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开始慢慢地呈现了出来, “老有所养”成为很多现代人都在探讨的问题。面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未来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如何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即将要面临的挑战,那么以后我国老龄人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开始慢慢地呈现了出来,“老有所养”成为很多现代人都在探讨的问题。面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未来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如何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即将要面临的挑战,那么以后我国老龄人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未来老年人生活现状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中国老龄化进程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进程,而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将会如何也成为了大家都在关注的话题。
养老体制和现状
谈及我国的养老体制和现状,许多人都不满意,对其将来的改革,都抱有极大的期待,且国家急,个体更急,因为这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人人关心是必然的。我认为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莫过于出生和养老阶段,这是个体生命中最脆弱、最需要别人帮助的阶段。每个国家,每个个体,都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这里我且只讨论养老问题,因为自身对这个问题,近年我体会甚深刻。周边的朋友也常常谈及类似的实例,我父亲多年前中风半瘫痪至今,且情况日渐严重,家人对其照顾虽然尽心尽力,但也渐觉吃力而无奈。我远隔万里重洋,无力关照他;我弟妹都得上班,家父只得由老妈照顾,随着她年事渐高,自身也百病缠身,且她自己也到了需要别人照顾她的年龄了,这种状态对老人和我们都是一种煎熬和考验。
这次我回深圳探亲前,得知我妈妈又得病住院,我弟妹得照常上班,需要兼顾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吃力肯定不在话下。我回来与家人谈及这养老的话题,自然就拿新西兰和国内的养老制度进行比较。
新西兰的养老制度还是很人性化的,到了退休年龄,如果你没有房子,可申请租住老人公寓,租金从退休金里扣除。我家对面就是老年公寓,一房一厅一车库,十分舒适。另外还给老人提供紧急求救服務。等你再年老些,行动不便,无力照顾自己,政府会把你安置去养老院,由专人照顾你的起居饮食。老人的孩子是不负责给父母养老的,孩子有心的会抽空去看看他们。如果关系不好的,也无妨,老人不会因此受到虐待,自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如此的养老制度下,孩子们不需要因为照顾年老生病的父母而感到筋疲力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老人可得到政府周到的照顾。老人和孩子两辈人的生活质量,都能得到保障。我还记得当地报道过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华裔妇人和一当地老人同居,照顾该老人的起居饮食,但当该老人中风后,医院判令该老人交由养老院护理,费用由国家支付。老人反对,坚持要由华裔妇人照顾,但遭到相关部门的拒绝,理由就是,该病人该由专业人士照顾。
反观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下,主要是由家庭负担完成的,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家庭成员耗尽了家财、精力和时间,也很难照顾好老人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身的生活都搭了进去,双方都被彼此拖累,生活质量由此下降,影响到了各自的幸福感。虽然有些家庭考虑将老人送至老人院颐养天年,但也困难重重,一是费用问题,二是入院手续繁琐,设置的障碍很多,三是床位有限,凡此种种,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人面临的养老问题,也渐渐严峻起来,而使人们不得不加以重视。
新西兰和中国的养老制度虽有不同,但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老人更有尊严地度过人生中最需要别人帮助的阶段。拿中国和新西兰的养老制度对比,我想其中的意义就是,如果说我们需要改革养老制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不妨可参考一下新西兰的情况。它强调全民覆盖,国家负责,由专业人士负责照顾老人,既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减少了家庭由于要照顾老人而产生的矛盾,从而影响各自的生活质量。
将养老的责任交托给国家,意义非凡,这是体现纳税人尊严的一种方式,标示纳税人是国家主人翁;国家和纳税人,在各自的阶段负担各自该负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公民,应该有生的尊严,也该有过上有尊严的老年生活的权利。
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近些年来,儿子儿媳不赡养老人的事件频频刺痛国入神经, “甩老”“弃老”等不孝之举常有发生,有的父子、父女甚至还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最终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着实让人心寒。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虐老”“弃老”“甩老”等不文明行为,折射出的是孝道的淡薄和缺失。抛开法律不说,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作为子女,赡养老人是必须扛起的责任,这是一个文明人在文明社会最起码的素养和要求。那些对父母不道义、不孝顺的行为和举动,不单单对父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伤害,更挑衅了传统的孝悌仁义,终让人性失去光彩和温度,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龄老人的养老之困,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村里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打工,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很多子女错以为,只要多给父母一点生活用品,就算是孝顺,就能够让父母过得开心舒服。其实,很多老人能忍受住清贫,但不能忍受对子女的思念,照顾老人的精神需求并不亚于解决物质的需求。对于老人来说,即使生活再优越,精神需求跟不上,晚年生活也一样过得很煎熬。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高龄老人养老之困,我们不能只限于单纯的道德批判,更须用法律手段和法治精神为“孝”兜住最底线。可以尝试将“孝”的具体内容、具体事项写入法律,并加大执法力度,用惩处倒逼子女践行赡养义务。在这点上, “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就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当然,要破解高龄老人养老的困局,仅靠法律和道德的维系还远远不够。政府要结合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通过发展老龄产业、探索“互助养老”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不断完善养老软硬件保障设施,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他们活得更有温度,更有尊严,更有意义。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
