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遇害连环冤案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官员宋本在任祭酒时,国子监教官文谦甫给他讲述了京城发生的一起木工遇害连环冤案,宋本激于义愤就写成了《工狱》一文,编入他的《至治集》中,以警示后人。这个案件的曲折和离奇,至今读来也令人感到震惊。
  风流媳妇诬陷工长杀夫
  元仁宗延佑初年,京城设了个木工作坊,雇用了好几百名木工。为了便于管理,老板把他们分成五人或十人一组,并设立伍长和什长这类工长职务来进行管理。作坊中有一个张木工与王工长发生了争吵,由于王工长处理不当,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张木工与王工长不来往也不互相说话。这一情况一直延续了半年多。
  当时,其他工人认为,他们只是口头争执,没有什么仇怨。于是大家聚集起来凑钱置办酒肉,想劝他们和解,硬拉着张木工到王工长家中。吃喝中,大家热心劝解,终于使得张木工与王工长和好如初。大家因此很高兴,酒喝到天黑才散去。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但张木工偏偏娶了个生性风流的妻子,她一直背着丈夫与他人私通。这还不算,这女人还多次与奸夫谋划商量杀害张木工,只是一直没寻到机会。这一天,她见张木工去王工长家喝酒,喝醉了晃晃悠悠地回来了,就觉得是个好机会,于是与奸夫一起把木工杀死了。
  张木工被杀后,张木工的妻子和奸夫才发现没有地方隐藏尸体,他们在屋内转来转去,想起房内一侧有一个土炕。这个土炕是中空的,平时用于冬天烧火取暖。于是两人就撬开炕砖,想把尸体放进炕里藏起来。可是由于空间太过狭小,尸体怎么也放不进去。一不做二不休,张木工的妻子和奸夫就把尸体分割成四五块,才全部放进炕里。然后,他们还把炕砖放回原处,恢复原状。做完这一切,他俩又商量了一个栽赃嫁祸的主意……
  第二天,张木工的妻子就跑到王工长家哭着说:“我丈夫昨天到你这儿来,一直没回家,一定是你杀了他!”她还到掌管京城治安、平理狱讼的警巡院控告了王工长。
  警巡院接到报警后很重视,认为王工长有仇杀的嫌疑,于是把他逮捕后进行严刑拷问,王工长受不了酷刑,只好屈招服罪。审问他的警官问王工长:“张木工的尸体在哪里?”王工长胡乱答了句:“丢到了河沟里去了。”
  限期破案仵作滥杀无辜
  警巡院长官见尸体有了去向,就让两个仵作去寻找尸体。仵作本来是检验死伤、代人殓葬的官人,凡属不正常死亡的人都由他们处理,这也是当时的规矩。但是仅凭王工长信口开河的一句话就让仵作去寻找尸体,岂不是乱弹琴。
  这个案子报到刑部御史、京兆尹后,他们也十分重视,一再督促早日结案,所以必须寻找到尸体,经检验死伤后才可了结。有了上峰的指令,警巡院长官就对下发威,限期两仵作十天内寻到尸体,逾期寻不到尸体就将受到鞭刑。
  十天过去了,没寻到;又限七天,仍未寻到,又限五天,仍未寻到;又限三天,仍未寻到。这两个仵作接连受到了四次鞭刑,但始终没有寻到尸体。越往后,限期越短,两个仵作只有唉声叹气。沿着河沟寻找时,两个人商议,这样下去鞭刑是受不完的,说不定不知哪天就给打死了。实在不行,就去杀一个人,以那人的尸首来充数。主意一定,两个仵作准备行动。
  两个仵作一直坐在河边等待冤主,直到傍晚还真等来了一个老翁骑驴过桥,老翁立即成了他们的目标。二人将老翁推到河中淹死,驴子受到惊吓自己跑了。
  杀死老翁后,两个仵作突然想到这老翁在年龄上跟张木工对不上,长相也不像,怎么办?他们决定延缓将张木工的“尸体”交出去,而是又忍受了几次鞭刑后,才把尸体送到院里,说终于找到张木工的尸体;还找理由说,因为河水浸泡,长相已经难以辨认,但这尸体的确就是张木工。
  警官立即请来张木工妻子辨认,那妇人心里有鬼,尽管听说竟然真的找到张木工的尸体也很诧异,但为了不露馅,她一见尸首,哪分真伪立刻伏到尸首上号啕大哭:“这正是我的丈夫呀,咋就成了这个样子呀!造孽呀,一定要严惩杀人凶手!”
