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布拉辛顿(Pat Brassington,下称帕特)是澳大利亚最受推崇的摄影艺术家之一。她那精巧又让人困惑的影像中有让人迷惑的简单排列,这些排列之间建立起奇怪的联系,激发着人们想象力,又不必须归结成一个明确的想法。帕特利用超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探索出对其进行颠覆的方式—男性化的传统视角变换成了有明确女性和女权主义色彩的视角。她的作品中有一种忧郁的幽默,但也渗透着一种儿童般的任性。
  可能是这些影像看似简单的形式决定了它们的效果。画面的原始素材—可能是老的编织图样,或是全家福照片—给最终的作品带来某种并不繁复的整体性,通过并置不规则的形状和污迹,使画面具有被污染的微妙感觉。最终的作品表达出某种被禁止的、不详的感觉,这些瞬间可以感知,但又无法完全掌握或充分理解。
  帕特的这些作品可以用“诡异”(uncanny,一译恐惑)来形容,这个词曾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用来形容心理上熟悉又陌生的混杂感,经常出现在对梦的描述里。她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态度让我意识到理性感知外的世界还很广阔,让我自然想到“1+1=3”的文题。
  帕特的作品被澳大利亚各州级和国家级的一线公共机构收藏,同时也经常在世界范围内展出,为她赢得了巨大声誉。2004年,她作为著名国际策展人伊莎贝尔·卡洛斯(Isabel Carlos)在澳大利亚挑选的6位当地艺术家之一,作品在2004年悉尼双年展群展“理性与情感”(On Reason and Emotion)中展出。
  与此同时,在她的家乡霍巴特(Hobart,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首府),帕特是最有声望的艺术家和权威人士。她擅长启发观点,拥护者众多,特别是刚出道的年轻艺术家。她受人尊敬,被人爱戴,还总是带有一丝神秘感……
  阿拉斯戴尔对话帕特
  虽然你一直在塔斯马尼亚生活,你的作品却看起来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甚至是“欧洲特征”,这是故意而为的吗?
  我的艺术实践并没有刻意给人“地域感”的意图,包括“澳大利亚感”。如果我的作品中透露出了欧洲感,也许是因为我对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理念、学说和历史很感兴趣。
  这些学说之一就是超现实主义。是什么让身处21世纪的你对超现实主义感兴趣的?
  教堂和政府建筑曾经是超现实主义创作的关注焦点,现在也是许多艺术家的观察对象。二者的区别可能是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我对超现实主义的追求,更恰当地说是“激情”,多围绕“欲望政治学”和“潜意识”。
  你有没有陷入过黑暗、复杂、不安的想象之中?
  据说我出生时就皱着眉头。记得1980年代时,有人问我能不能看到希望(原文直译为“看到隧道尽头的光”)。也许卡尔·马克思的话中有一定的真理:“所有死人的传统都是活人的噩梦。”
  你觉得黑暗和不安会不会是人生噩梦的一种诠释和提炼?或者,它能否提供一种具有想象力的、有用的对比?
  我们的生活与噩梦常伴。我觉得这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方式,又是什么为噩梦提供了养料。我们如何消化它们;我们如何赶走它们;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每每回想梦中的画面,我都感到震惊。
  我在台湾地区展出你的作品时,在展览博物馆工作的一个年轻女士告诉我,她觉得你应该是那些参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因为她能从你的作品中读到一种戏谑又黑暗的表达方式,而这应该是属于她们那一代人的。
  这个反馈让我很开心。我曾经在艺术学校的画廊中工作,我和那里的学生及艺术家们有过许多交谈,他们中大部分都比我小。这些谈话和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不介意这样的气息出现在我的作品中。
  艺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吗?
  我的父母不是艺术迷,但他们也不反对或诋毁艺术。我经常听他们说:“她这想法是从哪儿来的?”我的曾祖父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石匠,而我的一个堂兄弟,被认为会是个好画家”,也成了一位雕塑家。
  我曾经被人们定义为做白日梦的人,直到有一天我醒了,突然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变得清晰。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本质开始形成敏锐的认识,有时还对“家”产生疏离感—1950年代中后期动荡的国际政治风云和随之而来的对未来的各种疑虑,都是使我转变的因素。
  高中时代我开始非常认真地考虑“艺术”—它是我最热爱的事物。也是在那时开始,我暗自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我想继续去读艺术学院,而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不得不去找份工作。
  那应该很让人沮丧吧?