文化养老,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拥有健康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享受快乐、崇尚独立、张扬个性、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以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通常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从我国养老发展历程来看,以往我国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421家庭结构的出现,以及机构养老成本偏高、老年人心理不适应等原因,养老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与上述两种模式相比,社区养老具有服务成本低、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等优势,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需加强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建设,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专家指出,养老不只是满足老年人一天“三个饱”,要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就需要将物质养老和文化养老结合起来。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年人自身的养老需求已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社区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能帮助老年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老年价值观,也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在满足老年人保障性养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意度。其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特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宗旨,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多个文化服务项目,培育一批老年人艺术团体,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积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使老年人不被视为文化权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文化养老”的体系建设中来。
尽管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养老服务的未来还是可以期待。老年人应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政策力挺“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聯盟,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可以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从服务内容上看,养老机构远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养老与医疗相分离是国内机构的一大痛点。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为生活照料性服务,能够提供专业性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比较少。
而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相关调查,老年人在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医护条件较好”,这充分反映了潜在顾客对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的挑战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健康发展,正当其时。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开始慢慢地呈现了出来,“老有所养”成为很多现代人都在探讨的问题。面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未来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如何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即将要面临的挑战,那么以后我国老龄人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未来老年人生活现状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中国老龄化进程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进程,而中国老年人生活现状将会如何也成为了大家都在关注的话题。
养老体制和现状
谈及我国的养老体制和现状,许多人都不满意,对其将来的改革,都抱有极大的期待,且国家急,个体更急,因为这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人人关心是必然的。我认为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莫过于出生和养老阶段,这是个体生命中最脆弱、最需要别人帮助的阶段。每个国家,每个个体,都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这里我且只讨论养老问题,因为自身对这个问题,近年我体会甚深刻。周边的朋友也常常谈及类似的实例,我父亲多年前中风半瘫痪至今,且情况日渐严重,家人对其照顾虽然尽心尽力,但也渐觉吃力而无奈。我远隔万里重洋,无力关照他;我弟妹都得上班,家父只得由老妈照顾,随着她年事渐高,自身也百病缠身,且她自己也到了需要别人照顾她的年龄了,这种状态对老人和我们都是一种煎熬和考验。
这次我回深圳探亲前,得知我妈妈又得病住院,我弟妹得照常上班,需要兼顾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吃力肯定不在话下。我回来与家人谈及这养老的话题,自然就拿新西兰和国内的养老制度进行比较。
新西兰的养老制度还是很人性化的,到了退休年龄,如果你没有房子,可申请租住老人公寓,租金从退休金里扣除。我家对面就是老年公寓,一房一厅一车库,十分舒适。另外还给老人提供紧急求救服務。等你再年老些,行动不便,无力照顾自己,政府会把你安置去养老院,由专人照顾你的起居饮食。老人的孩子是不负责给父母养老的,孩子有心的会抽空去看看他们。如果关系不好的,也无妨,老人不会因此受到虐待,自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如此的养老制度下,孩子们不需要因为照顾年老生病的父母而感到筋疲力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老人可得到政府周到的照顾。老人和孩子两辈人的生活质量,都能得到保障。我还记得当地报道过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华裔妇人和一当地老人同居,照顾该老人的起居饮食,但当该老人中风后,医院判令该老人交由养老院护理,费用由国家支付。老人反对,坚持要由华裔妇人照顾,但遭到相关部门的拒绝,理由就是,该病人该由专业人士照顾。
反观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下,主要是由家庭负担完成的,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家庭成员耗尽了家财、精力和时间,也很难照顾好老人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身的生活都搭了进去,双方都被彼此拖累,生活质量由此下降,影响到了各自的幸福感。虽然有些家庭考虑将老人送至老人院颐养天年,但也困难重重,一是费用问题,二是入院手续繁琐,设置的障碍很多,三是床位有限,凡此种种,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人面临的养老问题,也渐渐严峻起来,而使人们不得不加以重视。
