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中政治教师虽都清楚在教学中为什么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在具体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许多教师不知道该怎么重视与恰当融入,不清楚该怎么有效操作,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笼统化、脱节化、空洞化等偏差,教育效果不显著。本教案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学情,在讲授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教材内容的同时,对教材内容予以适度拓展,补充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指导学生厘清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从政治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予以解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与价值观
一、教学背景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都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笼统化、脱节化、空洞化、功利化等偏差。为了纠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偏差,提高课堂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实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筛选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六类典型政治课例——观点拓展型、内容渗透型、素材分析型、专题建构型、微课答疑型、校本课程型课例,以方便教师模仿借鉴、触类旁通。本节课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观点拓展型”课例的设计教案。
(一)核心素养要求
本节课侧重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白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知识点,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知道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但不清楚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学生虽然知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不清楚当前应坚持的正确价值观是什么;学生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十二个方面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了解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厘清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3)能列举事例阐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初步提高学生比较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
(2)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基本内容解读。
(二)教学难点
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教学法、图示讲授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价值
探究主题:[准备物品]
情境材料:高二学生李求索对丹霞地貌很有兴趣,计划写一篇《丹霞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小论文。他打算暑假从南京到青海省贵德县考察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在贵德县有数处,最著名的是阿什贡峡。考察前,他需要带一些物品,可是路途遥远,行李包又很小,只能带一些生活必需品。
问题探究:
(1)你认为李求索去考察需要携带哪些东西?请说明建议的合理性。
(2)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1)从学生们的建议中我发现,同学们选择的东西对李求索的考察旅途都有用。也就是说,它们的某些属性和功能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哲学上把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称为价值,即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3)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涵盖了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另外,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概念类似。
2.人的價值
探究主题:[选择导游]
情境材料:求索从网上了解到,阿什贡峡自山谷狭长的羊圈湾开始,两岸山峦多为斧劈刀削般的悬崖,重重叠叠,绵延数十里。徒步考察一天,需要2名导游提供帮助。当然,求索也会给导游辛苦费。
我们民族班的同学,有的熟悉阿什贡峡的徒步线路,有的从未去过阿什贡峡,有的身强体健,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喜欢探险,有的喜欢宅在家里,有的有一定医学知识,有的能歌善舞……全班41名同学都会藏汉双语,都热情好客,踊跃报名。
问题探究:
(1)你认为李求索要选择的两个人可能是谁?说一说理由。
(2)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
学生分成四组合作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1)人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2)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不一样,因为人本身也有需要,人在满足他人、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又叫索取。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能创造价值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又叫贡献和责任。 (3)我们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什么呢?人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那么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自我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还是看社会和他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其实,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最根本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1]。
(4)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一贡献?人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可以是物质方面,也可以是精神方面;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价值,也可以是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探究主题:[争论发展]
情境材料:暑假期间,求索与同伴坐车到贵德县城,开始了徒步之行。快到阿什贡峡时,三人坐在路边休息谈论如何发展贵德县的经济。一个同学说贵德县的牛羊肉在市场上销路好,要通过多养羊和牦牛增加牧民收入;一个同学说要禁牧搞好生态保护,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两人争论不休,让求索评判谁说得对。
问题探究:
两个同学的认识和选择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分成两组,合作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分类
(1)按性质分:正确的、错误的。
(2)按地位分: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3)按社会形态分:资本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
(4)按主体分: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国家价值观……
【教材补充】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观体现所有社会成员的理念和情感,体现所有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体的最大忠诚,是一种可以维系和巩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共识的极为珍贵的资源。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一般价值观而言,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而核心价值观居于统治地位,一般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或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的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以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的主要区别。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是一种社会存在,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因此,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价值观选择错误,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4.价值观(世界观)有导向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
过渡: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它支配和统领着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混乱的。那么,现阶段统领我们的主流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为了便于人民理解和践行,党的十八大又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化成二十四个字。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师展示图片,如图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简要解读
【教材拓展】
探究主题:[解读标语]
情境材料:求索三人走到贵德县阿什贡峡入口处,看到路边有一个大型宣传标语。一个牧民问求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十二个词是什么意思?”