  但同时我也很高兴我没有过早进入艺术学校学习。我过去的生活与普通女孩没什么分别:先工作几年,然后结婚,生下两个孩子。没有任何艺术活动登上我生活的主舞台。
  直到1970年代,我接触了女性政治,它让我产生了重新学习的愿望。我利用业余时间取得高中文凭,申请进入艺术学校学习。入学考试后,我被推荐参加版画和摄影课程。我当时觉得有些失望,因为我觉得版画过于“严格”了。又一次,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我选了摄影。
  寻找自己的发声方式可能以错误的开始而告终,而一旦你发现自己能做什么,能说什么,这也是一种自由。
  你从哪为自己的摄影拼贴寻找素材?
  从很多地方。我回收利用大量曾经的拍摄资料。随着工作的进展,我会按照新的想法寻找适合的物件或素材进行拍摄,我还经常使用自己身体的局部画面做素材。
  你过去十年的拼贴创作似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图1~9、图12)模棱两可的拼贴和具有表演性的作品(图10、11)。你认为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还是同一创作的不同阶段?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同一创作的不同方面。但具有表演性的部分的创作更多地基于原始底片以及期望中人物与背景的关系。然而,拼贴可以提供一个颠覆期望的机会,将原本的和谐关系打乱。
  新作品的创作困难吗?
  一开始都很缓慢,新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之前的创作,但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基于多个影像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创作过程中,我一直画小张的“草图”并把它们钉在墙上。之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我都与这些草图一起度过。最后我只吸取少部分灵感。
  作品第一次公开展览时心情如何?
  我试图创作出在人们看来与世隔绝的作品。我很少和人们讨论或向他们展示我的作品—也许是因为我在保护自己和这些影像。于是,当它们终于要公开展览时,我咬紧了牙关,因为我非常紧张。我知道我的作品不会博得每个人的喜爱,但我不会为此找寻借口,也不会妥协。当然,如果能得到积极反馈,我也会很高兴。
  我喜欢你作品的地方是,一开始,你先用大家都熟悉的美引入,然后突然用想象力将画面转入黑暗甚至有些不自然的性问题上。在你最近的作品中,还有死亡和暴力的影子。我猜我是喜欢这种被打扰的感觉,它能把我拉离安乐窝。对我来说,这种熟悉又不自然的感觉就是弗洛伊德“诡异”理论的一个例证,但在你的作品中表现得更加个人化。这对你的艺术作品有影响吗?
  之前我谈到,这些作品要利用许多现有的艺术品作为素材,并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创作。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和影像对话,有时还同时与多个影像对话。我对内容和含义的理解可以改变创作的过程。总的来讲,视觉影像的内涵见仁见智,创作艺术家的理解也许是渺小的、雏形的。但通过对创作过程的阐述,人们可以将作品内涵归结到某个具体问题上,同时更清晰地了解创作者的想法。
  正如我说过的,我承认我对弗洛伊德著作的兴趣。它们曾影响我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但我必须要说,我并没有刻意在作品中使用弗洛伊德的“诡异”理论。
  另外,我喜欢利用各种影像的节奏感,使作品变得有生气,能抓住观者。所有新作品的意义都是在制作过程中逐渐明确的。对于新的可能性,开放、不排斥的态度很重要:随时准备迎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不过,别再谈那么多理论了!
  如果你不是一名艺术家,你觉得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摇滚乐队主唱!
  那这个乐队会叫什么名字?
