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改变目前脆弱的生态国情和恶化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有700多万人口,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增长模式属粗放型,经济效益低下,制约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对衡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衡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建设绿色衡阳”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阳市实现“绿色衡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客观、定量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标尺,也是科学、合理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整合和筛选,对衡阳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综合、系统的社会实践过程,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与监控,以及客观真实的数据,使人们对建设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中又有很多子系统相互联系(或者称为构成要素),这些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构建了生态文明社会,这些子系统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科学优化之下进行相互组合。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应该围绕这个系统进行选择,生态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各个指标侧面的反映出来,这些指标相互组合起来能够反映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情况。
1.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指标体系在设计时要注重全面性,确保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反映相关方面情况的指标很多,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宜过多,必须有所取舍,选取其中代表性强、数据质量高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把相关性较强的指标融合为一个或少数指标,避免交叉重复。
(2)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指标数据便于收集整理;二是与现行统计方法相衔接,应采用公认的和成熟的指标,方便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应用;三是事宜于经常性动态监测;四是指指标不能太复杂,要简单明了,保证判定结果准确而又高效。
(3)导向性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具有长期性和涉及面广的特点,更具有重大的历史任务,建设工程中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很多方面无法用指标衡量,因此评价指标是导向性作用,引导各部门及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2.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评估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的效果。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次,一级指标为生态文明目标层,二级指标包括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等4个层面,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选取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
(1)生态经济文明
生态经济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生态经济文明要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了使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我们要大力扶持和推广循环经济,加大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结构。限制不经济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2)生态社会文明
生态社会文明表现为人们价值观和生态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资源供需的平衡。
(3)生态环境文明
生态环境文明是以实现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协调为目标,具体体现为城市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坚持将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手段。城市发展速度及规模要与自然及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4)生态文化文明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生态经济文明(5个):人均GDP、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GDP能耗生态社会文明(5个):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公路里程。生态环境文明(6个):城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生态文化文明(4个):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图书馆个数、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一,不能够直接进行按权重加和,故需要对指标属性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取极差法对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其中,Di为i年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指数值,yij为i年j指标的无量纲化值,wj为j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即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权重。权重的大小可以通过德尔菲法确定。通过比较Di值的变化及趋势,就可以对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进行逐年比较。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组建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机构
职能机构全面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从决策的层面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从源头上对环境进行主动性的保护恢复,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作为生态化建设的宣传、交流和推广中心。
2.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
生态文明规划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衡阳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其中,把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统筹,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构建符合科学发展,有机联动的规划体系。统一分析全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全市人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培育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
要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的支持和协助,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把环境道德教育、环境行政意识、环境经济意识、环境法制意识、环境科学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文化在多个领域从浅层向深层发展。
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建立完备的综合法律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同时,政府应强化执法监督,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5.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能否落实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要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公共预算支出管理,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政府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保障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完善环境金融政策体系,制定各种财政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此外,需建立有效的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对资金使用失误进行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侯鹰,李波,郝利霞等.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年1期.P436-440
[2]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P110-113
[3]王贯中,王惠中,吴云波,黄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污染防治技术,2012年2月第23卷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改变目前脆弱的生态国情和恶化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有700多万人口,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增长模式属粗放型,经济效益低下,制约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对衡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衡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建设绿色衡阳”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阳市实现“绿色衡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客观、定量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标尺,也是科学、合理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整合和筛选,对衡阳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综合、系统的社会实践过程,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与监控,以及客观真实的数据,使人们对建设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中又有很多子系统相互联系(或者称为构成要素),这些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构建了生态文明社会,这些子系统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科学优化之下进行相互组合。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应该围绕这个系统进行选择,生态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各个指标侧面的反映出来,这些指标相互组合起来能够反映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情况。
1.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指标体系在设计时要注重全面性,确保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反映相关方面情况的指标很多,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宜过多,必须有所取舍,选取其中代表性强、数据质量高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把相关性较强的指标融合为一个或少数指标,避免交叉重复。
(2)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指标数据便于收集整理;二是与现行统计方法相衔接,应采用公认的和成熟的指标,方便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应用;三是事宜于经常性动态监测;四是指指标不能太复杂,要简单明了,保证判定结果准确而又高效。
(3)导向性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具有长期性和涉及面广的特点,更具有重大的历史任务,建设工程中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很多方面无法用指标衡量,因此评价指标是导向性作用,引导各部门及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2.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评估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的效果。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次,一级指标为生态文明目标层,二级指标包括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等4个层面,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选取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
(1)生态经济文明
生态经济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生态经济文明要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了使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我们要大力扶持和推广循环经济,加大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结构。限制不经济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2)生态社会文明
生态社会文明表现为人们价值观和生态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资源供需的平衡。
(3)生态环境文明
生态环境文明是以实现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协调为目标,具体体现为城市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坚持将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手段。城市发展速度及规模要与自然及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4)生态文化文明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生态经济文明(5个):人均GDP、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GDP能耗生态社会文明(5个):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公路里程。生态环境文明(6个):城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生态文化文明(4个):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图书馆个数、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一,不能够直接进行按权重加和,故需要对指标属性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取极差法对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其中,Di为i年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指数值,yij为i年j指标的无量纲化值,wj为j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即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权重。权重的大小可以通过德尔菲法确定。通过比较Di值的变化及趋势,就可以对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进行逐年比较。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组建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机构
职能机构全面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从决策的层面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从源头上对环境进行主动性的保护恢复,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作为生态化建设的宣传、交流和推广中心。
2.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
生态文明规划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衡阳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其中,把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统筹,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构建符合科学发展,有机联动的规划体系。统一分析全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全市人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培育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
要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的支持和协助,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把环境道德教育、环境行政意识、环境经济意识、环境法制意识、环境科学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文化在多个领域从浅层向深层发展。
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建立完备的综合法律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同时,政府应强化执法监督,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5.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能否落实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要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公共预算支出管理,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政府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保障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完善环境金融政策体系,制定各种财政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此外,需建立有效的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对资金使用失误进行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侯鹰,李波,郝利霞等.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年1期.P436-440
[2]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P110-113
[3]王贯中,王惠中,吴云波,黄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污染防治技术,2012年2月第23卷