  为了让一切更真实,张木工的妻子还按当地风俗,拿丈夫的衣服在河边招魂,甚至卖掉簪子、耳环置办棺木。张木工妻子穿着丧服为丈夫举行隆重的丧礼,埋掉了尸体。同时还请来和尚为之超度,装得非常悲伤的样子。
  就这样,警巡院定了案,判处王工长死罪。案子报上去后,等待上级的批文。
  打抱不平工友集资寻凶
  骑驴老翁失踪后,他的亲属到处寻找,就是没有音讯。一天,他们忽然看到一个人背着一张驴皮从街上经过,其毛色很像老翁的那头驴子。他们抢下驴皮摊开一看,发现皮上血迹尚未干透,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到了警巡院。那人起初说驴子是路上偶然遇到的,但没人相信。
  在严刑拷打之下,这人只好屈招,号称自己抢劫了骑驴老翁,因老翁反抗,就杀死了他,而把尸体藏在了一个地方。警巡院派人到那个地方去找,却没找到。再次審问,那人又招供藏在了另一个地方,可是仍然找不到。那人几次更改供词,最终仍然找不到尸体。不久,那个背驴皮的人便病死在獄中了,此事就耽搁了下来。
  一年后,张木工被杀案的案子批下来了,王工长被核准死刑,准备近期执行。
  木工作坊的木工们眼看着王工长要被冤枉致死,都打抱不平、心有不甘,在市集大声吵嚷,为王工长的冤屈愤愤不平,但又无法为他辩解。没有确凿证据的众人不愿眼睁睁看着王工长被枭首示众。
  木工们四处查访这件事,却仍是一无所获。无奈,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办法,最后决定凑钱悬赏寻找真凶。他们凑齐了一百锭交钞(元代货币),然后在各交通要道路口张贴告示,声称如有知晓张木工死情的人,就奖一百锭交钞。
  误打误撞惯偷识破真相
  回过头来再说张木工妻子,那次她请僧人前来为张木工超度时,乞丐们纷纷来讨吃的,其中有个惯偷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之后有一天,这个惯偷准备到别的人家偷东西,见时间还早不便偷盗,便偷偷来到张木工家墙边待着,以等待时机作案。   将近打更的时候,惯偷忽然看见一个醉汉踉踉跄跄闯进屋,对那张木工的妻子大发脾气,并对她拳打脚踢。张木工的妻子不敢作声,等醉汉睡着以后,那妇人在灯下小声责骂他:“因为你,我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连尸首都分割成几块藏在土炕里,已有两年多了。冬天土炕不能烧火,那尸首也不敢拿出来。如今,你却虐待我……”她边叹息边哭泣。
  这番话让惯偷全听见了,第二天清早,惯偷就跑到木工作坊喊道:“我知道张木工是谁杀的,快点把钱给我!”众人知道他是个惯偷不肯给钱,说:“你胡乱一说我们就信吗?必须把事情弄个真相大白才行。”惯偷信誓旦旦,愿意带大家去揭露真相。众人看他很有把握的样子,当即与惯偷签下字据,并先给他一部分酬金,剩下的钱等破了案再付。
  惯偷为了得到这笔钱很谨慎,他让木工作坊的木工们远远跟着他。惯偷装成喝醉的样子,到张木工家挑逗那妇人。张木工妻子大骂:“你这乞丐,胆敢如此无礼!”邻居听到动静都过来了,对小偷的举动也感到愤愤不平,想要揍他。惯偷见来了很多人,时机到了,就突然掀开炕席,拔起炕砖,装作要拿东西打架的样子。顿时,炕洞敞开,露出尸体。众木工也猛地冲进屋内。
  看见了张木工的尸体,一切都清楚了。于是,木工们将全部酬金给了惯偷,并把張木工的妻子捆綁起来,扭送到警巡院。
  牵连太多仍有冤案未平
  经过审讯,张木工妻子吐露了全部实情,并承认那醉汉就是她的奸夫。警巡院又追问那两个仵作,河沟里的死人从哪里来的?仵作只得坦白把骑驴老翁推到河里淹死的事实。两个仵作最终被判处死刑,张木工的妻子和奸夫都被车裂示众。原先判处王工长死刑的一些官员,均受到终身不得出任官职的处分。
  然而,官府在审理这几件案件时,发现背驴皮人案与这些案件也有联系,只是他们考虑,如若将真相揭发出来,还会牵连许多官吏获罪。于是他们最终决定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再深究。因此背驴皮人的冤案,始终没有得到昭雪。
  宋本写完这篇故事也很是愤慨,他评论说:“木工被害,本应当判刑的只是他老婆和奸夫。可竟有多人受牵连,甚至有人被冤死,使这案子被扩大化。为了和解旧怨却被砍了头,为逃避打板子却挨了刀,仵作害了老汉而木工老婆却借机埋葬了丈夫,背着驴皮走路却死在狱中,去偷东西的却得到了赏金,真是错综复杂让人难以理解。多么可悲!”