问题探究:
求索应当如何予以解读?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
民主是社会主义始终高扬的旗帜,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在当代中国,自由的根本要求是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平等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和政治上一律平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公正的意思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公正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敬业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诚信即诚实守信,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要求社会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4]。
六、课堂小结
(见板书设计,如图2)
七、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1:走出误区(正误判断题)
①人的价值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
②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促进事物的发展。( )
课堂练习2:概念辨析(选择题)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D.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课堂练习3:关系理解(选择题)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是( )
A.社会意识属于价值观
B.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练习4:材料感悟
人有一块表时,可以知道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当他同时拥有两块表时,却无法确定哪一个时间更准确,反而会让他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手表定理。你要做的就是选择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这主要表明( )
A.应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
B.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C.人应该诚实守信、改造主观世界
D.价值观太多,无法选择
课堂练习5:图示关系
在图3中合适位置标出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位置。
图3一般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八、教学反思
当前政治教师能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楚教学中为何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愿意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但是,在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或死板教条,或脱离实际,或生搬硬套,不能有效渗透与恰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作为教书育人的政治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积少成多,不断引领学生打牢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基础;引领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明辨是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无论什么时候,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本节课就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围绕教育目的,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1.教学理念
这节课注重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发展,以李求索同学为写小论文《丹霞地貌与人类生活》而去青海省贵德县考察丹霞地貌的故事为背景,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察旅行带什么东西、旅途遇到的问题等,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思维的唤醒,以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学生铸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帮一帮”“试一试”“猜一猜”“想一想”等设问形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理解,体现了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本框题主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价值观,理解人的价值及评价标准,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导向作用。由于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基本内容缺乏解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恰当渗透、适当拓展和精当解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两条逻辑主线。生活逻辑主线是“准备物品—选择导游—争论发展—解读标语”;理论逻辑主线是“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生活逻辑是育人的教学起点,学科逻辑是育人的教学支撑,两者相互统一,从而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目的。四则情境故事,分步展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随着情境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不断去思考、分析、发现,分阶段推进探究,使学生初步厘清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学习的生活化”的理念,达到了寓教于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
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依据教育任务,定位学科教学要求,解读基本内容,细化课时教学目标,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注重三维统一,纠正单项突进。“价值与价值观”内容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尤其表现在这节课对教材予以拓展,补充增加了“核心价值观释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简要解读”,融三维目标于一体,具有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功效,有利于促进学生堅持正确的价值观,更彰显了政治课的德育特色和育人功能。 4.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以知识灌输为中心向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反映了生活逻辑是教学起点,学科逻辑是教学支撑,两者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师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理解、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教学方法
这节课,笔者运用自己于1999年就创设的情境讨论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补充归纳总结)开展教学,通过创设四则连续完整的生活化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探究设置的问题,引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情感体验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整节课都处在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一方面引导点拨解惑,及时对教材内容予以拓展补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引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即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阶梯性,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融入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6.教学手段
本节课注重媒体运用,敢于创新实践,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材料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教学实效。
总之,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设计精当,教学过程流畅,很好地贯彻了课程的理念,教学定位恰当,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教学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课程资源的大单开发的有机统一,是一节具有探索性、示范性、实效性的课题研究课程。
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融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注意把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把哲学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讨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其一,由于刻意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本节课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大胆处理——增加了“价值观的分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简要解读”两块内容,使课时显得偏紧,没有时间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教学,只能将后者放到下一框题来处理。其二,情境材料篇幅稍多,教师对材料挖掘得不够深,还可筛选更有针对性、更具典型性的案例和情境等教学资源,减少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博.浅谈学校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12):5.
[2]沈洪满,郭淑艳.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J].试题与研究,2016(11):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与价值观
一、教学背景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都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笼统化、脱节化、空洞化、功利化等偏差。为了纠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偏差,提高课堂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实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筛选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六类典型政治课例——观点拓展型、内容渗透型、素材分析型、专题建构型、微课答疑型、校本课程型课例,以方便教师模仿借鉴、触类旁通。本节课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观点拓展型”课例的设计教案。
(一)核心素养要求
本节课侧重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白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知识点,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知道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但不清楚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学生虽然知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不清楚当前应坚持的正确价值观是什么;学生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十二个方面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了解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厘清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3)能列举事例阐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初步提高学生比较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
(2)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基本内容解读。
(二)教学难点
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教学法、图示讲授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价值
探究主题:[准备物品]
情境材料:高二学生李求索对丹霞地貌很有兴趣,计划写一篇《丹霞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小论文。他打算暑假从南京到青海省贵德县考察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在贵德县有数处,最著名的是阿什贡峡。考察前,他需要带一些物品,可是路途遥远,行李包又很小,只能带一些生活必需品。
问题探究:
(1)你认为李求索去考察需要携带哪些东西?请说明建议的合理性。
(2)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1)从学生们的建议中我发现,同学们选择的东西对李求索的考察旅途都有用。也就是说,它们的某些属性和功能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哲学上把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称为价值,即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3)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涵盖了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另外,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概念类似。
2.人的價值
探究主题:[选择导游]
情境材料:求索从网上了解到,阿什贡峡自山谷狭长的羊圈湾开始,两岸山峦多为斧劈刀削般的悬崖,重重叠叠,绵延数十里。徒步考察一天,需要2名导游提供帮助。当然,求索也会给导游辛苦费。
我们民族班的同学,有的熟悉阿什贡峡的徒步线路,有的从未去过阿什贡峡,有的身强体健,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喜欢探险,有的喜欢宅在家里,有的有一定医学知识,有的能歌善舞……全班41名同学都会藏汉双语,都热情好客,踊跃报名。
问题探究:
(1)你认为李求索要选择的两个人可能是谁?说一说理由。
(2)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
学生分成四组合作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1)人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2)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不一样,因为人本身也有需要,人在满足他人、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又叫索取。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能创造价值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又叫贡献和责任。 (3)我们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什么呢?人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那么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自我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还是看社会和他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其实,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最根本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1]。
(4)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一贡献?人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可以是物质方面,也可以是精神方面;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价值,也可以是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探究主题:[争论发展]
情境材料:暑假期间,求索与同伴坐车到贵德县城,开始了徒步之行。快到阿什贡峡时,三人坐在路边休息谈论如何发展贵德县的经济。一个同学说贵德县的牛羊肉在市场上销路好,要通过多养羊和牦牛增加牧民收入;一个同学说要禁牧搞好生态保护,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两人争论不休,让求索评判谁说得对。
问题探究:
两个同学的认识和选择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分成两组,合作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分类
(1)按性质分:正确的、错误的。
(2)按地位分: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3)按社会形态分:资本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
(4)按主体分: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国家价值观……
【教材补充】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观体现所有社会成员的理念和情感,体现所有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体的最大忠诚,是一种可以维系和巩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共识的极为珍贵的资源。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一般价值观而言,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而核心价值观居于统治地位,一般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或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的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以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的主要区别。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是一种社会存在,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因此,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价值观选择错误,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4.价值观(世界观)有导向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
过渡: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它支配和统领着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混乱的。那么,现阶段统领我们的主流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为了便于人民理解和践行,党的十八大又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化成二十四个字。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师展示图片,如图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简要解读
【教材拓展】
探究主题:[解读标语]
情境材料:求索三人走到贵德县阿什贡峡入口处,看到路边有一个大型宣传标语。一个牧民问求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十二个词是什么意思?”
