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经历了预科性、基础性、普惠性的演变,这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必须坚持公平性、多样化、高质量和现代化,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打造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
[关键词]定位;演进历程;教育质量;普通高中教育
自1922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诞生以来,有关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一直饱受争议,这也是教育部门政策制定者、学界同仁、教育实践者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认真梳理及重新审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发展,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及走向具有重大意义。
一、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发展历程
1.预科性(1949—1990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百废待兴,重建社会的重要责任。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进入80年代后,普通高中的预科性质越发明显。由于教学计划十分明显的文理分科倾向,导致学生文理偏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整,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
2.基础性(1990—2010年)。1990年,“国家教委普通高中课程问题研讨会”在江苏常州举行,此次会议明确将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为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大众性和基础性定位逐渐凸显。随后,国家多次发文强调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如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这些文件均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3.普惠性(2010年至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我国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步伐,并将其列入攻坚计划。2017年国家出台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该计划重点是要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距问题,体现教育公平。
二、影响普通高中定位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高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需求大幅增加,相应地,进入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进入21世纪,我们不仅要让普通高中成为人人应该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能够接受的教育。
(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深化
“再窮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至今,成为人人皆知的教育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人们也关注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等地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
(三)高中教育自身的复杂性
第一,高中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平衡,但又正处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开拓眼界的重要阶段,也处于价值观确立、自我意识形成、个性品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因为对象的复杂性,所以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非常重大。第二,高中教育的目标具有复杂性。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化的,同时肩负育人、升学、就业三大任务,这导致高中教育办学类型具有多样性,这是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可比拟的。
三、对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展望
1.坚持公平性。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教育强国建设,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不管是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还是其他类型教育而言,坚持公平性是首要原则。
2.坚持多样性。坚持多样性,有利于普通高中突破单一的办学模式,创造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教育模式。促进普通高中多样性发展,必须首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
3.坚持高质量。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荐的关键时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立足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吹响了号角。
4.坚持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坤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历史考察[J].全球教育展望,2014(3):22-29.
[2]张华.深刻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与发展方向[J].人民教育,2018(Z1):40-42.
[关键词]定位;演进历程;教育质量;普通高中教育
自1922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诞生以来,有关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一直饱受争议,这也是教育部门政策制定者、学界同仁、教育实践者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认真梳理及重新审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发展,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及走向具有重大意义。
一、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发展历程
1.预科性(1949—1990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百废待兴,重建社会的重要责任。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进入80年代后,普通高中的预科性质越发明显。由于教学计划十分明显的文理分科倾向,导致学生文理偏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整,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
2.基础性(1990—2010年)。1990年,“国家教委普通高中课程问题研讨会”在江苏常州举行,此次会议明确将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为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大众性和基础性定位逐渐凸显。随后,国家多次发文强调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如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这些文件均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3.普惠性(2010年至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我国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步伐,并将其列入攻坚计划。2017年国家出台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该计划重点是要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距问题,体现教育公平。
二、影响普通高中定位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高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需求大幅增加,相应地,进入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进入21世纪,我们不仅要让普通高中成为人人应该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能够接受的教育。
(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深化
“再窮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至今,成为人人皆知的教育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人们也关注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等地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
(三)高中教育自身的复杂性
第一,高中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平衡,但又正处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开拓眼界的重要阶段,也处于价值观确立、自我意识形成、个性品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因为对象的复杂性,所以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非常重大。第二,高中教育的目标具有复杂性。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化的,同时肩负育人、升学、就业三大任务,这导致高中教育办学类型具有多样性,这是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可比拟的。
三、对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展望
1.坚持公平性。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教育强国建设,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不管是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还是其他类型教育而言,坚持公平性是首要原则。
2.坚持多样性。坚持多样性,有利于普通高中突破单一的办学模式,创造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教育模式。促进普通高中多样性发展,必须首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
3.坚持高质量。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荐的关键时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立足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吹响了号角。
4.坚持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坤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历史考察[J].全球教育展望,2014(3):22-29.
[2]张华.深刻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与发展方向[J].人民教育,2018(Z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