详,但汉代之前金器十分少见,至唐宋才逐渐兴盛起来。古蜀的金器制作始于春秋时代,因为丽水当时属于古蜀,再加岷江流域亦有金矿,三星堆出土的金饰器物,应与两地丰富的金矿资源有关。
  三星堆出土的金饰器物,主要有金面罩、金权杖、金虎饰、金璋饰及“竹叶”金箔等。金虎饰、金璋饰及“竹叶”金箔不再细说,在此仅介绍金饰面罩和金衣权杖。
  博物馆展出的人像金面罩共有四尊,另外还有两个残损折卷的面罩。四尊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天庭饱满,五官端正,鼻挺嘴抿,神情庄严,高40—55厘米,宽20—25厘米;面罩纵径14—18厘米,横径12—16厘米。整个面罩,除却眼眉两处镂空,露于罩外,其余口、鼻、面颊、额头及两耳,俱用金箔严实包贴。远近观之,皆镌烁灿亮,熠熠生辉,给人以神秘、尊贵与威严的感觉,让人不由望而生畏。
  查阅史料,中原夏商周出土文物中,似乎没有出现过金面罩,这种金面罩唯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独有,没有之二。   三星堆馆藏的金衣权杖,目前唯有一只。所谓金衣权杖,其实就是一个圆形空洞金皮,金皮内的木质早已碳化腐朽。该杖金衣总长142厘米,直径2.4厘米,净重达500克。整个金衣上面,紧挨着镌有三组清晰的图纹:上端部分为两个戴冠的笑面人像,中、下部分俱为两只羽箭,每只羽箭穿着两只飞鸟和一条大鱼。
  那么,这只金杖谁人所有?这个问题似乎较好解答。因为金皮上端镌刻的戴冠头像,可以理解为国王的象征;而中、下部分羽箭穿插鸟、鱼的图案,则充分说明此乃鱼凫王朝时期的器物,意即鱼凫国王的权杖。中原夏商周文化,以厚重铜鼎为尊,代表王侯之权力。而习俗飘逸峻拔的古蜀文物少见铜鼎,他们则是弃大取小,避重就轻,选择较轻的贵重器物,作为权力象征。
  8.通天神树
  通天神树亦属青铜器物一族,然与其他青铜文物的不同之处,是将其艺术触须伸得更远,穿越“天地人三界”,达到了人神共通的境界。博物馆展台上的通天神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神树共有六棵,其中五棵已经残缺不全,仅剩底座或者树干、枝丫。但有一棵保存相对完整的神树,高约四米,由底座、树干和马头龙三部分组成。底座由刻有日纹云纹、代表地界的三座山峰组成。另一棵较小的神树,底座三个山峰下面,还各有一跪姿人像,双手捧着一近似蜡烛样的祭具;神树主干连接于山峰正中。树身有上、中、下三层树枝,每层三枝,用圆盘连接。全树共九个树枝。每个树枝结出三枚带叶的仙果,其中两枚朝下,一枚朝上。朝上的那枚仙果上,还立着一只神鸟。全树总计二十七枚仙果,九只神鸟。树身一面没有树枝,却有一条马面龙,自上而下倒挂于树。其头生一对曲弯犄角,身长两根刀状翅翼,前爪紧抓底座山峰,后爪蜷立,贴附于树干之上。可惜的是,神树的顶端断折,不知上面还有多长,顶端还有什么?那条马面龙亦非全部,没有尾巴,只占了树的下半部分。
  如梦如痴站于神树之下,犹如潜入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时代。仰望高大神树和树枝上的九只神鸟,还有那条蜿蜒而下的马面苍龙,心内潮水般翻滚涌动:它们都象征什么?怎么去加以诠释呢?
  猛然想到中国神话关于“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还有古籍中有关“扶桑”“建木”“若木”等记载,不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山海经》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名曰建木。”《淮南子·坠地训》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吕氏春秋·有始》曰:“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另有《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名曰若木。”
  以上引证,充分说明:古蜀人很早就认识到,大地宇宙是一很大空间。他们所居的都广平原,是大地中心。此地有大树名叫建木,树上有皇帝与妻子羲和所生十个太阳。十个太阳乘着凤鸟飞升降落。他们之中的九个,平时隐居于树枝下面,只有一个飞升天空,照射大地。每天进行互相轮换。在大地最东边,亦有一棵扶桑树;在大地最西边,还有一棵若木树。它们也和地中心的建木一样,树上住着十个太阳,每天九只个休息,一个升起……古蜀人正是以远古神话为依据,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神灵日月,借以通天神树,体现心中的美好愿景吧!