问题探究:
求索应当如何予以解读?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
教师归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
民主是社会主义始终高扬的旗帜,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在当代中国,自由的根本要求是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平等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和政治上一律平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公正的意思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公正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敬业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诚信即诚实守信,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要求社会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4]。
六、课堂小结
(见板书设计,如图2)
七、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1:走出误区(正误判断题)
①人的价值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
②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促进事物的发展。( )
课堂练习2:概念辨析(选择题)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D.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课堂练习3:关系理解(选择题)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是( )
A.社会意识属于价值观
B.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练习4:材料感悟
人有一块表时,可以知道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当他同时拥有两块表时,却无法确定哪一个时间更准确,反而会让他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手表定理。你要做的就是选择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这主要表明( )
A.应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
B.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C.人应该诚实守信、改造主观世界
D.价值观太多,无法选择
课堂练习5:图示关系
在图3中合适位置标出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位置。
图3一般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八、教学反思
当前政治教师能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楚教学中为何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愿意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但是,在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或死板教条,或脱离实际,或生搬硬套,不能有效渗透与恰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作为教书育人的政治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积少成多,不断引领学生打牢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基础;引领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明辨是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无论什么时候,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本节课就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围绕教育目的,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1.教学理念
这节课注重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发展,以李求索同学为写小论文《丹霞地貌与人类生活》而去青海省贵德县考察丹霞地貌的故事为背景,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察旅行带什么东西、旅途遇到的问题等,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思维的唤醒,以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学生铸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帮一帮”“试一试”“猜一猜”“想一想”等设问形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理解,体现了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本框题主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价值观,理解人的价值及评价标准,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导向作用。由于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基本内容缺乏解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恰当渗透、适当拓展和精当解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两条逻辑主线。生活逻辑主线是“准备物品—选择导游—争论发展—解读标语”;理论逻辑主线是“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生活逻辑是育人的教学起点,学科逻辑是育人的教学支撑,两者相互统一,从而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目的。四则情境故事,分步展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随着情境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不断去思考、分析、发现,分阶段推进探究,使学生初步厘清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学习的生活化”的理念,达到了寓教于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
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依据教育任务,定位学科教学要求,解读基本内容,细化课时教学目标,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注重三维统一,纠正单项突进。“价值与价值观”内容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尤其表现在这节课对教材予以拓展,补充增加了“核心价值观释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简要解读”,融三维目标于一体,具有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功效,有利于促进学生堅持正确的价值观,更彰显了政治课的德育特色和育人功能。 4.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以知识灌输为中心向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反映了生活逻辑是教学起点,学科逻辑是教学支撑,两者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师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理解、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教学方法
这节课,笔者运用自己于1999年就创设的情境讨论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补充归纳总结)开展教学,通过创设四则连续完整的生活化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探究设置的问题,引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情感体验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整节课都处在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一方面引导点拨解惑,及时对教材内容予以拓展补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引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即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阶梯性,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融入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6.教学手段
本节课注重媒体运用,敢于创新实践,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材料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教学实效。
总之,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设计精当,教学过程流畅,很好地贯彻了课程的理念,教学定位恰当,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教学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课程资源的大单开发的有机统一,是一节具有探索性、示范性、实效性的课题研究课程。
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融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注意把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把哲学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讨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其一,由于刻意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本节课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大胆处理——增加了“价值观的分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简要解读”两块内容,使课时显得偏紧,没有时间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教学,只能将后者放到下一框题来处理。其二,情境材料篇幅稍多,教师对材料挖掘得不够深,还可筛选更有针对性、更具典型性的案例和情境等教学资源,减少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博.浅谈学校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12):5.
[2]沈洪满,郭淑艳.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J].试题与研究,2016(11):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