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而加强高中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够强化教学的质量、效果,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高。本文简单的探讨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深研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使学生应有的智力、能力和思维得到全面开发,全面提高高中数学学习质量,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现就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深研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一个主导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真实清晰的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实际情况,普遍表现出不平衡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对有一些章节的数学知识掌握的可能要好一些,对有一些章节的数学知识要差一些。其次,在教学新课时,有些章节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要求要高一些,有些章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要求要低一些。讲新课前,教师应如实掌握学生基础的真实情况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制定本章本节的教学计划,编写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数学教案,使其在传授知识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对高一的新生来说,函数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中可算最差的,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要稍好一些,对几何证明、推理又要薄弱些,对解简单方程、代数运算、不等式还是可以做的。而高一教材的第一章“集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继续学习本一章节的内容,但第二章的“函数”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就显得不太够用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函数的时候,应先复习初中函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已经常见基本题型,在此基础之上去教学本章的内容就会容易得多。
二、重视参与,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根本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在领导学生学习《集合》这一章节时,可先运用多媒体来展示 “大熊猫的全体”、“正数的全体”、“某班级的全体同学”等有趣生动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每一个例子当中的‘全体’是由哪一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还能举出诸如此类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说一说‘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是怎样定义的?‘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分别又用什么符号来进行表示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为学生留出了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适时给予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的“注入式”教学弊病,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丰富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的特色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学教学的时空己被大大扩展。在当前如果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计算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展示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而富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几何或函数图像的移动、坐标变换、动点轨迹生动的演示出来,既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我们既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一本书”的低级层次上,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教学手段的花哨多样,这样做有时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运用教学手段必须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
四、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探究学习。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学生加入引导,促进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前,学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如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来学习新课程。首先,借助图像来研究函数的定义和值域;然后,再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等,让学生遵循之前的学习步骤来探究新知的办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得到启发和发展。同时,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就构成了学生对函数进行学习的“生长点”,形成了完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发生经过与来龙去脉,以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与知识系统,顺利实现了数学思维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又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以及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转化方法。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通过对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复习,提出“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次,帮助学生明确相应的探究方法,促使他们根据研究异面直线所成角度的方法,提出采取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解决办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者只有掌握了较多不同的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深研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使学生应有的智力、能力和思维得到全面开发,全面提高高中数学学习质量,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现就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深研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一个主导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真实清晰的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实际情况,普遍表现出不平衡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对有一些章节的数学知识掌握的可能要好一些,对有一些章节的数学知识要差一些。其次,在教学新课时,有些章节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要求要高一些,有些章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要求要低一些。讲新课前,教师应如实掌握学生基础的真实情况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制定本章本节的教学计划,编写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数学教案,使其在传授知识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对高一的新生来说,函数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中可算最差的,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要稍好一些,对几何证明、推理又要薄弱些,对解简单方程、代数运算、不等式还是可以做的。而高一教材的第一章“集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继续学习本一章节的内容,但第二章的“函数”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就显得不太够用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函数的时候,应先复习初中函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已经常见基本题型,在此基础之上去教学本章的内容就会容易得多。
二、重视参与,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根本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在领导学生学习《集合》这一章节时,可先运用多媒体来展示 “大熊猫的全体”、“正数的全体”、“某班级的全体同学”等有趣生动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每一个例子当中的‘全体’是由哪一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还能举出诸如此类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说一说‘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是怎样定义的?‘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分别又用什么符号来进行表示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为学生留出了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适时给予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的“注入式”教学弊病,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丰富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的特色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学教学的时空己被大大扩展。在当前如果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计算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展示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而富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几何或函数图像的移动、坐标变换、动点轨迹生动的演示出来,既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我们既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一本书”的低级层次上,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教学手段的花哨多样,这样做有时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运用教学手段必须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
四、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探究学习。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学生加入引导,促进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前,学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如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来学习新课程。首先,借助图像来研究函数的定义和值域;然后,再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等,让学生遵循之前的学习步骤来探究新知的办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得到启发和发展。同时,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就构成了学生对函数进行学习的“生长点”,形成了完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发生经过与来龙去脉,以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与知识系统,顺利实现了数学思维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又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以及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转化方法。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通过对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复习,提出“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次,帮助学生明确相应的探究方法,促使他们根据研究异面直线所成角度的方法,提出采取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解决办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者只有掌握了较多不同的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