  如此推论下来,“通天神树”上的三层树枝,就可以理解为“天地人三界”;九个向上树枝上的九只神鸟,就理解为九个乘鸟飞行的太陽。还有神话中的“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那是因为十个太阳不循规矩,都跑到天上去了,结果烤得大地庄稼焦枯,民不聊生。夸父和后羿两位神氏,才勇而追日射日,射落九颗,剩下一颗,才保护部族百姓,最终过上风调雨顺的正常生活。
  至于神树上那条马面龙,也可以理解为:受了中原夏商周文化将龙作为祥瑞之物之影响,故将其附载于神树之上,达到一种龙凤呈祥的效果。
  写到这里,觉得有必要提一下“太阳神鸟”。其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沙位居成都近旁,是古蜀望帝杜宇推翻鱼凫王朝后,迁都新建之都城。
  这只“太阳神鸟”是一金饰圆盘。圆盘图案分内外两层,上面镌刻精巧绝妙的镂空图案。内层为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的齿状阳光图形,象征每年的十二月份;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祥鸟组成,代表乘骑祥鸟飞行的太阳,一年经历四个季节。四鸟首足前后相接,同向飞行,却与内层旋状阳光逆向而行。这里面有什么深奥的玄机?
  该“太阳神鸟”圆盘,设计简洁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动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色彩和想象空间。此继三星堆“通天神树”之后,再现了远古人类“金鸟负日”之神话传说,体现了人们对于太阳神鸟的无比崇拜。四只神鸟围绕旋转的太阳循序飞翔,周而复始,是古蜀人哲学思想,以及非凡艺术想象力与精湛工艺之完美结合。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应该是三星堆“通天神树”的传承之物。如果假想,将两者合二为一,即把“太阳神鸟”放在“通天神树”顶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三星堆亦有象征太阳的青铜圆轮。它们是否原本就长在通天神树的顶端上呢?
  三星堆的“通天神树”,不但传承了金沙的“太阳神鸟”,而且还对此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汉代及唐宋明清古墓发掘出的铜摇钱树,其实就是三星堆“通天神树”之变种,亦是古蜀人“神树崇拜”情结之延续。
  三星堆“通天神树”的横空出世,不仅凝聚了古蜀人的生命理念,对后世朝代也产生出无法估量的影响,具有石破天惊、震动寰宇的巨大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对高等教育组织传奇缔造的再思考,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双一流”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效和内涵式发展.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文章运用信息计量法,基于h指数综合赋权模型对40位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从而判定他们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研究者之间的指数值差距大,但综合赋权后排序有所变
与“金课”建设的要求相比,医学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存在“五重五轻”的问题。经过尝试,实施“两维三段”式研究性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可选项,所谓“两维三段”式研究性教学,就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各自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工作,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到实处,实现以增强“教学目标高阶性、教学内容创新性和学业挑战度”为主要特征的“金课”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是基础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而我国高等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中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积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势在必行。文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例,分别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法律基础、工作人员配置及分工、募集科研资金、规范程序等方面介绍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借鉴经验,丰富和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改革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
1  若依从夜店归来,已是破晓时分。母亲堵在门口,不让她进门。若依恨恨地瞪着母亲,两人僵持一段时间。“不把家当家的女孩,我不稀罕。”母亲冷冷地抛出这句话。  若依内心的创伤遽然加深,她想吼出心中的郁闷和痛楚;终究,她忍住了。她不想让母女尖锐对抗的无聊火爆场面一演再演,这种戏码真是烂透了。母亲突然转身,拉出一只旅行箱,一字一字清晰地说:“太伤我的心了,你走吧!”  若依望着母亲为她整理好的旅行箱,心
期刊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对本科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与现有培养方式不匹配,高校实行以提高本科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本科生核心能力的特点,以“经济学说史”课程为
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研究生教育提供创新性复合型拔尖人才。广大理工科院校不具备学科优势的经管类专业,需要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方式,实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探索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课题组对全国理工科院校的经管类研究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实行跨学科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培养模式中跨学科课程的内容、培养方式、选择标准以及导师制为被调查者最关心的要素;跨学科培养方式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真正科学的理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需要反复实践去检验。
落雨,起风,终于有了丝丝凉意。  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我痴痴地看着那落叶飘零,一片、两片、三片,那旋转的舞姿,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就这么安静地落下来了。那么温柔,那么輕盈,仿佛在守着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梦,无声无息地纷飞。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为何你一去,别无消息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的心头  ……  我们已经分别的太久太久  飒飒秋风,吹尽了落叶,吹瘦了人。  细雨
期刊
2021年6月18日,由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和《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社共同协
期刊
博士生生源质量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近三年来调研高校一流建设学科博士生招生人数增长了约1/3,但硕博连读博士生比例偏低;博士生学缘结构显示其硕士阶段对母校和专业的认可度大大高于本科阶段;博士生初试总成绩和复试成绩平均分比较稳定,但是英语入学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较大。为此,从三个方面提出博士生招生改革路径,即扩大硕博连读招生比例和探索本、硕、博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选拔方式、改革博士生英语成绩认可方式及建立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题库。同时应从建立博士培养质量的导师负责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