  85折。
其他文献
当人们提到生活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印第安人时,总会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据考证,早在两三万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就从亚洲经过白令海峡迁移到美洲生活,后迁移到南美洲的巴西。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抵达巴西时,印第安人尚有400万到500万。但在几百年来殖民者的掠夺和开发中,巴西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沦为奴隶并被大量杀戮,一度仅余20多万人。近些年来,印第安人受到保护和发展,人口数量达80多万。  随着社会的发
期刊
“普通人不会有超级英雄和大反派们的极端体验,但是每个人内心,也和Bramble、IG-88、蝙蝠侠一样,永远都藏着一个希望有人爱,偶尔想撒野的小孩。”  丹尼尔·皮卡德(Daniel Picard,以下简称丹尼尔)和家人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卡娜塔(Kanata),一个离首都渥太华只有几十公里的怡人小镇。2007年女儿出生时,丹尼尔为自己添了一台单反相机。这是他的第一台单反。丹尼尔希望为女儿拍一些更
期刊
小时候,我最钟情的玩具是各种颜色的塑料小兵人,总是拉着妈妈去玩具市场买来一包包绿色、红色或者灰色的“部队”来模拟打仗。我喜欢把它们分成两拨,就像在电视剧和动画片中看到的那样,指挥双方阵营在“战场”厮杀—安排士兵位置,调度作战车辆,安插双方军旗,维护各自大本营的安全……此时,我就是这个虚拟世界的主宰。  如今,我长大了,已不再摆弄当年的小兵人。然而,各类玩偶却从不曾离开自己身边。借势动漫文化的浪潮,
期刊
金秋9月,“柴达木杯”第四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终于迎来了总决赛。晋级总决赛的20位选手及5位专家评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8家媒体单位代表,相聚美丽辽阔的青海省海西州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時刻。  此次由《数码摄影》杂志社主办的“柴达木杯”第四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活动于今年4月在北京启动,之后城际选拔赛陆续在北京、临沂、沈阳、贵阳、海西等地举行。为期8周的网络选拔赛也同期进行。之后
期刊
早在201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便给出预测:2012年左右,极光的明亮程度将达到50年来之最。带着无限遐想与期待,2013年我踏入了北极圈这片自己向往已久的神秘海域,穿梭在斯堪的纳维亚开阔而狭长的峡湾,开始了我的追逐极光之旅。在这里,我将带你们一起去 “发现”极光,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极光拍摄方面的点滴心得。  初识极光  太阳活动平均每隔11.2年会进入一次活跃期,其间太阳的
期刊
鬼马精灵、热情生动、富于怪趣,这是美国摄影师瑞安·罗伯茨(Ryan Roberts)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  作品如其人,瑞安是一位热情天真、幽默反叛、爱折腾也爱思考的文艺青年。他说:“玩偶陪我度过了童年,长大后,我还常常摆弄玩偶。如今,拍摄玩偶成为我的职业,也让我有理由买更多的玩偶,继续和它们相伴。和它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不会老去,仍像个孩子。”  成为玩偶摄影师  瑞安自2006年起开始捣鼓玩偶
期刊
作为一名人像摄影师,我对85mm镜头的钟情是无法言喻的,因为其视角非常适合拍摄半身人像,会使人脸的透视和比例最为协调,同时其工作距离也易于与模特进行沟通,有利于拍摄唯美的人像作品。  我最常用的镜头之一就是索尼蔡司的Planar T* 85mm F1.4 ZA,它不但成像极具味道,且具备自动对焦系统,拍摄时对焦快捷安静。非常方便。用它拍摄,自豪感和拍摄欲望油然而生,激发我无限创作热情。  索尼的这
期刊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和保护小小的他/她。在摄影作品中,这种表达尤为直观。照片看上去有的温暖,有的孤独,有的坚强冷静,有的敞开心扉……这些风格恰恰体现了摄影者个人的经历积累和真实的心灵感受。在今天介绍的BJD娃娃和关于这些娃娃的摄影作品中,这种感受更直接地投射在照片中。这些娃娃,有时是朋友,有时是知已,有时是孩童,更多的时候,是简单的自己。  从超现实艺术品到收藏级娃娃 
期刊
这组摄影作品题为《从艺术作品中来》(From a Work of Art),可以说它是众多伟大艺术家赐予的一份礼物。摄影师弗朗西斯卡·普罗科皮奥(Francesca Procopio)在这组作品中特别关注了女性形象,并试图让人意识到女性不仅仅美丽如艺术品,还是历史的主角和作者。  弗朗西斯卡·普罗科皮奥在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雷吉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 of Reg
期刊
这些厚重得颇有“存在感”的画册不会随时消失在网络的“信息黑洞”中,而那些下载的App画册,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清早被你从手机里清理掉,并难以找回;每当想重温的时候,人们可以从书架上抽出画册,用手切实地摩挲书页,品味主题,一再享受摄影师、图书编辑和装帧设计师的心血。  2013年6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为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们“搬”来了41本厚重的摄影画册—2012/2013年度德国摄影图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