新西兰和中国的养老制度虽有不同,但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老人更有尊严地度过人生中最需要别人帮助的阶段。拿中国和新西兰的养老制度对比,我想其中的意义就是,如果说我们需要改革养老制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不妨可参考一下新西兰的情况。它强调全民覆盖,国家负责,由专业人士负责照顾老人,既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减少了家庭由于要照顾老人而产生的矛盾,从而影响各自的生活质量。
将养老的责任交托给国家,意义非凡,这是体现纳税人尊严的一种方式,标示纳税人是国家主人翁;国家和纳税人,在各自的阶段负担各自该负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公民,应该有生的尊严,也该有过上有尊严的老年生活的权利。
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近些年来,儿子儿媳不赡养老人的事件频频刺痛国入神经, “甩老”“弃老”等不孝之举常有发生,有的父子、父女甚至还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最终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着实让人心寒。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虐老”“弃老”“甩老”等不文明行为,折射出的是孝道的淡薄和缺失。抛开法律不说,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作为子女,赡养老人是必须扛起的责任,这是一个文明人在文明社会最起码的素养和要求。那些对父母不道义、不孝顺的行为和举动,不单单对父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伤害,更挑衅了传统的孝悌仁义,终让人性失去光彩和温度,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龄老人的养老之困,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村里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打工,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很多子女错以为,只要多给父母一点生活用品,就算是孝顺,就能够让父母过得开心舒服。其实,很多老人能忍受住清贫,但不能忍受对子女的思念,照顾老人的精神需求并不亚于解决物质的需求。对于老人来说,即使生活再优越,精神需求跟不上,晚年生活也一样过得很煎熬。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高龄老人养老之困,我们不能只限于单纯的道德批判,更须用法律手段和法治精神为“孝”兜住最底线。可以尝试将“孝”的具体内容、具体事项写入法律,并加大执法力度,用惩处倒逼子女践行赡养义务。在这点上, “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就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当然,要破解高龄老人养老的困局,仅靠法律和道德的维系还远远不够。政府要结合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通过发展老龄产业、探索“互助养老”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不断完善养老软硬件保障设施,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他们活得更有温度,更有尊严,更有意义。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
文化养老,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拥有健康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享受快乐、崇尚独立、张扬个性、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以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通常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从我国养老发展历程来看,以往我国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421家庭结构的出现,以及机构养老成本偏高、老年人心理不适应等原因,养老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与上述两种模式相比,社区养老具有服务成本低、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等优势,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需加强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建设,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专家指出,养老不只是满足老年人一天“三个饱”,要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就需要将物质养老和文化养老结合起来。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年人自身的养老需求已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社区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能帮助老年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老年价值观,也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在满足老年人保障性养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意度。其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特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宗旨,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多个文化服务项目,培育一批老年人艺术团体,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积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使老年人不被视为文化权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文化养老”的体系建设中来。
尽管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养老服务的未来还是可以期待。老年人应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政策力挺“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聯盟,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可以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从服务内容上看,养老机构远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养老与医疗相分离是国内机构的一大痛点。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为生活照料性服务,能够提供专业性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比较少。
而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相关调查,老年人在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医护条件较好”,这充分反映了潜在顾客对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的挑战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健康发展,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