  这起连环冤案揭露后,发人深省。显然,办案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责任心,如果能够认真去调查,何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最终,竟是一个惯偷帮助警巡院破了案,看似偶然,其实不然,辛辣地讽刺了警巡院办案不负责,草菅人命的作风。这个案子同样值得今人警醒。
其他文献
民国三年,耒阳新上任的县知事黄青阳为标榜新政,特聘请早年毕业于法政学堂、在革命中崛起的新进青年项鸿为县警察局局长。项鸿又请来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肖文菡到警察局任探长。    这年仲夏的一天上午,有人在耒河化龙桥下发现了一具男尸。项鸿闻报,不敢怠慢,立即带领法医、警察一行人火急火燎地赶赴现场。  耒河是横贯全城的一条主河道,化龙桥在县郊。他们赶到时,现场已经挤满围观的人群,有两三个先行赶到的治安警在
期刊
一  故事发生在元朝仁宗延元年夏天。陕西人王三和妻子吴氏在京城开了一家小酒馆。吴氏天生丽质,身材曼妙,又做得一手好菜,小两口的生意过得还算顺当。    这一日,王三和妻子商量,决定重置桌椅,扩大规模,也好多挣些银子,准备以后多置些田地,回乡过安稳的日子。很快,王三找到一家木工作坊,和老板李五就相应事项达成一致,王三交了定银,订做数套桌椅。  不久,按照约定,李五带着先期做好的样品来到了王三的小酒馆
期刊
旗镇从来不缺奇人,可疤女算是最奇的一个。  疤女姓杨,三十来岁,风姿绰约,在旗镇老街开了一家“疤女养生馆”,专门做美容生意。  疤女身材窈窕,不胖不瘦,一头黑发瀑布似的披散开来,总给人飘逸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没有结过婚的缘故,乍一看,三十来岁的疤女就像二十刚出头的样子。可疤女的右额头,有块铜钱大的疤,紫红紫红的,连带着半边脸也灰黢黢的,十分吓人,疤女的名字不胫而走。时间一长,本名倒是沒几个人记得了。
期刊
慢先生是柳城教书先生柳韵生的绰号。  娘怀上慢先生的那一年,柳城闹狼灾。山上大雪遍布,野狼觅不到吃食,饿极,去柳城村庄劫掠家禽家畜。遇到人,也群起攻之,食之。怀孕的娘走夜路,遭遇群狼。老娘带着火石点火吓狼,野狼不走,静观围之。老娘几次不支,念及腹中胎儿,挺住。  天明,村里人寻至。野狼悻悻散去。老娘受了惊吓。  一月两月过去,慢先生就不从娘肚里出来。老娘愁坏了,整日捧着大腹垂泪。遇到的人都问:该生
期刊
说起麻三,估计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一个厨子谁知道?  若提起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王亶望,可谓臭名昭著了。麻三就是王亶望府上的当家大厨,而且还卷入了那桩当时震惊朝野的“捐监冒赈”大案!  这样看来,麻三就非等闲之辈了。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初为举人,捐了个知县,后以金钱铺路,仕途畅达,历官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捐监冒赈”案发。  麻
期刊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嚴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據《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
期刊
福州府官邱仁泽有次微服私访到雷公庙附近,见庙前搭着个戏台,在演一出古怪的骷髏戏,一具骷髅身披戏袍,举手投足间,惟妙惟肖。跟它演对手戏的是几件悬丝木偶,说唱用的是闽地方言,邱仁泽竟一句也没有听懂。邱仁泽留意到台下看戏的百姓中,有一个耍猴人王九旦,他与猴作伴,流浪各地,如今竟也流落到此。王九旦坐在板凳上看戏,而他耍的那只猴子,则乖巧地蹲在他的肩上。  隔天清早,府衙门口的那面喊冤鼓早早就被擂响,击鼓喊
期刊
1.女尸  大山里的夜,天一黑就伸手不见五指。刘顺第一次来到这里,奔跑中脚下踩空了,不知撞到了什么,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刘顺悠悠醒来,睁眼一看:这是哪儿啊?咋黑乎乎的?不会是掉进地狱了吧?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动不了,原来手脚都给绑上了。脸上湿漉漉、黏糊糊的,是血吗?他心里害怕,喊了一声:“有人吗?这是哪儿?”  这一叫外面便有了声响,黑暗中射进一道光,晃得刘顺睁不开眼,过了一会儿,他看清了
期刊
“二希帖”差一点被拍卖至海外  《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书写的一封信,行书,共5行47字。《伯远帖》上有宋徽宗赵佶的御题和收藏印,北宋时由宫廷收藏。辗转六百多年后,清代乾隆皇帝得到《伯远帖》,又得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乾隆皇帝认为这三件是稀有之物,将它们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名其收藏之室为“三希堂”。《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帖”。  辛亥革命后,“三
期刊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奇士叫作虞翻,是个料事如神的奇士,平时惜字如金,但每言必中。  一  虞翻最早是会稽太守王朗的副手,此时小霸王孙策正在扩充地盘,兵临会稽城下时,虞翻时逢为父服丧,来不及脱掉丧服,就急忙面见王朗,劝说其暂避锋芒,早早跑路。  王朗不听劝说,仓促应战,结果兵败,丢掉了地盘。  虞翻本来打算誓死跟随旧主,后因母亲年老,在王朗劝说下返回会稽。孙策亲临虞翻家中拜访,极尽优待,虞翻跟随了孙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